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玲 劉麗娟
?
社區網格化管理對高血壓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
馮秀玲 劉麗娟
【摘要】目的 探討社區網格化管理對高血壓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24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患者實施社區網絡化管理,對照組僅實施傳統護理管理。20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生命質量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心血管發病率均降低,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健康調查量表(SF-36),兩組患者生命質量均有改善,且試驗組各維度評分較對照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社區網格化管理完善了高血壓患者的護理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發病率,改善患者生命質量。
【關鍵詞】社區網格化管理;高血壓;護理效果
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東廣州 510620
高血壓是由于動脈血壓呈持續升高趨勢而引起心、腎、肝等多器官病變的一種慢性疾病[1]。中醫也稱風眩,多發作于中老年人群。高血壓護理管理多采取傳統模式,但其存在涉及范圍小、受訪群體大、患者信息無法及時獲取的弊端,需要完善。研究發現,社區網格化管理能夠及時解決以上問題[2]。網格化管理是利用現代化及單元格形式互相協調,將被管理者以規定標準劃分,達到各區域及時傳遞有效信息的目的[3]。社區網格化管理可對高血壓患者集中快速管理,改善其血壓控制情況以及生命質量。本研究對社區網格化管理高血壓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我社區內324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98例,女126例,年齡43~82歲,平均(63.9±2.3)歲,病程3~20年,患者均有頭疼、耳鳴、失眠、肢體麻木等臨床表現。將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155例患者中,男101例,女54例,平均年齡(63.4±2.6),按照患者未服用降壓藥物情況下的血壓進行分級,一級高血壓78例,二級43例,三級34例;試驗組169例患者中,男97例,女72例,平均年齡(62.0±1.9),其中一級高血壓86例,二級51例,三級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疾病分級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4]。①正常血壓: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90 mmHg。②臨界高血壓:收縮壓141~159 mmHg,舒張壓91~95 mmHg。③高血壓確診:收縮壓≥160 mmHg及舒張壓≥95 mmHg。其中,一級收縮壓140~159 mmHg,舒張壓90~99 mmHg,二級收縮壓160~179 mmHg,舒張壓100~109 mmHg,三級收縮壓>180 mmHg,舒張壓>110 mmHg。患者均為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排除心臟、肝膽等嚴重疾病;結核;惡性腫瘤;癲等。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管理,參照基本高血壓護理干預規范[5],借助社區內廣播傳單、宣傳欄等普及高血壓疾病相關知識;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正確用藥;改正不良嗜好;社區內建立活動中心,督促患者積極加入并開展病情研究會議等。試驗組患者在傳統護理管理基礎上,采用EWeb技術構建虛擬平臺,形成可以遠程訪問內部各系統的通道。利用虛擬平臺,責任醫師團隊運用筆記本電腦、讀卡器、無線上網功能,對患者一般資料進行錄入,隨時讀取,并激活定位功能,將醫務人員服務位置明確顯示在網格化電子地圖中,服務精確到每例患者。具體方法如下:①社區內居委會主持并招開會議,及時匯報社區患者的日常狀況;②組織內部人員從多種渠道開展疾病宣傳,如網絡視頻、電話會議以及走訪服務,及時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③定期推送知識及病情慰問短信,得到反饋后匯總梳理;④定期進行組內隨訪,一級高血壓組患者觀察血糖、血脂、血壓以及體重控制情況;二級高血壓組在一級組基礎上,檢查患者各靶器官功能、服藥以及藥物反應;三級高血壓組在二級組基礎上,密切觀察患者藥物不良反應以及靶器官損傷程度,定期到醫院檢查,增加隨訪頻率;⑤注意事項:社區網格化管理期間,高血壓患者需注意飲食,禁煙戒酒,勿食辛涼食物,保持身心健康。
1.5 觀察指標 定期測量兩組患者的血壓情況,觀察護理管理前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及生命質量。根據健康調查量表(SF-36),對生理職能和功能、肢體疼痛、健康狀況、活力、社會情感功能以及心理衛生的維度評定。
