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買辦在中國歷史上的形象并不是那么的正派,他們作為外國侵略者的附庸,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但是對于買辦應該辯證的看待,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方的融合,買辦特別是近代買辦在中西貿易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貿易在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外貿易使得中國認識了世界,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從而摒棄舊有的觀念,開始追趕世界,從而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本文著重分析了買辦在中西貿易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買辦;中西貿易;作用
買辦自古有之,最早出現在明代,當時買辦是指那些專司宮廷供應的商人。后來,凡官府或富豪之家從事采購的人員,都稱之為“買辦”。到了清代,那些招待外國商館中辦事的人員也被稱之為“買辦”。鴉片戰爭爆發之后,中國被迫打開了國門,接受了世界,西方侵略者想要掌控龐大的中國市場,可是卻對中國的市場情況知之甚少,他們只能依靠作為中介的買辦來溝通。無法否認,買辦依附于外國侵略者,是外國侵略中國的幫兇,特別是外商通過買辦向中國輸入了大量的鴉片,對中國人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但是,買辦特別是近代的買辦對于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必須要承認的。
近代西方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兩百多年歷史中迅速崛起是源于它們從一開始就著眼于世界,從不局限于自己本國的資源,西方人所具有的冒險精神和開拓精神的確值得佩服。他們很早就認識到僅僅依靠本國的資源是無法強大的,通過航海,他們不斷的開拓新的資源輸入地和產品供應市場來加速實現自身的強大,貿易最終使他們跟上并超越了古老文明的中國。而就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皇帝依舊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無須同其他國家交往,憑借自身足以稱霸世界,他們不知道西方通過貿易,早已跨入到工業文明,商品經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知道那里的人們通過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產品,效率有多高,再通過交換獲取所需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不知道貿易開拓了新的市場,而原有市場的不斷擴大又促進著分工的深入化,進而促進交換的頻率不斷的提高,人們所擁有的財富不斷的增加,資本家的資本積累也愈來愈多,這些資本家不僅通過自身的資本積累而且還通過發行股份創建股份公司來更大程度的積累資本,越來越多的個體變的富裕,整個國家自然就逐漸的強大起來,而這些都是處于深宮宅院的皇帝無法了解的。鴉片戰爭發生之前的中國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發展緩慢,早已落后于西方。當時的西方工業革命的發生使其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生產的產品急需要市場來進行銷售,當發現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之后,他們自然欣喜若狂,希望通過利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來實現產品的銷售,可是他們苦于語言障礙以及對中國的風土人情知之甚少,就需要買辦這一中介來為他們服務。鴉片戰爭發生之后,《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廢除了十三行制度,西方人開始在通商口岸設置洋行,并雇傭中國人充當買辦,讓他們充當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材料的中介,隨著貿易的不斷增加,買辦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并最終形成了一個買辦階級。買辦在中西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買辦的存在解決了西方商人的進入障礙。鴉片戰爭發生之后,西方商人自然想要大規模的進入中國市場,但是產品究竟要銷向何處,以及該如何交易是西方商人首先面對的,他們對中國的市場結構以及交易規則并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需要買辦的幫助,對于長期生活在中國的買辦來講,這些信息的獲取自然是輕而易舉的。此外,對于習慣于自給自足生活的中國人來講,如何相信外國產品并進行購買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買辦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是因為充當買辦的人大多都是商人,這些商人擁有銷售渠道,且多年的經商經驗使得他們積累了大量的人脈,形成了銷售網絡,在自然經濟占據強有利地位的情況下,這些銷售網絡具有封閉性,對于外商來講,通過雇傭處于銷售網絡中重要位置的人作為買辦就能夠利用銷售網絡來進行產品的銷售。如果是外國商人直接接觸中國買家,對于長期接受封建傳統思想的中國買家來講讓他們相信并購買產品相當困難,他們所相信的人只局限于鄉鄰、親朋好友,根本不信任外國人,買辦的重要性由此凸顯出來。所以對于外國商人來講,買辦的存在可以為他們解決進入障礙以及信用問題,使他們的產品能夠成功的銷售出去。此外,外商要求充當買辦的人必須得有同樣身為買辦的擔保人,這樣的話,負有連帶責任的買辦就成為了一個系統,如此的話就能防止買辦自身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得外商能夠更好的依賴買辦作為中間人來進行產品的銷售,更好地進入到中國市場。
