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艷,常金蘭,史佳夢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寧波315100)
?
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與行為的調查研究
董燕艷,常金蘭,史佳夢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寧波315100)
摘要:目的調查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與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促進其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提供依據。方法抽取寧波市某高職醫學院校醫學生465人,應用自制問卷進行調查。結果79.57%的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處于意向階段與準備階段,15.06%的處于行動階段與維持階段。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總體端正,特別是行為認知得分等級最高,但行為習慣和行為控制感得分等級較低;體育鍛煉行為總體有待加強,其中互助關系、意識控制、效果評估得分等級較低,自我釋放、社會釋放、自我管理得分等級較高。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因素有鍛煉態度總分、父母鍛煉行為,且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結論絕大多數醫學生處于意向階段和準備階段,通過增強行為控制感、加強社會支持以及真正內化體育鍛煉態度可促使其從意向期至行動期轉變。
關鍵詞: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體育鍛煉行為
規律運動對增強體質、預防各種慢性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等起著重要作用。醫學生對人體結構和功能以及身體內部許多與疾病有關的因素比非醫學專業學生了解更多,他們知道體育鍛煉不僅對身體有好處,而且對心理健康亦會有幫助,因而體育鍛煉需求較強。醫學生將來大多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其體育鍛煉態度不僅對自身鍛煉行為有影響,而且會對社會群體的鍛煉態度和行為產生重要作用,因此分析醫學生體育鍛煉的態度、采取相應措施促進鍛煉行為的產生有著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通過調查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改善醫學生體質狀況、促進其養成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提供理論依據。
1.1調查對象
通過方便抽樣法,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以寧波市某高職院校護理、助產、口腔、康復、檢驗專業在校生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無認知障礙,知情同意。共發放問卷470份,收回470份,剔除無效問卷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94%。
1.2調查方法
1.2.1研究工具(1)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醫學生專業、性別、年齡、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體質指數、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父母鍛煉行為等。(2)體育鍛煉階段變化量表。該量表由Marcus B H于1992年編制[2],是目前國內外測量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應用最為廣泛的量表之一,包括5個條目,分別描述鍛煉變化的5個階段,對于鍛煉行為的階段定義比較清楚明確,有很好的預測力。(3)體育鍛煉態度量表。毛榮建在國外鍛煉行為理論的基礎上于2003年提出“態度—行為九因素模型”,經過標準化和調查后編制該量表,較以往的單個條目測量更為客觀,方法更為先進,修訂后基本適合我國大學生使用[3]。(4)大學生體育鍛煉變化程序量表。該量表由江鐵鋒[4]根據心理測量理論和變化程序理論,在國內外多份測試變化程序量表的基礎上編制,是適用于我國大學生體育鍛煉變化的程序量表。該量表有6個分量表(自我釋放、自我管理、意識控制、互助關系、效果評估、社會釋放),共29個條目。該量表經修訂后基本適合我國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測量。預調查20名學生,結果顯示體育鍛煉態度量表、大學生體育鍛煉變化程序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91、0.86,有較好的信效度。
1.2.2質量控制(1)統一培訓調查員,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現場發放、回收問卷,指導填寫問卷,若發現回收的問卷有漏填、錯填,當場補填、糾正。(2)由專人嚴格進行資料的編碼、錄入、匯總等工作,雙人同時錄入數據,如有誤差,與原始問卷進行比對,保證錄入的準確性。
1.3數據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百分率等進行統計描述,采用多重線性回歸進行統計分析。
2.1一般資料
參與本次調查的醫學生共465人。其中護理專業103人,助產專業102人,口腔專業82人,康復專業98人,檢驗專業80人;平均年齡(19.85±0.79)歲;男生150人,女生315人;城鎮戶口130人,農村戶口335人;獨生子女195人,非獨生子女270人;體質指數為(20.12±2.81);平均每天上網時間(3.24±2.18)h;父母有鍛煉行為的310人,無鍛煉行為的155人。
2.2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總體分布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醫學生處于意向階段和準備階段(占79.57%),體育鍛煉需求強烈,但真正處于行動階段與維持階段的醫學生卻較少(占15.06%),具體見表1。
表1 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n=465)
2.3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總體端正,特別是行為認知得分等級最高,說明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導致某種結果的認知水平較高,但行為習慣和行為控制感得分等級較低,說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缺乏必要的自主權與控制感,鍛煉自動化程度低,難以持之以恒,具體見表2。
表2 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現狀(n=465)
2.4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醫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總體有待加強,其中互助關系、意識控制、效果評估得分等級較低,說明學生接受和運用他人支持體育鍛煉的能力、對體育鍛煉的情景控制能力、考慮環境影響能力均較低,自我釋放、社會釋放、自我管理得分等級較高,說明學生對進行體育鍛煉的選擇和承諾、社會資源促進自身體育鍛煉及對體育鍛煉的情緒認知價值評價較好,具體見表3。
表3 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n=465)
2.5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因素
本調查以體育鍛煉行為總分為因變量,性別、年齡、專業、體質指數、是否獨生子女、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父母鍛煉行為、鍛煉態度總分等為自變量,采用Stepwise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鍛煉態度總分、父母鍛煉行為進入回歸方程,差異均有顯著性,具體見表4。
