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麗粉 馬振武 穆俊林 潘 苗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2)
?
綜合認知干預對首發老年抑郁癥事件相關電位與交感神經皮膚反應的影響
裴麗粉馬振武穆俊林潘苗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河南新鄉453002)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認知干預對首發老年抑郁癥患者事件相關電位(ERPs)和交感神經皮膚反應(SSR)的影響。方法選擇符合入組標準的老年抑郁癥患者76例及40例健康老年人,將76例患者隨機分為單純抗抑郁藥物治療組(藥物組,38例)和抗抑郁藥結合綜合認知干預組(干預組,38例),治療12 w。治療前后分別進行ERPs,SSR測量。結果治療前干預組與藥物組ERPs電位成分中N1、P2、N2、P3潛伏期較對照組延長,P3波幅較對照組降低,SSR潛伏期較對照組延長,波幅降低(P<0.05);干預組與藥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干預組ERPs電位成分中N1、P2、N2、P3潛伏期較藥物組縮短,P3波幅較藥物組升高(P<0.05),SSR潛伏期較藥物組縮短,波幅升高(P<0.01,P<0.05);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綜合認知干預聯合抗抑郁藥物治療可以更有效地促進老年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老年抑郁癥;綜合認知訓練;事件相關電位;交感神經皮膚反應;認知功能
老年抑郁癥表現復雜,其中認知損害是該病的主要特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經功能損傷〔1〕。在老年抑郁癥的治療中,抗抑郁藥物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療方法,但由于單純藥物治療仍存在依從性差、社會適應能力差等諸多問題,導致老年抑郁癥反復發作,預后不良。研究顯示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具有可塑性,認知干預對恢復、保持及加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起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干預前后的事件相關電位(ERPs)及交感神經皮膚(SSR)的檢測,探討藥物結合綜合認知干預對首發老年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南省精神病醫院住院治療的老年抑郁癥患者76例為研究組。將其隨機分為單純抗抑郁藥物治療組(藥物組)和抗抑郁藥結合綜合認知干預組(干預組)。干預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60~75〔平均(67±4)〕歲,平均受教育年限(6.3±0.8)年;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總分為(22.1±1.7)分。藥物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61~78〔平均(68±4)〕歲;平均受教育年限(6.5±0.7)年;HAMD總分(22.1±1.7)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教育年限、HAMD總分和藥物劑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60~75〔平均(60.7±7.9)〕歲,平均受教育年限(6.5±0.7)年;身體健康。對照組的性別、年齡及受教育年限與研究組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入組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中抑郁癥診斷標準〔3〕;②年齡≥60歲,性別不限;③首次發病;④未服用任何抗抑郁藥及其他抗精神病藥物;⑤HAMD量表24項總分≥18分〔4〕;⑥本研究獲得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征得患者和監護人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性肺功能不全、嚴重的甲狀腺疾病或其他各系統嚴重疾病者;②過敏體質者;③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④閉焦型青光眼患者;⑤有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HIV)感染史,重度營養不良者;⑥癲癇患者;⑦既往有嚴重神經、精神疾病史者。
1.4方法
1.4.1臨床資料評定入組給予HAMD及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定抑郁情緒及認知功能。HAMD 24項版評定:HAMD總分≥35分為嚴重抑郁,≥20分為輕或中度抑郁,<8分則沒有抑郁。該表由30個小項目組成,量表總分為0~30分。一般將項目內容分為6個方面:①定向力(時間、地點);②即刻記憶;③注意力及計算力;④短時回憶;⑤語言(命名、復述、閱讀理解、指令);⑥視空間。
1.4.2治療方法藥物組采用單一藥物治療,給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劑量10 mg/d。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認知訓練干預,內容包括推理訓練、記憶訓練、策略訓練、行為鍛煉等。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制訂功能訓練計劃,包括語言、計算、判斷及理解功能訓練。反復強化,幫助患者認識目前的生活環境:經常提醒患者包括數字如日期、時間、房問號碼及空間方位如房間、餐廳、衛生間等信息,以利于認知功能的康復。
1.4.3電生理檢測全部對象采用丹麥產Key Point四通道誘發電位儀,在安靜的屏蔽室內,受試者取仰臥位,保持清醒狀態和精神集中,全身肌肉放松。按照國際腦電10/20系統放置法,記錄電極置于中央中線,參考電極置于耳垂,前額接地,電極間阻抗小于5 kN,分析時間為600 ms。采用短音刺激,非靶刺激(頻率為1 000 Hz)概率為80%,規律出現,靶刺激(頻率為4 000 Hz)概率為20%,隨機出現。穿插于非靶刺激中,受試者需對靶刺激作按鍵反應,儀器自動記錄反應時間和命中率。每例測試2輪,取均值。記錄ERP各參數N1、P2、N2、P3波潛伏期(Lp)及P3波幅(Amp)。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t檢驗。
2結果
2.1治療前及治療12 w后藥物組與對照組ERPs及SSR結果比較治療前藥物組N1、P2、N2、P3 Lp較對照組延長(P<0.05),P3 Amp較對照組降低(P<0.05)。藥物組SSR Lp較對照組延長(P<0.05),SSR Amp較對照組降低(P<0.05)。治療12 w后,藥物組N1、P2 Lp縮短,N2、P3 Lp縮短,P3 Amp升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藥物組SSR Lp縮短,SSR Lp升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治療前及治療12 w后干預組與對照組ERP及SSR結果比較 治療前干預組N1、P2、N2、P3 Lp較對照組延長(P<0.05),P3 Amp較對照組降低(P<0.05)。干預組SSR L較對照組延長(P<0.05),SSR Amp較對照組降低(P<0.05)。治療12 w后,干預組N1、P2 Lp縮短,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N2、P3 Lp縮短,P3 Amp升高(P<0.05)。見表1。
