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種青
?
弘揚“三門球”項目文化,促進特色課程發展—2015年江蘇省小學體育特色課程教學研討會在南通市舉行
本刊記者 種青
“2015年江蘇省小學體育特色課程教學研討會”于12月28日在江蘇省南通市竹行小學舉行,本次活動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辦,江蘇省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協辦,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承辦。教育部中小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孟文硯、江蘇省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博生、江蘇省三門球運動協會秘書長劉瑞武、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副局長沈彬、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務處主任吳劍峰、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科學學院教授付雪云等領導、專家以及江蘇省特色體育項目實驗學校負責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活動舉辦地南通市竹行小學因竹而得名,學校不僅是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竹子的生物特性,更深層的是將“竹文化”和“竹品格”滲入到教育的每一個階段,幫助學生做一個堅強、謙恭、團結、正直的人。培養“竹子精神”,體育活動是最好的陣地,因此竹行小學除了重視三門球的教學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其他的體育特長,并設專項教師組建不同種類的體育社團。2015年,竹行小學榮獲“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中國特色體育項目示范學校”、“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實驗學校”等多項稱號。
為了迎接本次活動,竹行小學作了精心準備。開幕式上,學生們分別展示了籃球、呼啦圈、三門球、足球團體操等項目,而最具特色的莫過于跆拳道社團的技能表演,嫻熟的品勢動作和整齊劃一的口號震撼了全場。另外,竹行小學的竹文化館和朱軍校長的“足球環境下的特色課程建設”專題報告都為與會專家和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特色課程教學環節中,竹行小學的仇小進老師的三門球訓練課以趣導練,尊重人體機能規律,科學運用訓練措施,訓練由慢入快,由簡至繁,在趣味的游戲中喚醒了身體機能,在比賽中強化了技能訓練,同事實現了技能掌握與快樂參與相得益彰,而葛磊老師通過中國傳統文化“龍”的引入,以“戲龍珠”貫穿課堂;南通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學校的袁圓老師以弟子規中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蘊含的相親相愛、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信念為主線展開教學;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的嚴華老師通過預設傳統的迎新年的情境來指導學生習練三門球傳接球技術。幾節教學示范研討課集趣味、新穎、實效、生動、特色于一體,均實現了傳統禮儀與技能學習的統一,達成了技能與體能相融合的教學目標。
會上,竹行小學的戴亞兵副校長為與會人員上了一節生動的普及三門球知識的語文課,呈現了三門球的魅力,對三門球所蘊含的價值作了更深層的詮釋。隨后,山東財經大學的教授劉旻航發表了題為“三門球的文化價值”的講座,劉教授從民俗體育現代化文化生成機制及演進途徑對三門球運動的推廣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施建平也作了主題為“關注孩子的一生”的專題報告,以“奠基一生,改變一生的素養;芬芳一生,溫暖一生的記憶”作為結束語。
江陰市教研員沈菁老師評價此次活動既突出了技術動作,又含有趣味性,用簡短的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樸實無華”。孟文硯教授最后總結道:“特色學校應以挖掘特色項目的價值為重點,以特色項目的有效教學、趣味教學為主線,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主旨,從而形成學校的特色體育文化,創設特色的校園環境,加強育人的情境。”他還著重強調了三個關鍵詞:一是體育特色。三門球是一個特色體育項目,特色的外形、形式、規則及場地,這種特色項目除了要有特色的學校體育活動氛圍,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動,還應在全校形成一種氣氛、一種制度、一種習慣,進而才能成為校園文化中一道亮麗風景線;二是校本開發。首先應該有3~5個規劃目標,其次還要有理論支撐,要善于挖掘體育特色項目的教育意義,要彰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綜合性及文化價值;三是行動研究。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行動研究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研究和教學的雙重活動,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改進教學,豐富行動策略,提高行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