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碧波 劉刊 趙琳 甄長瑜 安春生
摘要:通過對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歸納,結合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實際,提出產業創新是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走出對資源稟賦和歷史沉淀依賴性的最佳選擇。通過對工業創新型、農業創新型、第三產業創新型和資源稟賦產業創新型四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分析,對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路徑選擇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關鍵詞:產業創新;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1-0077-02
一、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歸納
中國有關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最早出現在各地政府的區域發展規劃報告和政策文件中,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通過創新推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號召以來,學術界和各級政府從不同領域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摸索,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一)各級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十八大以來,各地方政府針對本縣域的實際探索出了各自縣域經濟發展的寶貴經驗,并形成了理論框架體系。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順義、山東諸城、四川鄧峽等貿工農一體化、工商一體化發展模式;廣東東莞、江蘇昆山、四川邛崍等政企分開的縣域經濟發展改革模式;江蘇江陰、四川雙流、福建石獅、山東壽光等簡政放權、完善鄉鎮功能的經驗和模式。2012年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縣域經濟發展規劃,設立“兩江新區”建設和實施“兩翼”農戶增收工程等模式帶動縣域經濟發展。2013年河南省出臺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六種模式,即工業強縣型發展模式、非公經濟推動型發展模式、對外開放型發展模式、特色產業集聚型發展模式、農業現代化推動型發展模式和勞動力推動型發展模式。[1]
(二)學術界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
經濟學家吳敬璉(2002)指出,推動地方小微企業發展是解決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三農”問題的主要手段;王盛章等(2006)認為,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可根據本縣域的實際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總結出了順德模式、嵊州模式、義烏模式、海寧模式;王青云(2012)認為,中國的縣域經濟發展可以總結為七大模式,包括江蘇昆山模式、廣東順德模式、浙江嵊州模式、山東龍口模式、四川雙流模式、浙江海寧模式以及河南新鄭模式;王景龍(2013)提出,縣域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增長極,合理統籌規劃,把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與當地的生態、新能源以及三農等問題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道路。[2]
天津大學和春軍(2010)在其博士論文《產業協調與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系統研究》、吉林大學崔征(2011)在其博士論文《內陸落后地區縣域經濟突破的實證研究》、沈陽農業大學何丹(2012)在其博士論文《遼寧省森林旅游產業發展與縣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以及武漢大學周維現(2013)在其博士論文《中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現狀、特點以及縣域經濟發展應當選擇的模式進行了系統研究和論證。[3]
二、產業創新對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改變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的增長方式
隨著地方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粗放型發展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縣域經濟發展實際,迫切需要確立和實施產業創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產業創新實現縣域產業結構升級,使縣域經濟在新形勢下加速發展。2013年,黑龍江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對縣域經濟發展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各縣(市)圍繞黑龍江省“十大重點產業”上大項目,加快培育壯大縣域特色產業園區、縣域特色優勢主導產業。[4]全省各縣(市)緊緊抓住區位優勢、增長極和產業創新基礎,結合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實際情況,找出優勢產業,確定不同的園區定位,形成了以產業創新為依托的各具特色縣域經濟增長方式。
(二)改造和提升黑龍江省縣域傳統產業層次
從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創新產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由于產業創新力度不夠,傳統產業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通過產業創新,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推廣應用新的產業技術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黑龍江省五常市提出了“依托哈爾濱大都市、打造五常新模式”的發展戰略,充分依托省會城市哈爾濱在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及時調整工作重心,注重產業提升和產業結構調整,從一個農業縣發展成一個新型的工業城市。