1.6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血管疾病發作率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護理前有3例(0.19%)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護理后有2例(0.13%);試驗組患者護理前有4例(0.24%)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護理后有1例(0.06%)。護理后兩組患者均有改善,且試驗組改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命質量均有改善,且試驗組各項目維度得分較對照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生理職能 生理功能對照組 155 75±13 88±5 67±8 82±7試驗組 169 74±12 90±6 66±5 88±8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健康狀況 肢體疼痛對照組 155 52±12 60±10 70±7 60±11試驗組 169 52±12 70±13 71±7 69±12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活力 社會情感功能 心理衛生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 155 46±7 69±14 57±10 77±11 45±6 60±13試驗組 169 48±7 74±15 53±10 80±16 44±6 69±14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一旦發病即持續終身,在護理管理中高血壓人群占較大比例,高血壓的控制管理也成為廣大醫護人員重點研究的課題。研究顯示[6],采用社區化網格管理在指導高血壓患者的生活過程中,能夠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提高其生命質量。社區高血壓網格化管理模式的實施,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其基礎不僅依靠社區基礎信息清楚、變動情況明了及與各類居民的溝通便捷等優勢;更發揮了醫務人員的專業優勢。我中心采用EWeb技術構建虛擬平臺,形成可以遠程訪問內部各系統的通道。利用虛擬平臺,責任醫師團隊在進行社區訪視及醫療服務時,只需采用筆記本電腦、讀卡器、無線上網功能,便可將服務內容實時錄入。亦能通過對服務對象醫療卡的讀取,瞬間激活定位功能,將醫務人員服務位置明確顯示在網格化電子地圖中,并精確至服務個人。同時,打破了傳統的醫務人員坐等患者或者服務對象上門的醫療保健模式。
在我國十二五期間,部分城市有效開展網格化管理,完善了社區家庭衛生服務,提升了城市地區醫療衛生能力,成效顯著,并且高血壓患者口碑較好,現大部分城市已逐步開展網格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方便醫護人員及時了解高血壓患者的病情變化,隨時更換服用藥物和劑量,或進行藥物、物理等多種治療形式;另一方面,各網格化分區內開展的疾病防治教育,使患者對高血壓的危害有進一步的了解,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積極配合治療。此外,患者資料整合以及辦事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網格化廣泛的資源和及時有效的反饋,達到增強社區現代化管理思想的目的[7]。社區網格化管理運用網絡化數字化手段,進一步保證了高血壓患者病情及早發現并治愈;社區網格化屬于一個整體環節,管理規范化,并建立獨有的高血壓患者社區與家庭共同觀察的形式,確保高血壓患者的生命安全;社區網格化令患者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防病意識明顯增高,改善自我保護意識,血壓水平逐漸趨于正常[8]。
本研究結果表明,社區網格化管理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作率較傳統護理干預明顯降低,且生命質量各維度評定指標均顯著提高,呈明顯好轉趨勢。因此,社區網格化管理完善了高血壓患者的護理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發病率,改善患者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何志宏,韓琤琤,高鳳娟,等.社區團隊式管理模式對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2):192-194.
[2] 馮晶麗.基層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網格化管理研究[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15(4):64-67.
[3] 李鵬,魏濤.我國城市網格化管理的研究與展望[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5-7.
[4]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 19(8):701-708.
[5] 黃清,何仲廉,鐘俊學,等.醫院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實踐與體會[J].現代醫院管理,2015,1(4):28-28.
[6] 李少杰.社區全科醫生遵循高血壓防治指南治療高血壓病的體會[J].中國醫藥科學,2012,14(3):123-124.
[7] 徐明.對社區高血壓患者實施綜合健康干預管理模式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2,2(7):42-44.
[8] 朱海流.中老年血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患者綜合干預效果評估[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23(7):87-88.
【中圖分類號】R473.5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