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杕,陳 松*(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81)
?
我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 應急管理體系研究及環境污染案例分析
王 杕,陳 松*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首先對我國食品安全應急管理體系研究現狀進行綜述,并對我國基層食品安全應急管理體系進行調查。再以鎘大米事件的應對為例,在問卷調查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環境污染食品型突發事件的消解式應急處置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完善食品安全應急管理體系的六點建議。
關鍵詞:食品安全;應急管理體系;環境污染
引文格式:
王杕,陳松.我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研究及環境污染案例分析[J].食品科學,2016,37(5):283-289.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5049.http://www.spkx.net.cn
WANG Di,CHEN Song.Food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ses in China[J].Food Science,2016,37(5):283-28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5049.http://www.spkx.net.cn
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的背景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06年2月27日發布了《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1-2]。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我國在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3-4]。當前,我國構建食品安全事故應急管理體系的框架是“一案三制”,即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的機制、體制、法制[5-6]。
當前,國內許多學者對我國的食品安全應急管理的總體現狀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龔朝輝[7]指出,我國食品安全危機管理體系在法律法規的完善、預案體系的建立、組織機構的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舊缺乏獨立常設的綜合協調機構、缺少信息的公開與溝通以及與公眾參與的結合。謝志國[8]通過分析“三鹿奶粉”及“瘦肉精”事件的發生過程,指出我國食品安全危機中政府應急機制的不足:應急管理核心機構缺失;缺乏完備、聯動性好的技術支持系統;信息報告與公開不及時;預案演練、社會動員的重視程度不夠;善后機制較為落后。張巍[9]討論了我國食品安全危機應急機制的問題,主要是法律保障不健全、缺乏獨立常設的綜合協調機構、缺乏信息公開和溝通、缺少民間與社會力量的參與。李輝[10]研究了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應急處理的問題,他指出法律制度體系滯后,表現為對食品安全法制化建設的研究起步較晚、標準差距較大、懲治力度偏弱;缺少應急管理核心機構;缺乏完備技術支持系統;信息報告與公開不及時;預防意識及善后總結意識不強。
環境污染食品型突發事件主要指的是環境中本底危害物質污染食品所造成的質量安全事件[11],比如近些年的“鎘大米”事件和震驚世界的日本“水俁病”事件都是由于環境因素導致的食品污染安全事件[12-13]。此類事件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無法采取一勞永逸的處置措施,只能通過加強管控,盡量控制危害的蔓延及危害的程度,盡最大能力從環境污染的源頭解決問題。建立針對此類食品安全事件的長效應急管理機制,不僅有利于提升我國的食品安全應急管理能力,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基層食品安全應急管理的現狀分析是國內食品安全研究的重點。賈嶠[14]分析了沈陽市食品安全管理的現狀:在應急管理方面,沈陽市制定了應急預案、建立了應急組織管理指揮系統、應急救援保障體系、相互支持系統、保障供應體系和應急隊伍等,對食品安全事故的預防和及時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張廣增[6]通過對我國食品企業的危機管理現狀的分析發現,當前食品企業的危機預防體系形同虛設;缺少危機事件應急預案,相關部門決策失誤、指揮不力;事后沒有對事故進行總結和反思。因此他提出要建立一整套危機處理措施,以重新打造企業形象。此外,王洪海[16]和劉瑞蘭[17]等對基層食品安全應急處理中的衛生檢驗能力的現狀進行了研究,發現基層檢驗科的人員不足、素質不夠,實驗室建設條件不達標、儀器缺乏和落后,檢測質量監督和管理缺失。
本文選擇了山東、湖南、湖北、廣東、陜西、海南、河北、河南、江蘇、安徽10 個省份的50 個地級市或縣級市進行調查。調查采取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由各市(縣)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負責填寫并反饋。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 份,收回問卷50 份;經整理篩選,確定48 份為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6%。

表1 問卷調查的地區分布Table 1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urvey samples
1.1樣本特征
根據對接受調查人員的基本情況統計可知,93.75%的被調查人員任職于縣(區)級的食品監管主管部門,其余3 位被調查人員為地(市)級部門的工作人員。根據《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縣級食品監管主管部門承擔了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的前線工作,包括突發事件的信息報送、處置工作的落實等。因此,本文主要調查的縣級食品監管主管部門的應急管理的基本情況,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出我國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的落實和執行能力。
