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院校作為培養陶瓷藝術人才的基地,在教育上應適應時代的特點,培養有個性創意能力的學生。陶藝創作如何將陶瓷的工藝性與藝術性融合在一起,以人為本,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和物質要求,是現代陶藝教育亟待解決的任務。
關鍵詞:陶藝專業;高等院校;人才;發展
陶藝包含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也傳承著傳統文化的精神;它既有使用價值、觀賞價值,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然而就目前來看,陶藝的推廣與普及是遠遠不夠的。學校是培養陶藝創作型人才的搖籃,它培養的人才的優劣將對陶藝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推動陶藝專業在高等院校的發展勢在必行,通過提高教學質量,樹立學生就業的自信心。培養一大批優秀的陶藝創作人才,這對整個陶藝事業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高校陶藝教育的意義
(一)素質教育的趨勢
面向21世紀的國際教育研討會確定了素質教育的標準:①積極進取,開拓精神;②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③在急劇變化和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④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⑤學會學習、適應科學技術領域的綜合化;⑥有多種個性和特長;⑦具有與他人協作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中國傳統教育嚴格按學科專業分設,課程體系相對封閉,學科之間很難實現交叉與跨越,致使學生的思維狹隘。而現代課程要求把先進科學、技術、文化成果完整及時地充實到學科中,促進各學科高度融合,走課程綜合化和多元化發展之路。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規定: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講求實踐的方針,遵循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科學求真,藝術求美。人文是科學的導向,科學是人文的基礎。陶瓷藝術涉及自然、社會領域,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是一門綜合交叉的學科。陶藝作為一門藝術,屬于人文范疇,但它卻打破了文理專業壁壘,融合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改變了學生知識的單一結構。
(二)陶藝教育的模式
陶藝不像音樂、繪畫僅有欣賞價值,而且具有實用價值,是文理藝工融合的典范。陶藝教育有利于資源配置、觀念更新,教育模式可概括為:一條主線: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科學實踐能力;一個動力:優化陶藝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兩個方式:實施層次化、開放式教學,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三個支撐平臺:一是教學管理機制平臺;二是人文資源應用平臺;三是創作實踐保障平臺;學生要增強創新精神,強化探索意識,提高實踐能力,促進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學院要通過實驗研究,錘煉師資隊伍,使陶藝特色教育水平步入新臺階。在社會層面要形成陶藝教育的新模式,為實踐型教育改革提供范例。
陶藝教育兼顧造型、制作與原料、燒成,從“由技入道”到“由理入道”,重技法,有思想,強調體驗性,做到科學和文化結合、實踐和理論結合、中西和古今結合。陶藝創作指導分三個步驟:①創作選題,依據陶藝創作原理,首先選擇設計性題目,學生可用手工或計算機完成;②不僅要考慮到科技的先進性、完整性,還要估計藝術創作的可行性;③考慮學生的差異和實踐的難度,安排難易不同的選題,讓自學能力強、興趣濃的學生進行綜合設計,反之進行基礎設計。
二、高校陶藝教育教學的改進策略
1.在高校陶藝教育中,首先應該應當通過規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來加強教師隊伍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學習和人文修養,使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愛國主義相結合來提高認識。在當今青年教師隊伍中,有些教師自身的國學文化還十分薄弱,尤其對傳統陶藝文化還知之甚少,對西方的現代陶藝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要提高和強化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我國陶藝教育的基本立足點。另一方面,在現代陶藝教學方法上,要進一步加強對我國傳統藝術、傳統工藝美術、傳統陶藝的宣傳和全面再認識,并堅持不懈地加強對這些方面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并用之于陶藝教學中。
2.在高校陶藝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的文化理論、良好的人文修養和創作設計的能力。在陶藝教育中,人的理論、人文修養是至關重要的,而其影響則是深遠的。我國早期的藝術教育家們,大多有較好的國學功底,又有較好的西方文化的功底,他們都普遍注意到文化理論修養的重要性。“藝品如人品”,藝術到最后,就是看一個人的思想和涵養高低層次了。而在一定的情況下,陶藝的藝術創作和設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又有難以分開的模糊性。在陶藝的創作中,又常常會涉及到造型的設計,整體的裝飾設計,而且往往是至關重要的。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看,一切藝術創作都是設計藝術,即使是雕塑、繪畫、建筑,都是視覺藝術設計的組成部分。而陶藝教學中的設計意識,其藝術水準的要求也與時俱進,愈來愈高。但不要單純地停留在設計的要求上,而應該在培養學生的陶藝綜合性創作能力上。
3.在高校陶藝教育中,應該主張以堅實的美術基礎教育作為陶藝專業的基點。特別是關于造型基礎訓練,它是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因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大師,都具有優秀的創造能力、高雅的審美能力和豐富的學識修養。實際上,堅實的美術造型基礎,并不僅只體現在繪畫和雕塑的造型能力上,更重要、更內在、更深入的是體現在對其他諸多藝術形式的形式美感、審美規律的認識、理解和把握上。這種能力和修養的培養,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對學生進入陶藝領域之后,提高其陶藝創作、設計的審美判斷能力,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對于我國陶藝教育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陶藝教育相比較來說,諸如韓國、美國,他們對于入學的學生,首先是重在陶瓷工藝技術方面的學習和訓練。注重技術的學習和把握能力,是西方陶藝教育的優勢之所在。尤其是在韓國,陶藝教育的重點在手藝、技藝上,而我國的陶藝教育重點則是在藝術的造型和整體把握上。藝術和技藝,雖然內涵有相近之處,但其本質的文化內涵是有差別的。我們應當將兩者相結合,這充分體現了以人文精神為特質的文化內涵所具有的東方文化精神。
高校陶藝教育促進了如火如荼的現代陶藝的發展。人的美感本能和智能都在不斷地進化和發展,而藝術教育和美術創作也在發展著。在開拓獨創性的陶藝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去創造新的藝術表現語匯,拓寬陶藝創作和設計的表現手段,運用中華民族獨特的造型體系去表現,創造出既富有審美價值的又具有現代魅力的陶藝。
【參考文獻】
[1]呂品昌.現代陶藝[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
[2]白明.世界著名陶藝家工作室[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張雯,碩士,鄭州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繪畫與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