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社會流氓風氣,歷朝歷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屬明代社會中后期最為兇惡、最為典型。我國史學界,對這一命題有突出貢獻的莫過于陳寶良、王春瑜兩位先生,流氓風氣能夠在明代中后期集中爆發和蔓延,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導致的,它和統治階級、政府效率、經濟結構、群眾思想觀念多方面有密切聯系,是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結果上看,又對政治、經濟、文化心理乃至于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明朝;中后期;流氓;社會風氣;成因;意義
一、明代流氓風氣之表現與成因
(一)統治集團墮落
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曾謂:“蓋明祖一人,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敝煸霸缭谧洗竺鞯蹏谝话呀灰沃?,就以曾拿儒生的帽子撒尿,登上大寶后即屠戮“功狗”,動輒在堂堂金鑾殿里以棍子毆打大臣,即“廷杖”,武宗朱厚照甚至親自網羅大量流氓并慷慨封賜。
上有所好,下必從焉。宦官政治和特務政治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武宗正德年間宦官劉瑾氣焰更大,當時北京城有“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之說。這樣的流氓無賴,卻在天啟年間掌握了國家大權,專權亂政,稱九千九百歲。眾多無恥官員以同樣的流氓手段助紂為虐,并為他大建生祠以歌功頌德。風靡之下,四方流氓惡棍們如魚得水。除了宦官專政之外,權臣也與無賴相勾結,權臣嚴嵩父子不僅貪贓狼藉,而且“以無賴之子,竊威助惡”。權貴們公開和空前大規模招攬流氓地痞充當親信和打手。
明代社會中后期社會風氣的流氓化,和統治集團前所未有的密切聯系起來,它是政治流氓化的結果。正因為貴族、權臣、惡霸相互勾結,才使得明代的流氓風氣呈現出大范圍,長時間,損害深。它既是統治者腐朽的產物、也是專制體制腐朽的產物,伴隨著明代中后期經濟結構的變化而產生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經濟結構變化
明朝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生活空前繁榮,這是流氓階層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游民進入城市,無正當職業,只能以歪門邪道糊口;另一方面,城市地主、權貴的增多,使某些爪牙、鷹犬之流,背后有了靠山。”[1]
明朝中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脫離農業獨立發展的趨勢比以前更為顯著,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而從農業分離出來的勞動力,只有極少從事手工業,出現了很多雇工。比如,萬歷年間景德鎮制瓷業的雇工,“皆聚四方無籍之徒,每日不下數萬人”。[2]他們已經從人身依附上自由了。
商業資本也非常活躍,工商業城鎮興起,如“湖州隨著繅絲業的繁榮,在明末成為擁有一萬六千多人的大鎮,而在明初它只是一個只有幾百人家的小村?!盵3]鎮市人口大多是外來的商賈、小手工藝者和流民。城市既聚攏了大量財富,期望改善生活的農民將會進入城市謀生,同時它又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們的聚集之所,這些人需要大量的隨從和打手,于是許多無業游民便依附于上流社會?!懊鞔鞘薪洕畎l達的地方也是流氓活動最猖獗的地方,像‘打行這樣的有組織的流氓團伙就首先出現在經濟最發達的蘇州、松江等城市?!盵4]正是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給兩者之間相互利用提供了平臺。
(三)利益的追求與觀念轉化
隨著商品經濟繁榮,傳統的“士農工商”格局松動,經商不但不是十分可恥的事情,還會謀得巨大財富,部分大商人已經達到擁資數萬、數十萬至百萬的境地。社會貧富差距的加大,必然促使一股拜金逐利風氣的盛行,比如當時山東博平縣“逐末游食,相率成風”[5]山西汾州“民率逐于末作,走利如鶩”。[6]
“與社會轉型時期利益的多元化和互相沖突相聯系的是價值觀的斷裂?!盵7]孔
孟之道曾經是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儒家的君子人格注重誠信,淡泊名利,重義輕利,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但是新時期利益的多元化使社會崇拜資本,在金錢至上的時代氛圍之下,地方官僚們追逐金錢,徇私枉法,加速了政治的腐敗。“民間之下凌上、少侮長,奴婢叛家長”[8]丑態百出,可見金錢的威力對傳統道德觀念沖擊之大。
二、明代社會流氓風氣之的影響
在經濟上,仰仗著專制皇權做后盾,流氓們肆無忌憚地摧毀著城市經濟,打著權貴旗號而大肆詐騙工商業者和小民百姓,擾亂了經濟秩序,阻礙經濟的發展。
明代的流氓意識還滲透到文化領域,偽造文物、古董、 編造家譜等現象十分突出,“明中葉后,江南地區竟出現了專門偽造歷史、胡編家譜的‘作家”[9]其危害是不容低估的。
崇禎六年,開始形成全國性的大起義,城市貧民和世仆的參加,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顯著特點。當時在黃河南北岸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吃他娘,穿他娘,吃著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笨梢姲傩諏ι鐣秸x的渴求。明末,政府對工商業者勒索財物,公然搶掠。而農民軍實行的是“平買平賣”的政策,天下民心所向,自然“一路州縣,望風而靡”。
在文化心理層面,影響最為巨大。在這種高度專制的皇權與社會流氓化的風氣面前,老百姓一方面畏懼專制權威,不敢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卻又都千方百計攫取和利用專制權力以為自己生存之必需。通過使自己流氓化獲得依附于專制權力的資格,進而改變自己長期以來卑微的地位和屈辱的命運,專制必然造就卑劣的國民品格。
流氓意識轉而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心理。明代出現大量諸如“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等民間諺語,反映了國民心理受到的嚴重挫折。對政治權威的極端畏懼,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對自我個性的強烈抑制。
《水滸傳》所謂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是明代的流氓團伙,而宋江等人的身上其實是流氓文化與俠客精神的統一,明代“游俠之風衰微,起而代之的是‘強盜之輩,反對的是奸臣,打劫的是平民,后來,就連有‘俠氣的流氓,也不敢指斥奸臣,最后,俠客終成了流氓?!盵10]
從另一個角度說,流氓文化也對人性解放、思想啟蒙有積極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平等性,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個人受到禮教、宗法、國家、家族的強力壓制,幾無自由可言?;实劭梢噪S意殺死臣子,父母有權決定兒女婚姻、百姓見了官員要磕頭,而且“刑不上大夫”。在“拜金主義”與“拜官主義”橫行的夾縫中,流氓主義殺出了一條血路,讓百姓體味到了人之為人的尊嚴,尋求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
【注釋】
[1]王春瑜.明代流氓及流氓意識[J].書摘,2007(05)
[2]蕭近高.《參內監疏》,康熙《西江志》卷一四六《藝文》《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志》編纂委員會編,2001
[3]顧祿、清嘉錄.《雙林鎮志》卷十八《戶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高壽仙.關于中國人“流氓性”及明代流氓階層膨脹社會原因的幾點看法[J].社會學研究,2002(01)
[5]楊祖憲.《博平縣志》卷四 《民風解》[M].臺北成文出版杜,1977
[6]孫和相.《汾州府志》卷二《風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謝維營.流氓文化述評[J].探索與爭鳴,2005(03)
[8]管志道.《從先維俗議》 卷二[M].濟南:齊魯書社,1997
[9]王春瑜.明代流氓及流氓意識[J].社會學研究,1991(03)
[10]高秀清,張立鵬.流氓的歷史[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安大偉 (1991),男,漢,山東省日照市,碩士,遼寧大學歷史學院。 研究方向:中國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