根據對被調查人員的主要職責范圍的統計,本次調查的人員主要從事食品監管中綜合協調和水產品監管工作,分別占47.92%和33.33%,負責種植業產品監管和畜禽產品監管的人員占12.50%和6.25%。由于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不屬于例行工作,基層的應急管理大多歸為食品監管主管部門的綜合類工作,因此從事綜合協調工作的人員對應急管理相對比較熟悉。由于地域性的產品差異,從事各類食品監管工作的部門也會承擔相應的應急管理任務。
1.2食品質量安全現狀
食品質量安全現狀是應急管理的現實基礎。由表2可知,在對各調查地區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的調查中,僅1位被調查者表示所在地區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非常好”,表示食品質量安全狀況“較好”的比例為52.08%,“一般”的比例為45.83%,沒有被調查者表示食品質量安全“較差”或“差”。從調查結果來看,隨著我國各級政府對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視,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到了較大的提升,呈現出總體向好的態勢。但是,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仍然是食品監管工作的重要內容。

表2 質量安全水平調查結果Table 2 Summary of survey results for quality and safety

圖1 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涉及食品種類比例Fig.1 Agricultural product types involved in food safety emergencies
由圖1可知,在被調查地區是否發生過重大食品質量安全事故的調查中,39.58%的地區沒有處理過重大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在發生過事故的地區中,絕大多數地區發生過多種食品的質量安全事件,占總樣本的43.75%,僅一種食品發生問題的地區所占比例很小(16.67%)。從全國來看,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頻繁發生,涉及食品種類多樣,糧食、蔬菜、水果、肉類、蛋奶、水產品等各類食品均存在發生突發事件的風險。因此,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要具有全面性,不能忽略任何一類食品。
1.3應急機構及平臺的設置情況
在對是否設有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常規機構的調查中,全部樣本均作出了否定回答(表3),即當前在基層食品監管主管部門中并沒有專業的應急管理科室。當前,我國的應急管理的法制體系并未明確要求各級政府成立常設機構,當發生突發事件時,各級食品監管部門成立相應的臨時機構,結合常規業務范圍參與應急處置。但是,人力、財力、物力的配備情況是提升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基礎,因此建立常設機構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的貫徹落實。

表3 常設機構及信息交流的建立情況Table 3 Situation of permanent establishment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信息交流是保障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條件。根據對應急管理信息交流平臺建設的調查,僅29.17%的被調查者表示當地建立了專門的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信息交流平臺。但是這些已經建設起來的信息交流平臺一般都掛靠當地的政府網站,在實際運作中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1.4應急管理資金投入情況
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必須以相應的物資和資金儲備為基礎。在發生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時,只有快速地調集相關資源和設施,才能有效控制事件的影響和危害。因此,應急管理資金投入的規模不僅代表了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應急管理的重視程度,也可以衡量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根據各地區對應急管理資金投入情況的調查,大多數地區的投入規模在10 萬元以下,所占比例為72.92%;有14.58%的地區投入規模超過了10 萬元;但是仍然有6 個被調查地區在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方面沒有專項投資(表4)。調查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基層食品監管管理部門對應急管理的投資較少,這也成為制約基層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表4 應急管理資金投入情況Table 4 Situation of funding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1.5應急工作相關制度的建設
目前,我國的應急管理總體上是按照“一案三制”的框架建立的,其中“一案”即應急預案,是對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總體安排。由表5可知,93.75%的被調查者表示所在地區已經制定了相應的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僅有3 個地區還沒有應急預案。結果表明,根據《食品質量安全應急預案》以及相關部門對基層應急管理的要求,當前基層食品監管主管部門對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比較重視,各地食藥部門建立了相應的應急預案,為加強應急管理提供了指導。
從應急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的建立來看,僅29.17%的被調查地區針對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制定了規章,大多數基層監管部門并未對應急管理做出制度上的規定。相關的工作規章和管理制度是落實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的關鍵。但是根據調查結果,制度缺失是基層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加強制度建設成為當前提高基層應急能力的關鍵。

表5 應急預案及規章制度的建設情況Table 5 Situation of contingency planning and related regulations
1.6應急管理工作的難點
