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君
[摘 要]大學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然而作為實現學校和家庭共育共贏的家校合作卻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筆者試圖通過與中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合作模式的對比中來分析高校家校合作模式的困境,以期為高校家校合作模式發展尋求新路徑。
[關鍵詞]高校;家校合作育人;困境分析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都不能單獨地承擔起塑造人的細致、復雜的任務”。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于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機制,相互配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長期以來,高校教育始終被視為為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人格地主陣地,而家庭教育的力量卻被忽視。雖然目前部分高校已越來越重視建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并已初具規模,但由于建立時間短,加之雙方溝通機制、教育觀念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和內涵
家校合作(school-family partnerships):是指教育者與家長(和社區)共同承擔兒童成長的責任 ,包括當好家長、相互交流、志愿服務、在家學習、參與決策和與社區合作等六種實踐類型,是現代學校制度的組成部。研究家校合作的專家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結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 。從教育社會學角度看,它實際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組織層面上學校和家庭兩個組織的合作,二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合作。在某種程度上,兩個層面上家校合作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共同指向的是雙贏和雙方共同成長。
二、建立高校家校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我國對于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大多致力于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伴隨著我們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期,更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到大學學習,但同時也帶來了大學生學業下滑、就業壓力、誠信危機、道德失范、心理失控、情感迷茫等許多問題,這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與中小學教育不一樣,高校教育已不再是完全封閉性的教育環境和系統,大學教育可以說是半個社會教育,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高校自身生存發展需要,高校教育逐漸向開放型過渡。網絡化、信息化充斥著大學校園,學生接收知識,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多,知識信息量倍增。然而面對如此海量信息,其實證性、安全保密性、不對稱性讓學生難以抉擇,加之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沖擊,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應對現實困境,需要家庭教育給予極大的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作為大學生社會化的第一步,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在校大學生作為成年人,生理上已經成熟,但心理上還處在漸成熟期。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質量。如果學生產生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沒有及時解決,進入大學后,相對寬松的成長環境會使這些問題更容易暴露出來。過度溺愛,過于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模式都會產生不好的效果。因此社會和家庭都呼喚著占據主陣地的高質量的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也有義務對家庭教育的不足進行指正。在這種情況下,家校合作的模式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
三、高校家校合作模式構建的困境
與中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合作模式相比高校家校合作模式距離構建全方位、多渠道和多層次的家校合作格局還存在諸多困難。
進入大學的學生其家庭地域更廣泛。中小學學生構成比較單一,多是本地學生,家庭成員基本都在本地,聯系方便,因而很多中小學班主任通過采取家訪或是多次召開家長會的方式來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高校學生本地比例小,多是來自本省其他市區或是跨省。因為交通距離、工作地域不同、家長忙于工作等原因,致使一些高校設立的家校合作機構流于形式,所謂的家長會也只是在學生升學報到時有機會聯系,其他時間家長和學校很少聯系。
涉及領域沒有中小學階段家庭合作模式廣泛。中小學階段,班主任可以約談家長的次數相對來說比較多,通過和家長面對面的交談,內容涉及到學生的方方面面,能很快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同時類似的家校交流會比較固定,學期開始、期中、期末等。
家長認識上的脫節。中小學階段,家庭的重心主要放在學生的升學上,因而大部分父母都能夠承擔起督促孩子學習、提高子女應試能力、順利通過各種考試關卡的任務,而一旦學生進入大學,家長則認為引導和促進子女在高校成長成才,是高校的責任,家長已沒有義務再承擔對學生教育的責任,甚至還有些家長以文化素質不高或工作忙碌為由拒絕配合參與學校的活動。因此,在中小學階段,經常參加的親子交流,而在大學里就很難看到。殊不知,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不但需要高校的科學教育管理,更需要家庭教育的輔助。
大學學生群體特點較之中小學更為復雜。中小學時期,學生的生活區域比較窄,除了家就是學校,加之這時期學生處于心理和身體發育漸成熟期,無論是或是家長都比較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問題,因而作為家庭在配合學校教育這方面也比較積極。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相對于以往枯燥的中小學生活,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為豐富多彩起來,寢室、宿舍、食堂、圖書館、活動中心、企業單位等,社會空間的不斷擴大,讓大學生的交往圈也隨之放大,他們在不斷地提交著自己的能力,但同時,由于網絡的普及,不少學生又迷上網聊、網游、網購甚至上網成癮,不但荒廢了學業,甚至還與同學、老師、甚至家長的關系疏遠,這部分學生,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來講又具有新的挑戰。
四、結語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和家庭的參與,只有找到現目前高校家校合作模式的困境之所在,以此為切入點整合資源,才能真正構建家校合作新模式,實現家校共育、共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號.
[2]陸瑾、 夏驕雄 :高校中家校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