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萍
摘 要: 如今,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各學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當前的課堂,在教學方法上仍然固定單一,即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仍然占主流,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在實現應試教育目標上具有優勢,但是教學過程是死板沉悶的,缺乏生機和活力,對于學生而言沒有吸引力。鑒于此,有必要對當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多樣化探索,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書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課程的豐富多彩、精彩有趣。本文以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為例,對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與社會多樣化教學方法的探索進行說明與描述。
關鍵詞: 新課改 初中歷史與社會 教學方法
歷史與社會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七——九年級以歷史、人文地理和相關學科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它對于學生對歷史、地理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把握,以及國家認同、全球視野和環保意識的培養,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工作經驗,首先對當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總結,然后對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與社會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實踐和實踐意義進行闡述。
一、當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學理念墨守成規。
部分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認為,他們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會和記住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并使學生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至于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在學生身上得到了落實一點都不在乎。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支配下,教師把課本知識的講解和傳授當做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課堂上始終圍繞教材知識進行反復講練,“灌輸”的意味極濃,這種教學理念支配下的課堂教學后果是學生盡管學會和掌握了書本知識,但是對此門課程的學習毫無興趣,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幾乎成了背誦教材和應付考試的機器。
2.教學模式存在弊端。
我國教育的現狀是: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教師過于強調考試重點。在這種情形下,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便成了課堂教學的主流,這種模式造成的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喪失,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控制者、操縱者,學生幾乎沒有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的機會,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總之,這種教學模式讓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不能得到提高。
3.學生對課程作用不了解、不重視。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在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方面,重視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實際能力,幫助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形成真實而全面的社會生活觀念,這門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對這門課程的作用是不了解的,他們認為,這門課程無非就是不斷背誦、記憶,學習起來極為枯燥,體會不到它的學習作用和價值,因此對這門課程的重視度不夠。
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鑒于篇幅的限制筆者不再一一贅述,希望廣大歷史與社會教師都能清醒地認識到課堂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下面,筆者就對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與社會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實踐進行詳細描述。
二、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與社會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實踐
1.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當前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課堂學習主體性特征被忽視,學習個性被壓抑。《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歷史與社會教育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應當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動實現教育目標,教師應根據《標準》能動地發揮作用,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使學生的學習素養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應該對當今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指導學生采取探究式的方式對歷史與社會知識進行了解、收集和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的能力,達到強化歷史與社會教學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第八單元第三課中《維新變法運動》這一節內容時,在讓學生進行預習導學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有人說,譚嗣同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真是一個英雄。也有人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譚嗣同也太傻了。你是如何看待譚嗣同的選擇的?2.你知道什么是君主立憲制嗎?它在中國行得通嗎?請用簡明的歷史事實說明。3.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呢?4.簡單比較“維新派”和“洋務派”,通過雙方對救國方法的認識的比較,你認為“維新派”和“洋務派”哪個更進步?4.為什么百日維新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5.戊戌變法在中國是注定要失敗的,為什么?讓學生結合對課本內容的初步閱讀,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和探討。這樣就做到了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思考的能力。
2.運用分層式教學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
學生在智商、知識接受程度、學習水平、心理狀態、興趣愛好等方面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的,然而很多教師都忽視了學生這些方面的差異,在課堂教學中習慣實行“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這既妨礙了學生學習個性和愛好特長的發展,又在無形之中加劇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兩極分化。《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提出一種全新課程理念:“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差異,本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這是由義務教育的性質決定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應該正視學生各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授課要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都有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并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與發展。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二課中《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這節內容時,我就按照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對學生進行分層,如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比較高的學生為A層次學生,能力水平一般的學生為B層次學生,能力水平比較低的學生為C層次學生,然后按照學生的層次提出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如C層次學生,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是了解當時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諸侯爭霸的歷史背景;知道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和商鞅變法內容和作用;B層次學生,除了要達到C層次目標,還要能通過地圖和材料,分析齊桓公稱霸的原因,通過圖文材料,分析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作用;A層次學生,除了要實現B層次目標外,還要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關系的變革,能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和分析變革與爭霸的作用及意義。
