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信息采集、傳播的速度和規模達到空前的水平,受眾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也逐漸發生變化。本文分析和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生存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尋找深度報道生存轉型的參考路徑,為媒體有效提升深度報道的傳播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深度報道;現狀;生存轉型
【作者單位】周怡,新余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媒體面臨新媒體的嚴峻沖擊,以網絡媒體和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備受人們青睞。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逐漸發生變化,碎片化閱讀需求成為主流,號稱傳統媒體撒手锏的深度報道正在遭遇尷尬的現實。
一、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現狀
近年來,紙媒刮起了深度部淘汰風潮。《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等深度部因各種原因相繼被撤銷,一些曾有過深度部的報社也幾度立廢。 新媒體時代,讀者不需要深度報道了嗎?曾經是紙媒核心競爭力的深度報道到底面臨哪些問題?
1. 碎片化閱讀習慣的沖擊
網絡時代呼嘯而來,新媒體以碎片化信息填充人們的碎片化時間,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過于冗長的信息呈現形式已不符合數字時代的閱讀習慣。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數字閱讀接觸率以58.1%首次超過傳統紙質閱讀率,手機閱讀接觸率達51.8%,其中微信閱讀時間超過40分鐘,是紙質閱讀的兩倍多。時下,人們由于長期習慣在社交媒體上獲取“短、新、快”的文章和新聞,促使碎片化閱讀習慣的養成,人們很難再靜下心來讀長篇報道,而是更多地習慣從微信、微博獲取信息,更偏好于瀏覽新聞的what,其他幾個要素如how、why往往被人忽視。
2. 深度報道選題同質化嚴重
當前選題的同質化現象嚴重,許多深度報道都處于一個“不深不淺、不痛不癢”尷尬境況。在深度新聞遍地開花的表象下,具有個性特色、能夠取得良好社會反響的深度報道稀缺。一些所謂的深度報道打著“深度”的幌子,實際上只是堆砌材料、生搬硬套地對信息和材料重復疊加,使得深度報道缺乏廣度和深度,失去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這幾年,深度報道著眼于社會熱點現象和問題,如城市建設、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問題等,但大量的重復報道使得這類新聞很難再放光彩。
3. 深度報道記者流失嚴重
近年來,由于相關政策調整,傳統紙媒的深度報道開始壓縮成本,緊縮開支,削減深度部的經費和人員,導致深度報道記者隊伍開始萎縮,總體素質大大降低。而且深度報道記者由于發稿數量少、周期長、收入普遍不高、職業幸福感降低等原因,大量優秀的深度報道記者紛紛離開一線。不僅如此,深度報道記者還面臨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風險,正如智利著名的調查性報道記者Alejandra Matus在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的一次研討會上曾指出的那樣:“如今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工作的持續性,誰在今后會愿意做這樣的工作,甘愿冒著危險進行調查,花費大量時間去翻閱枯燥的文件?”
二、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依然是媒體競爭的拳頭產品
新媒體時代,讀者不再需要深度報道了嗎?曾經是紙媒核心競爭力的深度報道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浙江日報社副社長蔣國興認為,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融合之路并非一定要拋棄深度報道,相反,從國內信息需求來看,深度報道仍有很大的市場。深度報道并沒有因為新媒體的層出不窮而陷入困境,反而有很多媒體已經將深度報道作為競爭的拳頭產品,作為當下媒體競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盡管來自新興媒體的沖擊越來越大,不少媒體深度報道顯示出明顯的疲態,但從國內信息需求來看,深度報道仍有很大市場,依然有《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華商報》《新京報》和財新網、財經網、澎湃新聞等一些深度部表現強勁。NewMedi曾為《南方周末》和澎湃新聞做了一番閱讀量統計,結果顯示在時下熱門的微信公眾號中,《南方周末》每天的公眾號頭條,均非網絡最熱門題材,卻基本上每兩期中都會有一期都可以獲得100000+以上的閱讀量。前不久,澎湃新聞做了關于“溫州模式三十年”的系列長篇深度報道獲得了大量轉發,單是一篇稿件就在朋友圈擁有30多萬的點擊閱讀量,這足以說明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依然有存在的價值,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過程中再一次用優質的內容讓人們感受到媒體“社會公器”的作用。