2.3治療前及治療12 w后藥物組與干預組ERP及SSR結果比較治療前藥物組N1、P2、N2、P3 Lp及P3 Amp與干預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藥物組SSR Lp及Amp升高,與干預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2 w后,干預組N1、P2 Lp縮短較藥物組明顯(P<0.05),N2、P3 Lp縮短及P3 Amp升高較藥物組明顯(P<0.01)。干預組SSR Lp及Amp升高較藥物組明顯(P<0.05)。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前后ERP及SSR結果比較
1)藥物組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2)藥物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3)干預組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4)干預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5)藥物組與干預組治療前比較;6)藥物組與干預組治療后比較
3討論
老年抑郁癥是老年期常見的精神障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社會功能構成極大危害。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的社會功能障礙一定程度上由認知功能障礙導致〔5〕,同時自主神經功能損害會加重抑郁癥患者的軀體癥狀。這就要求老年抑郁癥的治療模式應該由單一的藥物治療向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治療模式轉變。因此,及早發現并給予有效的治療對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康復尤為重要。
ERPs是指當人對某客體進行認知加工(如注意、記憶、思維等)時,通過平均疊加從頭顱表面記錄到的大腦電位,反映認知過程中大腦的神經電生理改變。P300 Amp反映大腦信息加工時有效資源動員的程度,被認為是反映受試者認知功能最有價值的電生理指標,P300 Lp反映刺激分類的速度,是刺激處理的標志〔6〕。本研究進一步證實老年抑郁癥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7~10〕。本研究結果表明綜合認知干預結合常規治療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認知功能。
目前對抑郁癥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的研究結果尚不一致〔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抑郁癥患者SSR Lp延長及Amp減低,經綜合認知干預聯合抗抑郁藥物治療后抑郁癥狀緩解,SSR Lp較前明顯縮短、Amp增高,與單用藥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老年抑郁癥患者經綜合治療,隨著病情的緩解,SSR Amp降低和Lp延長的現象隨之改善,綜合認知干預可以有效地促進自主神經功能的恢復。但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仍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與研究時間短、樣本數少或抑郁程度相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4參考文獻
1Davidson J,Turnbull CD.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egetative symptoms in depression〔J〕.Br J Psychiat,1986;148:442.
2B?r KJ,Greiner W,Jochum T,etal.The influence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its treatment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pupillary light reflex parameters〔J〕.J Affect Disord,2004;82(2):245-52.
3張亞林.高級精神病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407.
4湯毓華.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20-3.
5周振和,朱紅梅,李恒芬,等.老年期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與聽覺誘發電位P300的特征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0):12-4.
6Alexopoulos GS,Kiosses DN,Heo M,etal.Executive dysfunction and the course of geriatric depression〔J〕.Biol Psychiat,2005;58(3):204-10.
7Ballesteros J,Bobes J,Bulbena A,etal.Sensitivity to change,discriminative performance,and cutoff criteria to define remission for embedded short scales of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J〕.J Affect Disord,2007;102(1-3):93-9.
8王勇,方貽儒,陳興時,等.難治性抑郁癥認知性電位P300的實驗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2008;20(6):333-5.
9蘇暉,江開達,樓翡瓔,等.首發抑郁癥患者治療前后認知電位P300和失匹性負波的變化〔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26(4):356-8.
10Alexopoulos GS.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J〕.Lancet,2005;365:1961-70.
11尚淑怡,尤春景.認知電位P300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08;23(2):133-5.
12畢涌,陳煒,沈玨,等.抑郁癥首次發病患者皮膚交感反應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8):501-3.
〔2015-07-11修回〕
(編輯安冉冉/曹夢園)
〔中圖分類號〕R749.4;R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7-1685-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7.069
通訊作者:馬振武(1963-),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老年抑郁病研究。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0B320009)
第一作者:裴麗粉(1987-),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老年抑郁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