由表6可知,目前只有2 個被調查者表示當地啟動過應急預案1~2 次,尚沒有地區啟動過3 次以上,從未啟動過應急預案的地區占到95.83%。結果表明,雖然大多數基層食品監管部門制定了相關的應急預案,但是在發生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時,預案的啟動和執行情況并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

表6 應急預案啟動情況Table 6 Situation of emergency plan initiation
當前,我國基層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通過對應急管理工作中困難的調查和統計(表7),缺乏相關的培訓和演練是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主要困難,有72.92%的被調查者做出回應。此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還有缺少相關制度規范(41.67%)、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差(27.08%)、信息傳達不通暢(25.00%)、資金匱乏(20.83%)、部門協調溝通不暢(20.83%)、缺少相關機構設置(16.67%)以及預案可操作性差(16.67%)等。

表7 應急工作開展的難點Table 7 Difficulties in carrying out work on responding to food safetyTable 7 Difficulties in carrying out work on responding to food safety emergenncciieess
1.7調查總結
通過對山東、湖南等10 個省份的調查,本次調查基本掌握了我國基層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工作的現狀。總體來看,當前我國基層食品監管管理部門對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工作十分重視,大多數基層單位建立了相關的應急預案,并投入了一定的專項資金,部分地區還建立了信息交流平臺,配套了相應規章制度。但是,近年來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影響不斷擴大,而各地區實際的應急管理工作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基層應急管理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從調查的基本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缺乏應急管理工作的常設機構,各級地方都沒有相應的應急管理常設機構從事相關的監督和管理。2)食品質量安全應急制度建立不全。雖然各地應急預案建設情況較好,但是具體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卻沒有配套,導致相關工作無法有序開展。3)相關物資儲備和資金投入力度不大。應急管理工作的啟動雖然看似是暫時性的,但是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必須要有長效機制的保障,一旦啟動應急預案,相關的醫療物資和設備保障就需要配套。因此,相關的資金投入必須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條不紊。4)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目前信息溝通渠道多樣,任何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輿論的導向作用,尤其涉及公眾健康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早發現早處理是減小危害最有效的方法,事件的發現,不可能只依靠相關部門的例行檢查,還需要公眾的上報。事件發生后,事件的處理過程也需要及時告知大眾,以消除不必要的誤會。由此可見,及時有效地信息溝通渠道對于應急工作的開展是十分重要的。
消解式應急處置主要針對的是環境中本底值較高的重金屬或污染物對食品的污染所造成的質量安全事件,比如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鎘大米”事件和震驚世界的日本“水俁病”事件都是由環境因素導致的食品污染。環境危害主要是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及生活垃圾,通過對土壤及水源的污染,以食物鏈傳遞的方式污染食品的一類情況。此外,也有個別地區是由于地理歷史環境的原因,使得土壤水源中某類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過高從而影響了當地食品的安全性。此類事件的爆發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所采取的處置措施無法一勞永逸,只能通過加強管控,盡量控制危害的蔓延速率及危害程度,盡最大能力從環境污染的源頭解決問題。
2.1處置過程
我國“鎘大米”案例的應對主要體現在領導高度重視、上下對接溝通及時;嚴密輿情監測、統一對外宣傳口徑;組織專家權威解讀、正確的輿論引導這三方面。
2.1.1領導高度重視,上下對接及時
農業部在第一時間內監測到相關輿情信息后,領導高度重視,做出一系列指示和批示,要求農業部各相關司局積極采取措施:1)及時督促廣東省農業廳、湖南省農業廳及時了解情況,在地方政府統一領導下,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處置和應對工作;2)與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積極溝通和協調,互通有關信息。
2.1.2嚴密輿情監測,統一應對口徑
國務院做出由廣東省統一對外發聲,湖南省再根據輿情變化相應發聲,兩省必須保持協調一致的指示。農業部加強對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的關注和監測,在及時掌握輿情變化的基礎上,按照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的部署,堅持先下后上的原則,暫由廣東、湖南兩地協調一致對外發聲。需要國家層面發聲的,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準備一份新聞稿統一對外發聲,避免部門間口徑和步調不一致。廣東、湖南兩省積極采取措施,對不合格產品及企業采取下架、停業整頓等措施,力求及早平息輿論。
2.1.3組織專家解讀,正確輿論引導
農業部組織部內相關司局和相關專家進行會商分析,研究落實汪洋副總理及部領導在《關于對“湖南大米鎘超標”問題的幾點建議》上的批示精神,通過權威專家解決三方面問題:1)大米是否有毒問題。向公眾解釋了這次廣州大米超標絕大多數在0.2~0.4 mg/kg之間,按照我國的標準(0.2 mg/kg)判定超標,但如果按照國際標準(0.4 mg/kg)判定不超標,這種情況下不存在有毒問題。2)污染的原因。農業部組織2 個質檢中心對湖南、江西兩地市場上及農民正在使用的磷肥、復合肥等肥料進行抽樣檢測,檢測結果表明兩地肥料中鎘含量都低于國家標準限量值,可以排除肥料帶入鎘的可能。3)污染的范圍。目前,鎘大米檢出地主要集中在湖南、廣東等工礦集中區,全國總體上的情況良好,不存在鎘污染和大米鎘超標問題,從而消除了不必要的恐慌。
