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莉
【摘 要】近些年,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處在觀念多元、利益多樣、結群多向的社會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與其關系緊密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并且貫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始終并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關鍵詞】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首要內容,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高校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自己獨立的教育體系,更重要的是它肩負重要的任務,即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然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社會大眾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其中,人格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投入到教育實踐活動中。
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于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針對青少年素質現狀,以心理教育為基礎,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建構等方式與方法,以培養健全人格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它注重促進人的認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的和諧發展,進而使個體能夠充分發揮最大潛能,實現個性發展適應社會并較好地推動社會發展。人格教育內容大致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諧的人際關系、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正確的自我認識的培養等內容。
一、 人格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完善
首先,人格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內在的心理依據。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可以有效地調節人的思維意識,間接影響人的個性與品質;人生觀決定個體的人生走向,指引個體未來的發展方向;價值觀是人們對周圍的事物能否滿足個人需求的價值評判,它是人們衡量事物輕重、權衡得失的標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源于正確的理論學習和指導,而單純的理論學習難以自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觀念的形成需要以長期穩定的心理要素為基礎,這一心理要素便是良好的人格要素之一,是在后天的學習和環境影響中逐漸內化而來的。這個內化的過程是心理過程和人格形態的統一。個體只有具備良好的人格,才能夠有效地接受正確的理論知識,并且將其內化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再外化到個體的具體行為之中。這良好的人格要素就是從人格教育中獲得并加以運用的。
其次,人格教育是提升道德素質的根本動力。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期準備,人格狀態是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狀態卻是成熟的、穩定的人格表現形式。人格教育的動力功能具體分為兩類,一是將能夠滿足個體需求的要素變為個體自身需要,進而影響個體活動的方向和選擇;二是激發和調動個體內在的需求,進而維持個體本身的活動。人格教育的動力功能有助于個體朝著自己發展的方向前進。健全的人格易于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質,個體擁有健全人格有助于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維護正義與和平。同時,個體具備健全人格也會從內心迸發道德感,自覺地以良好的道德標準約束自我。
再次,人格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穩定的保障性。當下,社會經濟和高科技的快速發展無疑給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帶來沖擊,人們的價值觀念不斷更新,這也給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高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需求,而強調健康心理和高尚道德品質的人格教育逐漸成為社會教育的重點。社會需要的是高水平人才,而高水平人才必須通過高層次的人格教育來培養,換句話說,只有高層次的人格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當成重點來開展。
二、塑造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首先,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育人,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全面發展的人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具備完善的人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完善人格教育為重點,塑造健全人格,使個體獲得認知的、情感的、道德的、心理的、審美的全面發展。個體的人格得到完善,其思想意識會有質的提升,正確的思想意識可以有效掌控情感,醞釀高尚的道德品質,從而進行人與人之間的順利交往,健全的人格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前提,也是提高個體綜合素質的重要保障。
其次,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實質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學者張耀燦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以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此過程是將社會所需求的思想品德標準轉化為受教育者內在的思想品德認知,再由受教育者內在的思想品德認知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為。
再次,健全人格是反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一面鏡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概括地說是要用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教育人民,或者說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武裝人們的頭腦。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政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和法制觀教育。當個體具有健全的人格形態,說明他的思想意識是先進的,情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道德品質也是高尚的。因此,具備健全人格的個體必然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崇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具備較強的法制觀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性。所以,通過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健全的人格形態,就基本可以反映出其施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否具有實效性。
三、人格教育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它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四要素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是在一個大的教育環境中,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對受教育者施加的積極影響。
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并且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互為一體,相輔相成。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這一過程也是人格教育思想意識提升的階段。當基本意識形態確立后,就是培養情感和構建健康心理的過程。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格教育的初衷即是以健康的心理為基礎.它強凋在健康的心理基礎上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思想政治教育在現實中對情感和心理的培養不是很顯著,而人格教育對此給予了補充。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一的道德觀教育涵蓋了集體主義、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觀的核心思想是為人民服務,強調個體服從于大眾,崇尚集體主義原則,以憲法規定的“五愛”為根本要求。這也說明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點為理論基礎,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以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存在于社會中。與此類似的是,人格教育在道德層面關注的是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它注重對個體進行群體意識教育,認為個體只有融人社會,與他人建立聯系,才有利于調節和控制白己的情感情緒。而且,社會交往還有助于培養個體的價值判斷能力以及對自我的認識能力。
總之,當下加強人格教育不僅是現代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歷史的反思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人格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格教育密切相連,不可分割。所以,推動人格教育向前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關系到個體的健康成長,更加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弘揚和祖國的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2]閻世笙.當代人格教育芻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93-98.
[3]張道明,劉福芳.論人格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 現代經濟,2008,(12):110-111,113.
[4]李書明.淺析當前中國人格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現代校長,2006(4).
[5]吳宇飛.論價值觀對研究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影響[J].文教資料,200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