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爽
摘 要:我們深知:自然災害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我國又是災害多發國家,更應該提高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重視。本文通過對我國處理自然災害過程中存在的應急物流問題的研究,淺談了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產生的原因,指出自然災害下應急物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改進對策。
關鍵詞: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產生;策略
一、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產生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農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重。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的排放導致大氣污染;工業化和能源消費的增多導致酸性排放物的增多繼而形成酸雨;人類的肆意活動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造成水污染。固體廢物、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變化、赤潮、水土流失、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無一不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縱觀我國對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理情況,當自然災害突發時,我國對事件的處理并不理想。
發生于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與漩口鎮交界處的汶川大地震。此次地震嚴重破壞地區面積超過10萬平方千米,地震烈度達到9度,遇難人數和失蹤人數總共超過8萬人,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因為突發自然災害,在救援行動過程中出現了通信不暢、調度指揮權限不明確、裝備配置不足、后勤保障不利、救援團隊專業培訓不到位等問題。同樣,因道路嚴重受阻,都江堰通往汶川的213國道出現10余處塌方,機動車輛基本不能通行。成都軍區派出的由副司令帶隊的一線指揮所只能先開進都江堰附近進行救援;5月13日凌晨,成都軍區空軍派赴四川省汶川縣地震災區查看災情的4架軍用直升機遭遇惡劣天氣被迫返航,醫療隊于凌晨才到達四川德陽一線災區。在自然災害發生時,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重中之重,而物流是運送傷員、物資、醫療器械等必不可少的一項環節。
我國位于北半球中緯度環球自然災害帶與環太平洋災害帶交匯位置。多山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強烈的地殼運動,在不穩定的季風環流控制下,易發生地震、洪澇、臺風、火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諸如此類的自然災害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等,這些都催生出巨大的應急物流需求。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即為應對嚴重自然災害而對物資、人員、資金的需求等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其主要通過物流效率實現物流效益,具有突發性、隨機性、弱經濟性、不確定性、非常規性和社會公益性等特點。
二、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發展現狀
我國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較晚,許多環節發展不夠完善,自然災害下的應急物流會存在許多問題。
1.應急物流平臺系統的不完善
災害發生后,在極其復雜的災害現場,救援人員能否及時、快速的將災害現場的大量數據、圖片、語音和視頻傳送給后方;管理人員能否高效地通過系統平臺提供的信息指揮現場人員進行救援并迅速組建一個現場應急系統顯得尤為重要,應急平臺系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救援效率。同時,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是完善應急體系、支撐應急預案實施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總體而言,我國的應急平臺系統并不完善。
(1)應急物流信息系統的不完善
災難發生時,在解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問題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利情況,如:應急物資數量不足,醫療、防疫救生器械的缺乏,后勤保障、救援團隊人員的配置短缺與不合理等。為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則需要解決應急物流中存在的問題。在人員、物資運輸配送過程中,信息成為其核心內容。當汶川地震發生時,由于國家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需要從全國各地調運物資,路途遙遠而且時間很長,在配送中需要GPS進行定位導航、GIS進行地理狀況分析、GPRS進行網絡的鏈接和支持,有些路途崎嶇、車輛無法駛入的山區或者急需物資的地點更需要無人機或者人工跳傘降落取得,而我國的物流信息系統并不完善且應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在地震發生時,物流動態信息的采集、跟蹤調度的更新不及時、通信不暢等因素使相關人員不能快速掌握震區周圍的地域環境、制定最優路線導致物資、救援人員到達不及時。管理人員也因此不能獲得決策過程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數據支持、方案選擇支持,導致最終調度指揮的不明確。
(2)應急物流配送系統不完善
物品的流動主要靠物流中心的配送來完成。在我國,物流配送中心只集中于較發達的10個城市中,物流中心主體發育并不成熟也不能有效的進行物流系統的互通互達。災難發生時,對于偏遠山區物流的配送、信息管理、信息的采集分析、線路的規劃整合存在效率低、不規范、不明確、技術落后等現象。對于沒有配送中心的地區來說,物資及人員的運送只能通過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單一的運輸,在遇到惡劣的天氣、受阻道路等特殊情況時,不能及時轉換運輸工具、進行快速的銜接,最終導致其救援運作不順利,錯過最佳救援時間。
(3)應急物流分析系統不完善
首先,其缺乏完善的檢測監控和預測預警系統。如果能及早發現災害并進行分析預測,在早期就進行預警發布,則可極大減少傷亡和損失;其次,缺少對潛在危險因素的風險評估分析。據統計,2008年汶川地震的主震區余震次數已有20205次,最大震級為6.4,帶給人們深重的精神打擊和經濟損失;再則,缺少對應急預案方案的預備方案的分析,最終導致指揮缺乏協調性,出現責任分工不合理的現象。