2.2消解式應對的分析與啟示
2.2.1內外有別,分類宣傳
涉及國際名聲、量大面廣的糧食產品應實行內外有別的宣傳措施。按照各國發展的歷程和歷史看,一定的發展階段存在的歷史性問題暫時難以根治,需要長期解決。其本質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糧食問題一方面關系糧食安全,一方面關系絕大多數的消費安全問題,一旦形成負面影響,還會影響國家大局穩定,故應當實行內外有別的報告措施。
2.2.2科學制標,內外一致
標準制定要科學,保持內外一致。“鎘大米”案例顯示出我國大米的標準制定明顯嚴于國際水平,應當盡快調整大米中鎘的限量標準,從0.2 mg/kg調整到0.4 mg/kg,與國際標準(包括日本、臺灣地區)相一致,使之既能保障消費安全,又符合生產實際。在這方面,還需要衛生部門加強科學研究和風險評估,及時修訂標準,做好公眾消費引導,防止產生恐慌和擔憂。
2.2.3暢通的交流機制
應當建立產銷區暢通的交流機制,“鎘大米”的案例就突顯了銷區和產區的交流對接問題,因此,要加強情況溝通、強化地區間的協調配合,防止各自為戰、各行其是、不溝通、不配合,要切實做到區域聯動、上下互動。對于關乎國際名聲、量大面廣的糧食作物,關系到糧食安全和國家大局穩定的問題,做好上報和溝通尤為重要。
2.2.4規范的信息發布機制
從“鎘大米”案例的輿論焦點看出,各類問題的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主要因為每個專家從事的研究內容有限,知識了解也有限,尤其面對媒體之前,應與同行專家溝通,正確把握所要發表的觀點,不要基于自身片面知識誤導公眾,給國家安全、產業發展、民生安定帶來危害。因此,在信息發布上應當嚴格按照程序、統一口徑,這對于確保消費安全和產業良性發展,以及國家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1提高應對決策的決斷效率
應急決策是指相關應急管理機構為了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從諸多可行措施中,平衡分析,找尋最優處理方式的過程。及時準確的應對決策是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關鍵和前提,如果應急決策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有所加強,必然會提升應急處置的效率能力[18]。
要想提高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決策的決斷效率,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足功課:1)明確決策主體和決策對象,責任到人,專人專管。2)提高決策者的基本素質。決策者的決斷除了要迅速還必須正確,因此相關領域的熟知程度是十分必要的。3)強化決策信息的傳遞流程及相關程序,保證決策的效率性和規范性。4)鼓勵各級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按照突發事件的類別建立相應的專家庫,決策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給予技術支持,為食品質量安全的突發事件儲備可用的智力支撐。同時,各類別食品的專家庫成員和決策相關人必須加強溝通合作,隨時交流相關信息,互通有無,交流相關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
3.2做足食品安全事故應急管理的制度保障工作
以法律手段來規范應急管理的處置過程是最有效的流程保證[19]。以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為例,它們都有著極完善的緊急應對法律法規體系,并配備充足的相關資源和制度建設,對事件的處置過程十分有利[20-21]。而我國的法律法規目前還無法直接作為開展應急管理工作的依據。因此,我國應該健全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依據憲法相關規定制定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緊急狀態法,并盡量使其與現有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食品安全法》等協調起來;在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法律體系中,必須強調約束公民配合的義務,加強獎懲制度的規定。另外,還必須構建相應的地方應急管理法規體系,結合地方的地理歷史環境特點,編制相對應的應急預案。同時確保預案的可操作和實效性,并通過定期開展演練來檢驗預案實踐效果。
3.3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資源的合理配備
突發事件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在突發事件的應對過程中,只有軟性條件決策準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在人員技術、資金物資等多方面為執行決策提供必要的硬性支持[22-23]。僅僅依靠儲備足夠數量的各種應急資源這種最簡單的應急保障模式,貌似合理實則存在很大的邏輯漏洞。資源的充足只能代表資源的可調配,但是并沒有辦法保障資源的合理配置。如果資源沒有在恰當的時候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不僅不會提高應急處置的效率,而且還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在實際操作中,如果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沒有相關突發事件的發生,那么已經準備好的充足資源就變成了無用的閑散資源;如果有一定的事件限制還會導致資源的廢棄,為突發事件的處置增添了更多的阻礙。因此,資源的合理管理和配置還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對于食品的質量安全應急管理而言,醫療資源及專業的科研團隊是最有效的資源保障,制定一系列的相關制度,明確責任是最有效的資源保障方式。
3.4加強食品安全問責及監督機制
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高效運作的重要保障是切實有效的應急管理問責制[24]。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問責制,首先是要明確相關人員的責任。最好能夠細化到應對工作中的各個環節。同時,建立健全主要決策人責任制、相關部門責任制和個人崗位對應的責任制。其次,要對不同的責任進行分類。應急管理作為非常規狀態下的非規范程序性應對過程,必須要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作為支撐。針對應急處理失敗的原因,應該進行責任區分。經調查認定屬于行政責任的,應當承擔,對于由于缺乏經驗初次遇到的新情況造成的,就應該以吸取經驗為主,批評鼓勵為輔。最后,需要對責任進行分級處置,根絕造成不良后果的程度及失職原因,可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賞罰有別。對于由于違反決策程序造成損失的,必須要追究部門和執行人的責任。而那些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瀆職不作為,則需要追究個人責任。如構成犯罪觸犯刑法,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25]。
