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媛
摘 要: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7.3%.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從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告別兩位數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逐年遞減。雖然受到國內資源短缺、國際經濟復蘇不穩定的雙重影響,但我國經濟仍進入了結構趨于優化、物價漲幅趨于適度、新增就業趨于穩定、經濟增速趨向潛在水平的“新常態”。在此背景下,各個行業的創新將從客戶中心型創新、效率驅動型創新、工程技術型創新,以及科學研究型創新四大原型出發,尋找不同的經濟創新突破點。在我國,企業創新有打破傳統商業模式的巨大潛力,企業的決策者和高管應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在鼓勵研發的基礎上創新經濟模式,從而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中抓住機遇。
關鍵詞:創新意識;電子商務;創新模式;生產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53
我們是最好的一代,也是最壞的一代。我國的企業在國內外兩大力量的牽引中奮力前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由于消費、出口、投資需求的增長態勢預計趨穩,經濟增速回調基本觸底,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7.3%,2016年預計為7%左右。
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告別兩位數,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增速逐年遞減。自2013年開始,在新政策的引導下,我國企業普遍開始謀求轉型升級,而創新正是其擺脫以往野蠻發展、無序發展的關鍵所在。借助恰當的政策行動和集中化企業戰略,我國有潛力成為全面的創新領袖。在麥肯錫的分析研究中,將各個行業的創新分為了四大原型,即客戶中心型創新、效率驅動型創新、工程技術型創新和科學研究型創新。
1 客戶中心型創新的突破點
自2000年以來,有8 500多萬戶中國家庭升格為新主流消費階層,據估計,到2020年會有1.06億戶新家庭加入這一行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為我國成為全球客戶中心型創新的領導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比于其他經濟體,我國規模龐大且不斷增長的消費市場有助于快速實現規模化和商業化的企業創新。因此,通過新產品、新服務、新業務模式解決消費者的問題的客戶中心型創新成為了新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創新的突破點之一。該類別的行業包括互聯網軟件、電器等。在互聯網業務模式的創新領域中,我國的各大企業處于領先地位,比如,在將社交網站流量轉化為收益方面,騰訊開辟了新的方式,不再單純地依靠廣告收入——騰訊社交平臺90%的收入來自線上游戲和銷售虛擬物品,每位用戶每年將支出16美元用于此,這比Facebook的用戶消費還高6美元。騰訊旗下的社交平臺主力——微信只用了1年多便吸收了1億用戶,且呈不斷遞增的趨勢。此外,阿里巴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為所有行業的供應商提供線上銷售渠道,打破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為消費者帶來了多樣化的選擇。但目前線上平臺已近飽和,因此,在互聯網上創新商業模式將是企業創新的突破點。
目前,服務業獲得了更多的創新機遇。我國服務業的生產率僅為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10%~30%,提升空間巨大,且創新者正在推出不同的新服務,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比如在線醫療信息分享、線上掛號、小企業P2P信貸融資以及炙手可熱的各式O2O平臺鏈接消費者與服務提供商(餐飲、美發、娛樂、家政等)。
新晉主流消費群體對這種創新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他們愿意購買剛剛上市的產品,也愿意積極地反饋信息,幫助企業創新產品和完善服務。隨著我國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提升,他們對產品創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國產品牌的價格和性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 效率驅動型創新的突破點
效率驅動型創新大都涉及生產流程的優化,從而降低成本、縮短生產時間和提升產品的品質。作為世界工廠,我國制造業生態系統的覆蓋面極廣,在效率驅動型創新領域處于獨一無二的優勢地位。
目前,我國的高效率行業所占的比例遠高于其應有的市場占有率,比如占我國對外收入51%的太陽能電池板行業、20%的紡織行業和15%的日用化學品行業。我國有超出日本5倍的龐大供應商群體、1.5億名高技能勞動力以及完善的物流設備,這使我國企業能迅速地提供新產品或價格低廉的元件,還可實現快速流轉的供應追加,從而快速滿足客戶的需求。
基于上述新經濟條件,我國企業在不斷創造快捷的生產方式,包括靈活度更高、成本更低的混合型自動生產模式。比如,浙江的正泰電器在長期生產過程中發現,全自動機器的維護成本是其所替代工人工資的4倍,而在小批量生產和定制訂單方面,采用人工生產的方式更加高效,因此,在細致分析工藝流程后,正泰電器在部分工藝上重新采用了人工生產的方式,每條生廠線可少投入60萬美元的資金。再比如,廣東的服裝制造商愛斯達投資購買了3D掃描和激光剪裁設備,消費者只需通過智能手機制訂服裝設計方案,愛斯達便并可為其生產服裝。該系統最快能在收到訂單后30 min內開始生產。這些設備的引進使愛斯達的生產能力提升了30%.因此,將企業內的人力與機械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是企業效率驅動型創新的突破點。
