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翔 李文騰 張存如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法對高校突發事件處理工作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梳理,并從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視角出發,分析了當前高校突發事件的類型和特點,并根據新時期高校突發事件在不同時期階段所表現出的特征,對其演化過程進行了細分與分析。
關鍵詞 高校 突發事件 特點 演化階段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11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社會的變革,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高校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擴招之后的高校,學生人數成倍增長,人員相對密集,而且人員流動性較大。與此同時,高校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外界社會的聯系也更為緊密。社會轉型與高校改革的深化,讓高等校園內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概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
高校突發事件,不但擾亂了高等學校日常的工作與教學生活秩序,而且會對在校師生造成人員和財物的損失,同時由于高校影響面大,高校的不穩定極其容易波及到社會,進而引起整個社會不安,因此對于高等教育工作者而言,增強高校突發事件管理預防意識,理清現階段常見高校突發事件的演化進程與誘發因素,進而有效地預防與減少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已近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
2 概念界定與主要類型
2.1 突發事件
通俗來講,突發事件涵蓋了所有人們意想之外,卻突然發生的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有著重大影響的事件,比如地震、洪水、恐怖襲擊、傳染病、謠言等。美國學者羅森豪爾特認為“突發事件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根據我國國務院2005年《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需要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加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①此類型事件,難以預測,違反社會常態,突然的發生極有可能會給社會帶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需要有關部門快速的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有效應對。
2.2 高校突發事件
“高校突發事件”,通常又被稱為“高校危機”或“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等。高校突發事件是指由自然災害、社會變革、政治影響等的原因所引起的,由高校師生直接或者間接參與的,并對日常教學、工作以及生活秩序造成嚴重影響的危機事件。
2.3 主要類型
(1)社會政治類。大學生具有容易沖動、情感表達直白、思想不夠成熟等特點,很容易因一些社會政治等熱點問題的影響,在缺乏理性判斷的前提下參加示威、游行等群體性活動。例如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美國導彈誤炸,引起高校大學生大規模示威游行。(2)公共衛生類。高校人員密集,人口密度大,公共衛生事件極其容易在高校內擴散,給廣大師生造成損害,如食物中毒、傳染病的擴散等。(3)學校管理類。此類事件主要是由于學校內部管理不當引發學生不滿情緒,與此同時并為妥善處置而引發的學生與學校管理部門之間的沖突,進而導致學生罷課、罷餐等過激行為的出現,影響高校正常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秩序。例如因飯菜質量問題而出現的罷餐等。(4)安全事故類。在校大學生往往社會閱歷較淺,安全意識不夠強,往往成為不法分子違法犯罪侵害的主要對象。例如高校中最常發生的自行車、錢包等的失竊案件。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日益復雜化,高校安全事故中涉及搶劫、爆炸、綁架等案件呈現逐年遞漲的趨勢。(5)自然災害類。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是指有自然界的不可抗因素而導致的不良事件。此類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出人意料而且影響力巨大,由于高校人員密集,會嚴重影響學校的學習、工作和教學秩序,如地震、洪水、臺風等災害。近年來,環境遭到人為破壞加劇,極端氣候突發,高溫、暴雨頻繁,為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6)網絡與信息安全類。網絡與信息安全類突發事件是這幾年最為突出的異類安全事件,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在校園內外傳播色情、反動、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或利用非法技術手段破壞網絡運行安全,盜取高校師生隱私,給高校師生造成財產或者人身等損失。
3 高校突發事件的特點
高校突發事件是社會公共危機事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其具有一般公共危機事件所具有的普通特征,但同時又由于其涉及人群、涉及范圍、社會影響等因素,具有自身的獨特表征,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層面:
3.1 事件的突發性
與其他高校常見事務相比,事件發生的突發性是高校突發事件的顯著特征之一。事物的發展是具有周期的,有量變最終引起質變,高校突發事件也不例外。但是高校突發事件的發展周期較快,往往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事件產生的原因、事件波及的范圍、事件影響的深度與廣度、事件未來的變化趨勢往往無法被精確預測和描述,這常常會讓高校管理者在應對突發事件時顯得手足無措。在加之現代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事件的傳播速度往往超出管理者的預期。