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的前提是相對應的監督機制,建立健全監督機制,有利于責任制的有效實施。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的監督機制貫穿應急管理的全過程。長效的應急管理監督機制需要形成制度化的監督工作體系。監督工作不僅僅是上級對下級的監督檢查,也可以是群眾和同級之間的互相監督。同時,必須充分利用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作用。
3.5加強宣傳教育,增強整體危機意識
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的宣傳教育,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廣泛傳播食品質量安全的基礎知識,傳授相關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及操作規程;普及預防、自救、互救及維權的信息,增強公眾的危機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全面提高公眾應對各種食品質量安全突發公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26]。
危機意識的增強主要對應的是兩個主體:1)食品安全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政府部門作為危機管理的決策方和責任主體,危機意識的樹立是一切后續工作的基礎,對于食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應急物資的準備工作和實際應對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社會公眾。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公眾健康,確保食品市場經濟的有序進行。因此,在強調食品安全主管部門責任的前提下,也要不斷提升社會公眾的食品質量安全危機意識,讓社會公眾都能夠意識到食品質量安全突發公共事件可能帶來的考驗、不確定性及危害性,并了解其對健康生命及財產安全可能帶來的威脅。使公眾認識到當爆發此類事件時,互助互濟和積極配合對政府的應急救援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升社會公眾危機應對參與度不僅可以保障社會大眾的知情權,降低輿論誤導發生的概率,而且提高了社會公眾對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危機的承受能力,間接避免了社會的恐慌及政府的信任危機。
3.6適度應急,防止過度處置
以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事件為分水嶺,我國地方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表現出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兩個極端。SARS事件發生之前,針對許多突發事件,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被動措施,瞞報謊報,初期反應遲緩,錯過了響應的最佳時機,導致事件不斷擴大和升級,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SARS時期后期,隨著應急管理被升級為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并被列入地方官員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政府對各級各類突發事件表現出過度反應的特征。不惜一切代價的應急反應活動,不僅造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嚴重影響著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以“三聚氰胺”事件為例,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是其影響仍然存在。談及牛奶的質量安全,消費者們仍然顧慮重重,這就是過度反應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在應急響應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和條件,以最小的影響代價得到最好的效果。在積極應對事件的同時,還必須綜合考量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從不同的方面著手應對。一方面懲奸除惡,另一方面加強科普文化教育,消除不必要的恐慌,防止事件被無限擴大化。應急響應結束后的保障工作中,除了做好善后工作,還必須評估事件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從產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采取一定的恢復措施,保證相關產業的正常運轉,只有這樣,應急反應才算真正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當前基層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工作基礎薄弱,不僅缺乏相關的培訓和演練,相關制度規范也不健全,實踐過程中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差、信息傳達不通暢、資金匱乏、部門協調溝通不暢等問題也阻礙了基層應急管理的實效,不同原因造成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需要按照不同的方法進行應對。環境中有害物質造成的質量安全事件需要通過消解式應對方法盡可能消除危害。我國“一案三制”的總體應急管理體系已經形成,但針對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仍然有待完善。應急體制建設方面應急管理常設機構的成立可以大大提高應急處置效率,從中央到地方的多層級應急機構體系是應對效率的重要保證;在應急機制方面,事前的準備預防階段可以從源頭遏制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完善的地方單行法律法規體系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多層級預案體系也是食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體系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唐琳琳.我國食品安全危機管理[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013:19.
