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芳
一位科學家給小學生做一個實驗。他端來滿滿一杯水,向水里丟了一顆石子,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來??茖W家說:“如果放進去的是金魚,水就不會往外漫。這是為什么呢?”一個學生說:“金魚身上有鱗。”另一個學生說:“金魚把水喝進肚子里去了?!笨茖W家不表態?,旣悂営X得他倆偏差得都不對,可自己也不明白是為什么。她就找來一條金魚,把它放進滿滿的一杯水里。哎呀,水漫出來了。她很奇怪,就去問科學家:“你為什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錯誤的問題呢?”科學家哈哈大笑,說:“我就是要讓你們知道,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边@位名叫瑪麗亞的小女孩,就是后來的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
瑪麗亞的可貴之處就在于:當大家都在努力尋找問題答案時,她沒有輕信問題,而是對問題本身的真假產生了懷疑——“如果放進去的是金魚,水就不會往外漫”,這可能嗎?這是真的嗎?繼而她通過動手實驗,證明科學家給出的問題有問題,這不是一個真問題。
在平常的教學中,當老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就習慣性地進入了問題解決的流程——思考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其間可能有不少精彩的回答,但都是順著“如果放進去的是金魚,水就不會往外漫,這是為什么”的方向在走。這樣的“方向”決定了,這是一種接受性學習,是在被動地解決問題,是在證明已有的“正確”結論。
要知道,不是所有問題都是有答案的,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真問題,問題本身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在尋找問題答案之前,我們是否首先應該思考一下問題本身,這可能嗎?這問題有問題嗎?缺少對問題本身的關注,就會帶來思考場域上的“空白地帶”?!靶∶饔?0元錢,小剛有幾元錢?”對此問題苦苦思考求其答案,其精神值得肯定,但對問題本身不加懷疑,盲目地去相信問題,反映的是思維的惰性和學習的慣性。
在現實生活中,誰會給你一個現成的問題去思考呢?我們面對的往往是不確定的事件,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煉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問題之中也有問題,有問題的問題,才有較大的思考空間,有問題的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問題?!靶∶饔?0元錢,小剛有幾元錢?”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問題,這樣有問題的問題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等待我們去“解決”:加上“兩人共有30元錢”的條件,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加上“小剛給了小明5元錢后,還比小明多5元錢”的條件,就引出了更為精彩的問題;加上“小剛有幾元錢,才能使兩人錢的總數是小明4倍”的條件,思考的路子就更具豐富性和復雜性……
對問題本身進行再思考,這是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它比單純地解決問題多做了一步工作,那就是自己去判斷、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創造。這是一步重要的工作,學生由被動的答問者變為主動的思考者,學習活動也因此獲得了精彩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