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王焰
【摘要】發展型資助模式是新時期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是提升資助工作精度和水平的必然選擇。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發展型資助模式是高校資助工作者的重要議題。本文分析了傳統型資助模式的弊端,闡述了發展型資助模式建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高校 傳統型資助 發展型資助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250-01
建國至今,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經歷了逐步探索和完善的歷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體系,通過經濟解困的幫扶,從政策上、制度上保障了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的自身發展的需求的更新,傳統的經濟解困資助不斷暴露出弊端,而新型的基于受助者需求與發展的新的資助模式的發展與建立成為高校資助工作者實踐探索的重心。
一、傳統型資助模式的弊端
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中指出,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資助體系。這種“獎貸勤助補減免”的經濟資助模式,基本解決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讀經濟壓力。但在具體實踐中,傳統型資助模式暴露出很多的弊端。
1.單純的無償經濟資助,重點關注了受助學生的經濟困難,忽略了受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核心發展需求,比如思想、心理、知識、技能、綜合素質等方面。
2.助長了部分受助者“等靠要”的思想,受助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受助過程缺乏競爭激勵機制和監督考評機制,沒有起到應有的激勵成長的作用。部分學生受助后并未將資助款用于學習和生活,滋生了懶惰和享樂思想。甚至有學生提供虛假證明騙取資助名額,在學生中產生不良影響。
3.勤工助學崗位設置以體力勞動為主,工資缺乏彈性激勵機制,崗位設置缺乏技術含量,未能發揮技能培養、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培養等作用。
二、發展型資助的界定和理論基礎
育人是資助工作的靈魂。資助工作必須與高校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將育人理念貫穿資助工作的始終,建立基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需要,“通過資金幫扶、驅動項目、心理輔導、能力提升、素質發展等多種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克服自身困難的同時,提高自身素質、技能,健全人格品行,促進自身發展的資助模式”[1]。資助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實現受助者的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
1.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當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還需要得到群體認可、自尊與愛的滿足,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價值滿足。傳統的資助模式大大緩解了高校貧困生的經濟壓力,為他們建立了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但是貧困生作為社會發展的潛在推動者和生力軍,他們需要通過公平的機會獲得多層面的教育和培養,需要學校“從思想教育、心理輔導、經濟救助、發展支持等多方面予以關注,提高專業水平、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傳授新知識,激發創新潛質,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滿足弱勢群體的全面發展的需求,促進大學生的整體協調發展”[2]。
2.遵循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教育理論
馬克思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基本問題是人的發展問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奮斗的理想目標,并明確指出“人的全面發展都取決于教育和外部環境”[3]。高校資助工作者扶貧助困的最終目的也是培養和向社會輸送“全面發展的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有著特殊的成長環境、特殊的情感體驗和特殊的成長需求。建立關注發展的資助模式,關注并給予貧困生個性化的支持和培養是實現教育公平的要求,是促進大學生群體全面發展的要求。
3.踐行“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高校資助工作應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學生當前需求和長遠發展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方向,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物質扶持和精神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他們培養社會競爭力和責任感,實現學生的成長成才。
4.助力“中國夢”
教育夢是實現中國夢的驅動力,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前提[4]。促進教育公平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前提,是社會公平、穩定、自由、和諧的基礎。只有堅持教育公平,賦予每個受教育者相同的受教育機會,才能更好的激發全民的潛能、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中國夢提供重要智力支撐。高校資助工作者必須立足鉆研新的資助模式,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脫困的同時,積極致力于偉大中國夢的建設事業。
三、發展型資助模式可行性對策
從授人以魚的傳統補償式資助到授人以漁的發展型資助的轉變,建立基于學生需求與發展的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可持續發展的資助工作模式。
1.基于發展型資助的理念,加強資助體系的制度建設,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獎學金評定、勤工助學管理、補助發放等環節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提升資助工作者隊伍的整體認知和素質培養。
2.打破傳統的發錢輸血解困的模式,延伸發展型資助的內容,建立網格式的平行發展模式。整合資助資源、拓寬資助渠道,實施多元化發展助力項目,幫助受助學生在思想、心理、知識、技能、視野、素養等成長需求增加發展動力。學校層面加強共性需求的引領,學院層面根據受助學生的專業、年級、性別、性格、特長等因素受助學生量身打造資助套餐。
3.打造資助育人品牌教育項目,彰顯育人功能。比如以宣傳知名校友、校園楷模為主要內容的勵志講壇,突出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以每年一度的優秀學生表彰大會為契機,突出感恩榮校勵志的主題教育意義;結合國家助學貸款管理開展“誠信主題教育月”系列活動加強受助者的誠信意識和契約精神;結合勤工助學崗位聘任和績效考評,加強參與學生的敬業愛崗教育;利用節假日開展“愛心沙龍”系列暖心慰問、“愛心萬里行”活動增加對受助者的心靈關懷;組織受助者參加公益實踐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等。
參考文獻:
[1]《我校推進發展型資助工作,完善多元化資助體系》紹興文理學院,2011-12-22
[2]馬彥周,高復陽《高校構建發展型資助的必要性研究》,《湖北社會科學》,2011-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徐蓓,《中國夢視域下的教育公平研究》《理論縱橫》,20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