(2)買辦對于西方商人擴大商品的出口,形成商品的銷售網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儒家文化早已經侵入到人們的血液中,儒家文化講求“禮”,講求“熟人”文化,人們的交流往往局限在以地緣、親緣為基礎的圈子里,范圍非常的有限,商品的交換也是局限于圈內人。這種有一定范圍的商品交換使得交易雙方通過不斷的進行重復博弈,從而建立起彼此信任的交易關系,在這個交易網絡中處于中心地位的經銷商就會被外國商人雇傭為買辦,這樣一來,外國商人就可以利用買辦的關系網順利的進行產品的銷售。不僅如此,外國商人所雇傭的買辦還可能是在政治生活中處于極為重要地位的人物,這樣的話,外國商人就能夠利用到政治資源來為商品的銷售鋪設通道。此外,外國商人在雇傭買辦時,會采取擔保制度,最初的擔保制度是要求同樣身為買辦的人來進行擔保,擔保人負有連帶責任,這樣的話,擔保制度就使得成為買辦的人形成了買辦系統,買辦系統的形成一方面能夠加強外國商人對買辦的信任,更多地通過買辦進行產品的銷售;另一方面,外國商人通過形成的買辦系統使得銷售網絡更加的龐大,從而進一步擴大商品的出口,對貿易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3)買辦對于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而為中國經濟更好的融入世界奠定了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市場、勞動力等諸多因素,這在自然經濟環境中是難以實現的,打破傳統的自然經濟模式成為時代的需求,從當時中國社會階層來看,買辦階層具有此動機和能力。買辦在進口貿易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諸如洋布、洋紗、洋油等洋貨由沿海口岸逐步深入內地,由城市逐步深入鄉村,并漸為廣大國人所接受。如洋布,到19世紀末,“無論通都大邑,僻壤遐陬,衣大布者不過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雖有可能夸張,但洋布取代土布的發展趨勢卻是明顯的。大量洋貨,特別是洋布、洋紗的涌入,使得中國土紗、土布迅速被洋紗洋布取代,“紡與織”、“耕與織”的分離也就在所難免,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分工的發展,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模式逐漸被打破,商品經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同時外國商人通過買辦大量的采購是中國的自然經濟解體的重要表現,在19世紀40~50年代,洋行就常派買辦按合同到內地收購茶葉、生絲等,使中國絲茶等土特產貿易出口量激增。茶葉的出口值由50年代每年1000萬兩增至1873年的3800萬兩。生絲出口從1845年的13000多擔至1893年的90000多擔,出口值由1845年的300多萬兩增至1893年的2500余萬兩,桑田面積由此大增,養蠶賣繭的人數也迅速增加。買辦的經濟活動推動了中國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了自然經濟的分化瓦解。
買辦不僅直接的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而且還將自己所積累的資本投入到生產領域,對商品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買辦通過投資于新式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方式和技術,不論是洋務企業還是獨立投資建廠開礦,都在客觀上促進了本國生產方式的轉變,使中國原有的以農為本的農業生產方式開始緩慢地向現代工業生產方式過渡。買辦對于發展新式企業不僅提供重要的資金來源,而且還在實際上主持了這些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對新式企業的籌備、工程的設計、設備的引進、企業的經營管理等基本上能夠做到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作模式辦事、從而在客觀上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中西方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
買辦作為中西方交流的中介,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促進了中國貿易的發展。貿易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貿易,舊有的社會結構逐漸被打破,交換行為發生的越來越多,分工也隨之廣化和深化,商品經濟獲得了發展,近代化的歷程由此開啟,而在這一過程中,買辦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談維.“買辦”溯源[M].知網,2003.
[2]龔會蓮.近代買辦制度的經濟解讀[J].商業時代,2007(6).
[3]吳宇.買辦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J].安順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8).
作者簡介:謝曉鴿(1990- ),女,漢族,河南平頂山市人,金融學碩士,單位:河南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