3 工程技術型創新的突破點
工程技術型創新是通過整合供應商與合作伙伴提供的技術方案來設計新產品的,涉及的行業主要包括商用航空設備、汽車和電信設備等。在這些行業中,我國企業的表現參差不齊。在高鐵、風力發電機和電信這三大工程行業中,我國供應商的占比分別為41%,21%和18%,全球營收比例較大。此外,我國高鐵行業走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比如,中國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發明了著名的“1/3比例”法,即如果購買者購買某項技術需要花費1美元,則還需要花費3美元學習技術的應用方法。2010年,中國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開始生產CRH380A動車,最高時速可達380 km/h。相比之下,汽車行業的創新發展步履維艱。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我國汽車生產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僅為7%.由此可見,我國的汽車行業缺乏創新領導力。目前,我國汽車生產企業在售的大多數車型都是在與國外合作的平臺上設計的,導致國內的汽車工程師無法獲得關鍵的“端到端”的設計經驗。此外,從而市場需求的爆炸性增長到近期的萎縮,在此階段中,我國的汽車生產企業未有增強競爭優勢、完善生產技術的動作出現。雖然奇瑞收購沃爾沃的案例轟動一時,但除了將經典品牌沃爾沃收歸旗下外,奇瑞并未為中國汽車行業帶來新的元素,特別是在技術創新方面十分緩慢。
4 科技研究型創新的突破點
科技研究型創新指通過基本研究成果的商業化來開發新產品。醫藥、生物科技和半導體設計等行業均依賴于科研創新。這類企業一般都會將收入的16%~33%用于創新研發,每款新產品的上市時間為10~15年。由此可見,產品的創新屬于長線投資,預期利潤回報時間較長。
生物科技公司百濟神州著力探索如何通過人體試驗前的測試來提高藥物研發的效率。目前,許多藥物雖然通過了人體試用前的測試,但常在人體試驗中出現問題。百濟神州的創新點為在人體試驗前,在人類癌癥樣本上測試了潛在的抗癌藥物。這種做法能為公司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幫助其確定新藥品是否值得投入時間和資金。
山西微通滲水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于科技成果轉化,將國家專利滲水膜作為拳頭產品,并開發研制了一系列輔助機械,形成了一條龍產品服務。研究表明,滲水地膜科技產品旱地覆蓋的增產幅度比普通地膜高30%,旱地天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60%以上,創下測產谷子超9 000 kg/hm2的新紀錄。該案例證明了科技成果轉化是目前科技類公司首選且有效的創新途徑。
從普遍情況看,我國科研創新之路仍面臨著巨大的阻礙。盡管國內不斷投資研發,致力于創辦研究性大學,培養大量的科技類、工程類人才,但從我國在全球市場中所占的份額看,還遠未產生實質性的創新成效。我國醫藥品牌在全球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不足1%,生物科技為3%,半導體設計為3%.目前,生命科技企業的研發資金不足,政府經費分配不均,專利和研究出版物、人才的質量參差不齊等現象十分普遍,亟待解決,這也是我國新經濟條件下的科技研究型創新的突破點。
5 如何在新經濟條件下把握創新突破點
我國的社會情況比較特殊,風險資本的獲取途徑已有所改善,政府可向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雖然全國性的變化會較為緩慢,但地方政府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力巨大,其操控手段也更加靈活。我國地方政府應積極采取市場化措施,重視創新對各地經濟的積極作用,避免優秀人才流失國外,支持國內創新集體,為創業者和小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經營環境。此外,還應消除監管壁壘,堅持改革,比如,我國的新藥品從研發到上市的時間比美國長5年,我國政府完全可從簡化這一流程入手改革創新,從而提升社會生產率;我國應從政策導向上重視版權問題,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約束論文剽竊、私自挪用研究資金等違法行為,完善研究補助的發放流程,提升科學研究監管的效率,鼓勵科研成果轉化,縮短新產品上市時間;我國應將國有企業推上國際舞臺,參與國際競爭,迫使“大象”“巨人”們創新瘦身。
目前,我國企業應深入發掘巨大的消費者市場,洞察消費者的心理,向各類員工開放創新通道,形成企業創新文化,從而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比如,阿里巴巴及其他領先企業都已開展了創新競賽,廣泛收集了員工的想法;海爾打破了傳統企業的框架,取消了中層管理制度,將80 000名員工組建為2 000支自我管理型團隊,每個團隊自負盈虧,各團隊成員的薪酬取決于團隊的整體業績。
6 結束語
在新經濟背景下,企業風險資本的獲取更加容易,政府將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因此,我國企業應充分把握時機,增強自身應對市場的靈活性,合理利用客戶中心型、效率驅動型、工程技術型、科技研究型四種原生模型創新、改變,尋找機遇和挑戰,發現自身的不足,并深入消費者市場,樹立創新形象,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并在鼓勵研發的基礎上創新經濟模式。只有這樣,我國企業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
[2]林毅夫.讀中國經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