三、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生存轉型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挑戰,作為傳統媒體核心競爭力一大標志的深度報道,需要努力應對新媒體的挑戰,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重新審視和再造,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間。面對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的變化和采寫方式的轉變,傳統媒體要堅守優勢強項,把內容、渠道與技術相結合,不斷改進報道方式,實現更好更優的傳播效果。
1. 以內容為王
任何事物,無論外在形式和內在模式怎么變,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對媒體而言,恒久不變的就是內容[1]。深度報道在內容上要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記者調查要足夠深入。全媒體時代將受眾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媒體想要做出讓受眾滿意的產品,就要主動做好市場調查,精準洞察、掌握受眾需求,根據受眾的反饋,了解并滿足受眾需求,是提升深度報道傳播效果最好的方式。媒體不但需要定期進行市場調查,還可以通過熱線、QQ、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與受眾進行互動,觀察受眾的態度、偏好和日常關注的焦點,根據互動中受眾提供的新聞線索進行深入挖掘。 如美劇《紙牌屋》通過大數據技術搜集用戶收視習慣,以更好地進行受眾定位和改善內容的做法,同樣可以在媒體深度新聞的操作中加以運用。
2. 技術為用
在傳統媒體統治大眾傳播的時代,“內容為王”仍是新聞媒體發展的一大基石,但現在深度報道不能只考慮“內容為王”。“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新技術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但也帶來了機遇。隨著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 不但擴大了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渠道,還增加新聞影響的廣度、深度和精度,同時提供更多的商業選擇。于是,媒體的發展不再是以優質的內容就能取勝,外觀設計、讀者互動和廣告營銷等技術層面的創新也成為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除了擁有較強的內容生產能力,傳統媒體還應順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在渠道和技術上不斷創新,注重新聞理念和技術理念并舉,實現“內容為王”與“技術為王”的協同發展。 因此,交互媒體、大數據等產品呈現方式值得深度類題材運用。
2013年發表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的作品《雪崩:特納爾溪事故》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特稿獎。該作品完美融合了文字與多媒體交互技術,報道了發生在華盛頓州喀斯喀特山脈16名滑雪愛好者遭遇驚心動魄的雪崩災難全過程,在報道技術上完全顛覆了傳統新聞的傳播方式,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數字化模型(DEM)、衛星模型聯動等大集成。作品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發表后,6天之內就收獲了290萬次訪問和350萬瀏覽量。可見,除了扎實深入的采訪、巧妙精湛、行云流水的寫作,融合了多媒體技術的“三維報道”才是當前深度報道重新吸引讀者關注的撒手锏。
3. 渠道創新
渠道的創新也很關鍵。一些門戶網站紛紛把深度報道當作核心競爭產品,并將其作為提升內容品質、樹立品牌的重要手段。不僅門戶網站,一些新媒體平臺也是如此[2]。頗受關注的澎湃新聞的新聞發布主要渠道是網站和新聞客戶端。作為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融合的產物,澎湃新聞傳播方式具有傳播社交化、問答互動化、內容優質化等特點;其營銷手段以市場化為導向,整合多種產業資本,依靠海量用戶來獲取廣告收入。作為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后推出的第一個成果,澎湃新聞采編成員大多數來自《東方早報》,與其他門戶網站不一樣的是,澎湃新聞的記者在時政新聞和重大事件上擁有采訪權。澎湃新聞的內容以深度報道見長,傳統媒體的深度、信度與新媒體的時效性、互動性在澎湃新聞這個社交媒體平臺上融合。這也進一步說明,深度報道并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問題,如果脫離紙質形式,深度報道也是可以單獨存在的。
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無論是傳統紙媒、門戶網站,還是自媒體云集的微信公眾平臺,都將深度報道作為當下新媒體競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度報道并沒有因為新媒體的層出不窮而陷入困境,反而有很多媒體已經將深度報道作為產品競爭的拳頭產品。當然,“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為過去式,優質內容也必須擁抱新的傳播形態,借助新的傳播平臺來延伸傳播力、擴大影響力。深度新聞需要努力根據新條件創造出新價值,內容、渠道與技術相結合是大勢所趨。
[1]沈炳忠,方礫. 強化互聯網思維 增強廣電節目傳播力[J]. 視聽縱橫,2014(10).
[2]葉鐵橋. 移動互聯網讓傳統深度報道終結了嗎?[EB/OL]. 光明日報,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6/13/nw.D110000gmrb_20150613_2-06.htm,201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