3.1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情況
從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分布來看,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不同變化階段的分布特點為:意向階段、準備階段人數最多,整體分布趨勢是越往兩端人數越少、比例越小,與以往調查研究[5]結果一致。說明醫學生體育鍛煉意識、體育鍛煉普及程度較高,但體育鍛煉行為實施程度不高(或偏低),醫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有一定程度的脫節。分析原因可能是高職院校醫學生學習、就業壓力大,課程多,學時有限,只有兩年在校學習時間,第三年要參加實習,繁重的學業再加上外語、計算機與職業資格考試,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所以空閑時間有限,嚴重影響了醫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雖然他們有較強的體育鍛煉意向,但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卻不盡如人意,與其較高的認識程度有較大差距。另外,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即使醫學生有空閑時間,也喜歡坐在電腦前完成作業或進行一些休閑娛樂活動,容易養成久坐習慣。此外,高職院校體育設施不齊全、缺乏場地等環境因素也是阻礙其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之一[6]。
表4 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n=465)
3.2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現狀
體育鍛煉態度是行為人對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活動所特有的認識評價、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的綜合表現[7],體育鍛煉態度可以導致一系列體育參與或不參與行為,因此,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態度是形成體育鍛煉行為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總體端正,對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與益處認識深刻,但參與體育鍛煉自控性缺乏,難以持之以恒。分析原因可能是醫學生通過在校醫學課程的系統學習,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缺乏鍛煉與疾病發生的關系比非醫學專業學生了解更多,知道體育鍛煉對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對學習亦會有幫助,因而增強了體育鍛煉需求意識,形成了一種目標明確的強烈愿望。但又因為信息化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以及繁重的學業壓力,高職醫學院校學習氛圍濃厚,導致很多學生一心埋頭于學習,無暇顧及體育鍛煉,即使有空閑時間,也會因為社會支持不足,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與鍛煉,沒有熱愛運動的環境氛圍,同時自身又缺乏體育鍛煉的自控性,最終往往會選擇上網來消磨時間,養成久坐習慣。因此,高職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參與興趣和習慣,成立體育鍛煉協會、社團等,讓更多學生結伴進行體育鍛煉,互相監督、互相鼓勵,使其真正在體育鍛煉中體會到愉悅感,養成體育鍛煉的自主習慣。
3.3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與影響因素
體育鍛煉行為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為主要目的,以身體運動為內容和手段,是有計劃、有組織、重復進行的具有一定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的身體活動[1]。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院校醫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總體有待加強,特別是接受和運用他人支持體育鍛煉的能力、對體育鍛煉的情景控制能力、考慮環境影響能力均較低。此外,多元回歸分析也顯示,鍛煉態度總分與父母鍛煉行為進入回歸方程,鍛煉態度得分越高,體育鍛煉行為越好,父母有鍛煉行為的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較好。分析原因可能是絕大多數醫學生處于意向階段和準備階段,雖然清楚地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益處,但認為自己目前正處于人生精力最旺盛、最充沛的階段,不需要鍛煉,沒有真正參與體育鍛煉的打算;同時,醫學生對自己采取體育鍛煉項目的難易程度不清楚,體育鍛煉行為控制能力較弱,動力不足。因此,對于處于意向階段與準備階段的醫學生,增強行為控制能力、加強社會支持以及真正內化體育鍛煉態度是促使其從意向期向行動期轉變的有效策略。高職醫學院校可通過學生會、社團、協會等多種方式開展校園體育鍛煉系列活動,指導學生學習鍛煉技巧、掌握鍛煉方法、增強計劃性和參與鍛煉的決心。與此同時,積極發揮同伴支持作用、父母榜樣作用,努力營造熱愛運動的校園文化和家庭氛圍,最終促使醫學生養成規律鍛煉的良好習慣。
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值得專家學者關注。高職院校醫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他們雖然有較強的體育鍛煉意向,但是體育鍛煉行為卻不盡如人意,如何通過有效干預促使其從意向期向行為期轉變是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徐梓軒.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研究動態與進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1):144-148.
[2]Marcus B H,Selby V C,Niaura R S,et al.Self-efficacy and the stage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J].Res Q Exerc Sport,1992,63(1):60-66.
[3]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4]江鐵鋒.我國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連續性測量)量表和變化程序量表的編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5]王惠文.1 000名醫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的調查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1,19(4):317-318.
[6]王斐.高職院校體育環境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12):101.
[7]耿宇.戶外運動課程對大學生鍛煉態度的路徑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13,35(2):110-113.
基金項目:2014年寧波市體育科學研究課題“高職院校醫學生鍛煉意向到行為轉變的干預研究”(657SS1430)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5-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