[2]李潔.我國食品安全事故政府應急處置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計量學院,2013:12.
[3]姚書志.地方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3:1-2.
[4]張琦.我國食品安全多元主體治理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2-3.
[5]鐘開斌.“一案三制”: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會科學,2009(11):77-83.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09.11.004.
[6]劉霞,嚴曉.我國應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設:挑戰與重構[J].政治學研究,2011(1):94-100.
[7]龔朝輝.我國食品安全危機應急管理體系問題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0:1-2.
[8]謝志國.食品安全危機管理中政府應急處理體系建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19-20.
[9]張巍.我國食品安全危機應急問題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7(6):67-69.
[10]李輝.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應急處理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9-10.
[11]謝兵.環境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7(2):63-66.
[12]唐竹村,于洪興,張淑芬.吉林市食品中鉛、鎘、砷污染狀況調查[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1,13(6):32-33.DOI:10.13590/j.cjfh.2001.06.013.
[13]黃吉厚.鎘對環境的污染及其對策研究[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17(5):29-31.DOI:10.13972/j.cnki.cn21-1500/g4.2000.05.010.
[14]賈嶠.沈陽市食品安全管理問題的現狀及建議[C].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論壇文集.沈陽:中共沈陽市委員會、沈陽市人民政府,2010:4.
[15]張廣增.我國食品企業危機管理現狀及對策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6):248-249.
[16]王洪海,于慧爽.樺甸市食品安全應急處理中衛生檢驗能力現狀及效用[J].醫學動物防制,2009,25(9):700-701.
[17]劉瑞蘭,徐麗芳,范洪斌.淺談基層食品安全應急檢驗工作的現狀與發展[J].預防醫學論壇,2010,16(11):1082-1083.
[18]石彪.應急預案管理中的若干問題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1.
[19]徐鵬.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工作規范及其支持系統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6.
[20]劉錄民.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47-49.
[21]王家義.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2.
[22]林凇.主體內生性訴求:我國應急資源管理模式的挑戰與突圍[J].求索,2010(4):94-96.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10.04.036.
[23]蘇明,劉彥博.我國加強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財政保障機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4):5-11.DOI:10.13502/j.cnki.issn1000-7636.2008.04.015.
[24]何延昆,張曉玉.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管理行政問責制的問題與對策[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1(5):37-39.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1.05.008.
[25]任峰.進一步完善中國食品安全政府問責機制的思路與對策[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4(4):433-437.DOI:10.13744/j.cnki.cn21-1431/g4.2014.04.022.
[26]陳成文,蔣勇,黃娟.應急管理:國外模式及其啟示[J].甘肅社會科學,2010(5):201-206.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10.05.041.
Food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ses in China
WANG Di,CHEN Song*
(Institute of Quality Standard and Testing Technology for Agro-Product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In the present study,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food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FSEMS)in China is summarized.FSEMSs at the grassroot level are also investigated.Meanwhile,the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cadmium-tainted rice incident are also analyzed.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empirical studies,six suggestions on how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food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re proposed.
Key words:food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中圖分類號:TS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6630(2016)05-0283-07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605049
*通信作者:陳松(1983—),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農業標準化。E-mail:caas-chensong@163.com
作者簡介:王杕(1983—),男,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產品質量安全。E-mail:wangdi51@163.com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