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箱體制造》課程教學在課堂形式、任務設計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本文以行動為導向,開展項目化教學改革,優化項目設計內容及安排,實施多元化課程教學考核評價方法,實現“學、練、做”一體化教學,使學生在項目活動中掌握基本職業能力。
【關鍵詞】箱體制造 項目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254-02
引言
《箱體制造》課程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具備了《傳動軸制造》、《主軸制造》課程目標中要求形成的相應職業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掌握箱體類零件的加工、工藝編制、相關夾具設計,以及箱體零件主要加工設備選擇和生產運作管理等職業活動中工藝實施的基本職業能力[1]。
1.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箱體制造》課程教學中,以箱體加工實施過程為依據設計活動項目,倡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學會箱體加工的工藝過程設計,在實際教學和學生培養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場地、師資、實驗設備等方面的局限,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在課堂組織形式上,“老師講、學生聽” [2]的傳統模式沒有完全打破,因此在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調動學生積極性等方面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2)在任務內容上,局限于工藝文件編制、夾具二維手工設計等理論設計,未進行箱體零件加工等實踐性教學[3],也無法驗證理論設計的準確性。
(3)在任務安排上,由于學生數量較多,項目設計的任務對象單一,存在部分學生抄襲的現象,未能有效地達到任務驅動的目的。
(4)在課程間聯系上,箱體制造與CAD、CAPP、CAM等其他專業相關課程未能相互結合,沒有從系統上強化學生各方面的專業能力。
(5)在課程教學考核評價上,考核的方式仍然以考試為主,偏重于個人考核和結果考核,沒有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無法激勵學生學習。
2.課程項目設計
針對以上問題,本課程改革以行動導向為出發點,深入分析職業崗位對學生的技能要求,對項目設計進行全面優化,旨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具體項目設計如下所述。
本課程選擇8個復雜的箱體零件作為項目載體,將學生分為8組,每組一個零件,逐步完成以下項目。
項目一:繪制箱體零件的二維圖或三維圖,可選擇使用CAD軟件或手工繪制。由于箱體零件結構十分復雜,通過本項目活動,可培養學生對箱體零件的識圖和繪圖能力。
項目二:參觀實習工廠和實訓室。通過參考實習工廠,可使學生直觀了解企業生產實際,并通過利用實訓室設備,可搭建虛擬的加工現場情境。
項目三:編制箱體零件的工藝過程,允許學生使用CAPP和CAM軟件。
項目四:設計專用夾具。要求學生針對箱體零件設計一套鉆或鏜夾具,繪制相應的二維圖或三維圖,可選擇使用CAD軟件或手工繪制。通過本項目,可培養學生的專用夾具設計能力。
在以上項目活動中,學生按照以下流程實施:明確任務-制定計劃-決定計劃-實施-反饋-考核。教師在學生活動過程中起引導的作用,使學生順利開展并完成項目,從而實現“學、練、做”一體化。此外,通過項目對象的豐富和區分,使每個學生投入到項目活動中,在獨立學習和團隊合作中完成項目活動。
3.多元化課程考核評價方法
針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等相關要求,使考核方法以個人考核與團隊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采用操作演示、匯報、答辯、考試等多種考核評價手段,通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途徑,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各方面能力。具體評價方式如下所述。
平時成績考核(70%)。組內互評和自評(15%):每個學生根據平時表現和作業質量對組內每位成員(包括自己)打分。組外互評(15%):在小組PPT展示和答辯的基礎上,每個小組對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分。教師評價(40%):教師分別對每位同學的平時表現、個人答辯、小組答辯等情況進行評價,從而綜合評價學生的平時成績。
考試成績考核(30%)。主要考核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
結語
實踐證明,在《箱體制造》課程中實施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效果良好。通過項目化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單調地識記課程知識點的局面,使學生在項目活動中掌握課程知識和專業能力。并且,綜合客觀的考核評價方法能夠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最終,使學生能夠在團隊情況下,獨立地完成專業任務。
參考文獻:
[1]姚榮慶.箱體制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鹿玲.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基于項目的教學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1,(3):44-47.
[3]孫春霞.《機械制造工藝》課程的項目教學[J].機械職業教育,2011,(3):42-46.
作者簡介:
陳先進(1988-),男,浙江溫州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船舶推進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