吳長海
“鄉戀”讓中職作文教學活色生香*
吳長海
鄉土文化;中職生;中職作文教學
鄉愁,是詩文里常見的字眼。“鄉愁”與“鄉戀”類似,都是一種文化心態或文化意識,都傳遞著人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與熱愛。筆者將鄉土文化引入中職作文教學,引導中職生讀“鄉書”、聽“鄉課”、答“鄉題”、寫“鄉文”、賽“鄉愁”、結“鄉集”。一曲“鄉戀”,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也激發了中職生寫作的興趣,提升了中職生寫作的能力,優化了作文教學的效果。
要想“下筆如有神”,須得“讀書破萬卷”。筆者在主持江蘇省職教學會課題“鄉土文化資源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期間,通過調查發現,中職生愛讀“家鄉人寫的”和“寫家鄉的”著作。筆者就在學校圖書館設立了“本土作家專柜”,將學校所在街道、縣、市作家的書籍搜集、匯總,供學生借閱。書柜里除了作家的獨著,還有《李溝頭村志》《申港志》《江陰縣志》等書籍,以及鄉鎮作者詩文集《原野陽光》,歷史文化系列合集《江陰歷代吟詠》《江陰翰墨珍賞》《江陰民俗特產》等。筆者在“佳句摘抄”作業里,看到了王安石描寫江陰港口“黃田港口水如天,萬里風檣看賈船”的勝景;在“讀后感”作業里,讀到了學生滿滿的自豪感:“我的家鄉有被孔子推崇的圣人季札,有舜帝攀登過的舜過山,有春申君開挖的申浦河”。學校里形成了讀鄉書、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為了將“鄉土文化”課題的研究落到實處,筆者開展了鄉土文化進課堂的系列活動。一是將“鄉土作家”請進課堂,給中職生介紹寫作經驗、傳授寫作技巧,讓學生身邊的寫作榜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將“鄉土文章”融入閱讀教學課堂,筆者在開設《回憶魯迅先生》的公開課時,拓展閱讀環節,選用了被《讀者》雜志轉載的本校教師散文《鄉村先生》,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學會“以小見大、微中傳神”的寫人手法。三是將“鄉土范文”融入作文課堂,在開設“寫人記敘文的寫作”公開課時,評講作文環節,引用江陰作家龐培的《姐姐》做范文,讓學生在賞析中進步,在模仿中創新。鄉土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是寶貴的教學資源。融入“鄉土”的課堂,學生聽得格外認真,收獲自然較大。
寫作文離不開思想,思想往往與感情相伴。感情是可以醞釀和培養的。為了培養中職生熱愛生活、熱愛親友、熱愛家鄉、熱愛方言的情感,筆者時常將和鄉土有關的綜合實踐活動題目、仿句練習、作文片段、大作文等設置為課堂的隨堂練習題和月考試題。如筆者在一次考試中出了“走進家鄉”的綜合實踐活動題目,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描寫家鄉的一處自然景觀,用精練的語言為自己所在的街道、鄉鎮寫一個不少于200字的簡介。學生在答“鄉題”中憶鄉、思鄉,也在真情流露中提升了寫作能力。又如在一次考試中,筆者出了材料作文題:俄羅斯詩人布羅茨基說“家是俄語,不再是俄羅斯”,作家老貓在《我的故鄉在1980》里形容“我的故鄉是一個氣場”,讓學生以“故鄉,______”為標題寫一篇作文。本次考試,沒有學生審題失誤,沒有學生作文字數不夠,好多同學寫出了引人共鳴、難得一見的好作文。
作家矛盾在《怎樣練習寫作》里寫道“不為寫作而寫作”。筆者引導學生將寫作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利用QQ空間、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及時將自己在生活中所思、所見、所感、所想,用短則數句、百字,長則數段、千字的語段或文章表達出來。學生在隨機寫作中訓練了寫作能力。筆者還要求學生養成寫周記、月文的習慣,記錄身邊生活,形成文章。碰到傳統節日,布置學生描寫鄉土習俗的作文。鄉土生活成了寫作素材,學生隨時、隨地、隨心而寫,不為分數,不為出風頭;玩中寫、吃中寫、樂中寫,在生活的間歇寫,不經意間夯實了寫作功底。
作文競賽能激發中職生的寫作激情,檢閱中職生的寫作水平,也使一些優秀者脫穎而出。筆者所在學校連續幾年都舉辦鄉土作文競賽,近三年的主題分別為“我身邊的風景”“我眼中的鄉土文化”“留住鄉土的記憶”。因為主題和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寫每一個題目時都“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同學寫了季子祠集場、蘆埠港燈會等習俗,有同學寫了參與茶花擔舞、九獅舞、段龍舞表演的經歷,還有同學描寫了童年吃刀魚餛飩、喝米酒的甜美記憶,一批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同學的作文里精彩呈現。學生寫出了鄉土美文,獲得了豐厚獎勵,收獲了寫作的信心。有的學生還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成了小有名氣的校園作家。
每一次考試、每一次比賽,都能收集到十幾篇乃至幾十篇不錯的優秀鄉土作文。優秀的考場作文、獲獎作文,在校報副刊分批發表展示,有的還推薦到省級、市級報刊發表,激發了學生寫作的熱情,也弘揚了鄉土文化。筆者和語文教研組的同仁,分工合作,按欄目挑選作文,潤色修改,輸入電腦,編入年度校園作文選集。先后編選了《風景不在別處》《優秀獲獎作文選集》等文集。這些文集發到學生手里,人手一本,早讀課、自修課,很多同學拿出來大聲朗讀、學習,有的還被老師選進課堂當范文用。一本本鄉土作文集,彰顯著寫作教學的成果,也傳承著寫作教學的經驗。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將博大精深的鄉土文化融入中職作文教學,那些親切熟悉的家鄉人、司空見慣的家鄉事、耳濡目染的家鄉習俗、念念不忘的家鄉美食,化身為文字精靈,在中職生筆下熠熠生輝,在中職作文課堂輕舞飛揚。鄉土文化進課堂、入習作,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有效傳承的同時,也使中職作文教學獨具特色、活色生香,可謂一舉多得,值得繼續探索與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南華中等專業學校)
鏈接
魏虎堂在《中職語文教學可融入鄉土文化》中提出,我國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將“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轉向“重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社會生產所需要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簡言之就是需要懂技術、能干活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讓鄉土文化進入語文課堂,將地方文化和語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推行“實踐課堂”的理念,強調由課堂向課外拓展,將是一條較好的語文教學改革途徑。
實現鄉土文化進課堂,關鍵是要找到將當地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切入點,使語文教學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學習中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需求開設鄉土文化閱讀課,讓學生多閱讀有關鄉土文化的書籍、文章,多了解家鄉流傳的各種地方文化。在課堂上,可以有意識地將課文分析和鄉土文化賞析有機地聯系起來,將鄉土文化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例如,在學習中遇到諺語、俗語時,引導學生分析當地方言的特點,讓學生將方言與普通話進行比較,進一步規范書面語與普通話的使用。
G715
B
1005-6009(2016)39-0078-02
*本文為江蘇省職教學會2015—2016年度立項課題“鄉土文化資源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XHJX2015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