3.2 社會的危害性
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對高等學校日常教育教學與生活秩序有極大的影響,會對高校造成嚴重的損失。更重要的是會造成人們思想和心理上的恐慌與不安,一旦處理不及時,控制不力,將對高校自身產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同時會波及其他高校乃至社會,造成不良后果。
3.3 傳播的廣泛性
高校一直被認為是“象牙塔”,長期受到社會輿論的密切關注,高校風吹草東往往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高校突發事件極容易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而且隨著信息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已經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微博、微信、易信等,將會加速消息的傳播。高校一旦發生任何形式的突發事件,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脫離控制,在其他高校內和社會上擴散,成為整個社會的焦點。
3.4 互相傳染性
由于高校人員密集,而且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在特定的環境下,群體中極容易形成一種互相刺激的循環反應,參與大學生互相影響,自我意識逐漸下降,造成不理性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某些極端行為的發生極容易對潛在人群形成一種暗示,進而導致潛在人群模仿,如“自殺傳染”現象。
3.5 主體活躍性
高校突發事件的主體高校師生思維相對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對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的同時又由于思想不成熟,容易出現跟風現象,所以當高校有突發事件發生時,事件涉及主體往往會對事件有較為迅速且強烈的反應,并會不假思索地積極通過社交媒體等擴大事件的影響面。
4 新時期高校突發事件的演化
根據新時期高校學生突發事件在演化過程中的不同形態,新時期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演化進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蟄伏階段、誘發階段、爆發階段、消亡階段。
4.1 蟄伏階段
蟄伏階段,此階段為高校突發事件的孕育時期,此階段,時間相對較長,并且各種類型矛盾不斷積聚,為事件的爆發提供了條件。
4.2 誘發階段
突發事件產生往往需要點火物質,誘因事件就是突發事件的導火索。誘因事件可以是一個偶然事件,也可能是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有關群體蓄意策劃的事件。當前由于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微博、微信、微視頻等互聯網工具很容易為誘因事件充當載體。在現實生活中,只要與大學生或者高校有關聯的新媒體信息,往往具有較強傳播性,會吸引眾多學生和大眾的關注。由于信息發布信息的不完整,信息接受者很難了解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而受到自身主觀判斷、刻板印象、從眾心理等影響形成某種片面的觀點,這些片面的觀點再經過網民的不斷傳播與發酵,最終會形成網絡熱點話題。
4.3 爆發階段
突發事件在這一階段爆發,并產生持續影響,突發事件得到廣泛關注,輿情工作壓力加劇。大眾對于突發事件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都達到了高潮,真假信息在大眾中長時間傳播,大量言論不斷在網上發酵,并形成意見領袖,形成觀點對立。以2010年18名復旦大學學生黃山遇險,一名營救民警不幸墜亡所引起的事件為例,隨著“媒體控制”和“危機公關”等信息被媒體、微博曝光之后,大眾對于該事件出現了爭議,形成了兩個極端,“反復旦派”和“挺復旦派”。
4.4 消亡階段
在此階段,高校及有關部門在對事件相關信息有較為全面掌握的基礎上,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使得突發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相關人員得到安撫,事件影響面逐漸縮小,事件得以逐漸平息。當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發生后,高校及其主管部門將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在全面掌握情況的前提下,及時有效地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信息發布平臺,有效地公開整個事件的相關信息,疏導大眾情緒,讓大眾對事件了解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事件會逐漸平息。
注釋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8/content_4023946.htm.
參考文獻
[1] 王紹光,胡鞍鋼,丁兀竹.最嚴重的警告:經濟繁榮背后的社會不穩定[J].戰略與管理,2002.
[2] 張燕.論突發事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4.
[3] 李紀中.政治危機管理[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15.
[4] 郭強.中國突發事件報告[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
[5] 楊新起.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對策思考[J].社會主義研究,2006(5):19.
[6] 王鴻.高校突發事件應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5):129-132.
[7] 鄭恒毅,王健卉.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成因及處置[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65.
[8] 王楠,吳峰.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應對信息溝通機制研究[J].理論導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