(三)提高黑龍江省縣域特色產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針對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實施產業創新對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帶動效應,對特色產業發展具有支撐效應,對縣域產業園區建設中具有推動效應。產業創新是縣域優勢產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柱。黑龍江省寶清縣依托煤炭資源和農畜產品優勢,加快推進重點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造,發揮重大項目的支撐作用,現已形成煤電化和綠色食品加工兩大優勢產業為核心的多樣化格局,有效提升了縣域特色和主導產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四)培育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成為阻礙黑龍江縣域經濟發展的屏障,產業結構不合理,各種發展矛盾突出。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黑龍江縣域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其中,產業創新不僅可以吸引產業創新型人才,還可以引來創新型項目,這也是黑龍江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黑龍江省肇東市通過產業創新,努力打造低空經濟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有機綠色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石油化工產業、縣域文化產業、現代化大農業、現代化物流業、新型材料產業等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基于產業創新的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
既然研究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必然面臨縣域經濟競爭優勢的選擇,那么以黑龍江省縣域所擁有的產業優勢為依據劃分縣域經濟的類型,可能更有現實針對性,至少對于產業競爭優勢的培育和創新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據此,筆者參考季建業等的研究成果,把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分為四類:工業創新型縣域經濟、農業創新型縣域經濟、第三產業創新型縣域經濟和資源稟賦創新型縣域經濟。[5]
(一)工業創新型縣域經濟
工業創新型縣域經濟是指該縣域已基本完成工業化改造和升級,在縣域經濟結構中,工業在產值和就業比重中均處于主導地位。農村工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鄉鎮工業蓬勃生機。工業創新型縣域經濟可以具體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中心城市依托型工業化。其主要特征是發揮距離中心城市較近的區位優勢,利用中心城市科技、人才和產業優勢,圍繞中心城市產業延伸等配套需求,承接中心城市的輻射延生功能,興建縣域工業園區和開發區,創造良好的縣域投資環境,積極實施縣域工業創新和改造,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工業經濟。黑龍江省五常、雙城、肇東、賓縣等縣(市)可以充分依托哈爾濱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綜合優勢,及時調整縣域經濟發展重心,注重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造,注重產業園區培育,注重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從一個農業縣向新型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圍繞哈爾濱打造城市圈經濟,努力打造高端制造、生物化工、石油加工、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
第二,內生型工業化。內生型工業經濟根植于傳統地域文化和傳統產業基礎,通過傳統工業的全面升級和改造使縣域經濟全面發展。黑龍江省寶清、雞東、集賢、密山、安達、延壽等縣市可以依托煤炭資源、畜牧產業和水產業的地方優勢,不斷加強產業項目建設步伐,發揮優勢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逐步形成煤電化開發和綠色食品加工等地方主導產業為依托的內生型工業化新格局。
第三,開放型工業化。開放型工業化是依托三資企業發展帶動縣域經濟全面發展。黑龍江省綏芬河、東寧、同江有效利用口岸優勢,抓好中俄經貿產業合作轉型升級的大好時機,全力打造對俄經貿合作新優勢。積極引入光伏發電、服裝鞋帽和木材加工等生產企業落戶,全力打造能源礦產、跨境連鎖加工、綠色有機食品等地方產業集群。
(二)農業創新型縣域經濟
縣域農業盡管是弱式產業,但如果重視農業產業鏈的經營,強化農業創新和政策扶持,農業也能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參考全國縣域農業發展和創新模式,郊縣產業新布局、新型農產品加工、農業現代經營等農業創新模式就帶動了許多農民依靠農業致富,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
黑龍江省肇州、肇源、五常、綏濱、方正、尚志等縣(市)是黑龍江省的傳統農業大縣,農產品仍處于封凍期,品牌如何發展、銷售模式如何改進、產業化如何經營、政策如何支持等是肇東縣域經濟發展要長期研究的課題。新經濟條件下,肇東可以緊緊圍繞優勢資源,以工業園區為平臺,通過引進產業項目,全面發展地方綠色食品產業,促進肇東縣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三)第三產業創新型縣域經濟
縣域第三產業一般為日常生產、生活服務型產業,包括的具體行業非常廣泛,就業容量和潛力也非常巨大。隨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第三產業將成為未來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第三產業創新型縣域經濟不是指服務業在整個縣域經濟中所占比重偏重,而是指通過縣域服務業的發展帶動地方三大產業全面進步和發展的模式。
黑龍江省的杜爾伯特、林甸、嘉蔭、五大連池、漠河等縣(市)可以把“旅游興縣”作為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以自然風光、獨特地理環境、邊境口岸等為依托,有效整合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民俗文化等資源,逐步把旅游業打造成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的黃金產業。
(四)資源稟賦產業創新型縣域經濟
資源稟賦產業創新型縣域經濟注重發掘地方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稟賦和特質,以資源稟賦優勢為基礎,有效整合縣域產業結構、生產布局、經營管理和戰略規劃等政策要素。
近幾年來,我國亞麻產業發展迅速,亞麻生產規模世界第二,亞麻產品出口世界第一,亞麻經濟已經成為某些地方經濟的主要支柱。黑龍江省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全國亞麻種植的高產區,主要集中在蘭西、青岡、克山等縣市。黑龍江省要不斷挖掘亞麻市場潛能,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區域優勢,把黑龍江亞麻經濟做大做強。
產業創新型縣域經濟既可以由政府啟動,也可以由民間直接參與,但當產業創新的個別要素向全要素創新延伸時,依靠地方政府或民間機構的某一方創新驅動都無法實現縣域經濟的產業全面創新。因此,發展產業創新型縣域經濟的長期目標是以民間機構創新為主,政府推動創新為輔,雙方各自在不同領域進行產業創新分工與合作,共同促進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梁興輝,王麗欣.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09(2).
[2] 趙 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基于產業驅動視角[J].武漢大學學報,2007(7).
[3] 周維現.中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4] 張愛國,翟進進.我國縣域農業特色產業創新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11(5).
[5] 季建業.產業創新與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