這樣,通過實施分層式教學法,我們便能使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整地接受教學內容,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真正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用,學有所得,這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更深入地實施素質教育有促進意義。
3.運用多媒體式教學法,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提出全新的教學觀念:“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歷史與社會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門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的有力工具。”鑒于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所具有的聲像并茂、畫面逼真、生動形象等優勢,將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如此,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便會變得生動有趣,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第八單元第一課中《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部分內容時,因為歷史事件在時間和空間的不可重復性,學生無法對當時的情況有真實的感知和了解,我給學生播放了紀錄片《二十世紀戰爭解密之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并以圖文并茂和圖文互證的方式,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詳細說明和解釋,如此我便將具體生動的歷史情景呈現在了學生面前,讓學生對當時的情況有了清晰、透徹的理解和認識,對八國聯軍所犯下的罪行有了最全面的了解,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因為多媒體技術給學生造成了視覺上的沖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進行做好了鋪墊。
4.運用生活式教學法,拉近課本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體驗課程學習價值。
常規下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教師將教學眼光局限在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在課堂上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卻忽略這些知識與實際生活究竟有哪些聯系,這就導致學生無法感受歷史與社會知識的趣味和作用,自然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效果十分低下。《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提出全新的教學理念:“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鑒于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歷史與社會問題,大力挖掘歷史與社會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因素,讓學生從實際中挖掘歷史與社會知識的生活內涵,從而拉近課本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歷史與社會就在身邊,體驗到此門課程的學習價值,進而真正領悟到它的魅力,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第七單元第三課中《生活的時代印記》這節內容時,一上課,我就給學生出示了以“時代印記”為主題的幻燈片,如“時代印記——我們曾經的發型”:50年代的麻花辮,60年代的劉胡蘭頭,70年代的山口百惠頭,80年代爆炸式的發卷,90年代歪馬尾,21時機豐富多彩的發型;“時代印記——我們曾經的娛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典歌曲,改革開放后的經典歌曲,新世紀的流行歌曲,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優秀電影,改革開放后的優秀電影,新世紀的中國優秀電影;“時代印記——我們曾經的交通”:新中國成立初期交通不便,60年代卡車和拖拉機,70年代自行車王國,80年代公共汽車,90年代私家車流行,新世紀的高鐵、飛機,等等。之后,我還讓學生討論了一些與他們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探討21時機的三大件,說說現在他們現在與父母出去購物付款方式除了付現金外,一般還會用什么方式,等等。這一系列教學措施,讓學生了解了歷史,體會了人們的消費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著相應變化。另外,因為部分事物和現象是學生已經或者現在正經歷著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十分貼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與探究興趣,拉近了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驗到了此門課程的學習價值,進而以更積極和主動的學習態度對這一課程進行了探索和學習。
5.運用實踐性教學法,體現歷史與社會課程的開放性特征,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當下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是傳統的室內課,這讓學生覺得很疲憊,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只掌握了書本上的理論性知識,卻不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周圍的事物及現象。《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提出全新的教學理念:“本課程力圖加強學生學習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鼓勵教師開發和利用當地和本校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動態地觀察、體驗社會生活,學會綜合地理解和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與技能,為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鑒于此,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應該適當地改變室內課程,如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知道,此門課程也是可以在脫離了教室的情況下進行的,其具有明顯的實踐性與開放性特征,從而讓學生動起來,并以此達到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深化課堂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在社區中生活》這節內容時,在學生初步知道了社區的各個功能,認識到了社區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之后,我就組織學生開展了這樣一項課外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回家后,以自己所生活的社區為調查范圍,社區居民為調查對象,進行一項調查活動,調查問題可以有:你喜歡你生活的社區嗎?你覺得社區為你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之處?覺得社區中的哪些服務體現出了政治、經濟、醫療服務、管理、文化等功能?你希望社區可以增加哪些活動?對生活的社區有什么未向展望?對調查的相關資料進行認真總結,并撰寫小論文。這樣,我就將學生場地由固定的室內場所——教室搬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室外,讓學生感受到了歷史與社會課程的開放性特征,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切實感受到了社區生活的豐富多彩,提高了參與社會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生活環境,進而逐步形成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建設家鄉的主人翁意識。
三、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與社會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實踐意義
1.使教學方法開始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
對初中歷史與社會多樣化教學方法的探索,對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教師習慣采用的以自身為主體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也不符合新課標所提出的教學理念,各種教學方法出現在了歷史與社會的教學舞臺上,如探究式、生活式、實踐式、多媒體式等,學生從單一固定的注入式教學模式的枷鎖中解脫了出來,感受到了這門課程的豐富多彩,從而轉變了學習態度,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了“我要學”,對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使教師的教學觀念得到了更新,教學素質得到了提高。
為了實現對初中歷史與社會多樣化教學方法的探索,廣大教師積極研究新課標教學理念,教學觀念由此得到啟發,開始屏蔽傳統的應試思想,依據新課標所提出的全新理念,大力探索和研究切之可行的教學措施,在課堂上會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身份由原來的科研型變為經驗型,教學素質得到極大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如火如荼的形勢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必須對當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多樣化的探索,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書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感受到課程的豐富多彩、精彩有趣,以此促使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1]童丹霞.新課改背景下關于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02-19.
[2]宋慶蘭.淺談多媒體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電教,2008-08-10.
[3]黃曉燕.新課改下中學歷史生活化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04-10.
[4]金俊軍.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價值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