2.缺少第三方物流企業參與
災難發生時,救援物資和人員的配送少不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支持。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第三方物流企業蔚然成風。第三方物流企業,即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的外部供應商,其最大特點是:可以有效的將資源配置在需要的核心事業上,并擁有先進的軟硬件設施。在我國,這種致力于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少之又少,對物流知識的普及程度也不高,導致物資不能快速、便捷、安全的到達救援現場,對于車輛的調配也缺少章法。
3.應急物流硬件設施有待提高
對于自然災害下的應急物流來說,運輸效率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國的應急物流系統主要提供運輸、配送等功能性服務,但效率上卻不盡人意。應急物流系統的硬件設施如倉庫、車輛、防爆消防用品、計量、測溫通風用具、信息管理服務技術等并不完整,存在技術運用不當,過度運用或應用不足等情況。
4.民眾對應急物流認識不足
自然災害的發生大部分源于我們對地球母親的嚴重破壞。而我們面對突發自然災害的措手不及、工作被動,大部分源于我國民眾對應急物流的認識不足且缺乏防范意識,對已發生和潛在發生的危機缺乏應變能力,從而導致災難損失尤為嚴重。
三、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問題對策研究
1.建立完善的應急物流平臺
(1)建立完善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
應急平臺的建設是應急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十一五”時期重點支持的一項系統工程,建立完善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之一。我國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應在已有的設施基礎上不斷擴充和完善,致力于加強信息技術。同時,物流信息系統不應該只局限于過去和現在,更應能準確、科學的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做好防御工作。因此,在物流信息上建立強大的應急智能系統和預測預警模型將成為未來應急物流的一種趨勢。完善的應急物流信息平臺可以根據現有路況,整合過去路況的信息資源,快速規劃車輛行駛路線;面對突發狀況時,可以根據信息情況、圖像反饋,清楚、明確的對附近可用車輛進行調配以節約運輸時間,加快運輸速率。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信息共享、實現多種通訊方式相結合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將成為現代物流信息發展的一種趨勢。
(2)加強應急物流采購及配送管理
應急采購活動關系到人民財產安全。同樣,應急物流采購與配送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環節之一,對于應急物流的采購管理、采購活動應保證迅速、及時。為提高救援速率,美國設有專門的對外災害救援辦公室,其負責處置各種緊急事務。2006年,我國也成立了唯一一個服務于應急物流行業的全國性專業社團組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應急物流專業委員會,但其相對于美國來講起步較晚且略顯不足。建立健全的應急物資儲備是保證應急物流采購速率的條件之一。應急物流委員會應致力于優化物資儲備倉庫,建立專業物流采購專線,建立統一的運輸需求交易市場并優化物流采購流程,使其從盲目隨意、缺少章法改善成遵循規律、系統科學。當災難發生時,救援方可以快速從各地調運物資,采購訂單的分配也應更加準確、細致。對于物資的配送,要合理的對物流運輸進行整體的統籌和規劃,制定合理、最優化的行駛路線,高效的將物流與信息流結合在一起。同時,采用多式聯運,多方式,多渠道的將多種運輸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在一起。根據現有路況信息,選擇最佳的運輸設備,根據需求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以實現各運輸環節之間的運輸銜接。
(3)準備應急物流預案方案的預備方案,加強預案演練
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危害是不可預知的。為了更好的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準備應急物流預案方案及預備方案是不可缺少的。我們要建立完善的檢測監控和預測預警系統,根據其系統提供的信息有規劃的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準備預備方案,在真正面對災害時,可以迅速提出解決方案,爭取事半功倍。2008年我國南方發生大規模雪災,救援力量陸續參與進來的同時出現了雙方搶道的情況,導致這樣情況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進行應急預案的演練。災害發生時,救援活動極易出現應急物流指揮不協調、信息不暢通、辦事速率慢等不利因素。只有在災害發生前,通過軍、民、企業三方的不斷演練,才能有效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
2.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
在災難來臨時,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全民參與、全民同心才能解決困難取得最后的勝利。對于應急物流來說,少不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大力支持。只有物流企業積極地參與進來,為救災提供專業化設備、資源、人才與方案,才能實現更高效率的救援。
3.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
硬件設施的建設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應急物流速率。在應急物流環節中,對于應急倉庫點的選址建設應該分布科學合理,同時,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倉庫設施設備,提高應急倉庫面積的利用率。對于車輛的管理應該清楚明確。從提高車輛專業化程度開始,逐漸提高司機的駕駛能力及應急能力。
4.應急物流知識的普及
國家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知識的普及尤為重要.有效的應急物流知識普及可以讓我們面對災害的時候更加從容,解決問題的速率也會隨之提高。因此,政府要制定并完善相關的應急物流法律法規,同時,加大應急物流人才培養力度,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宣傳突發事件應對知識,進一步提高民眾對應急物流的認識及關注度。
參考文獻:
[1]張華義.強化應急物流破在眉睫[J].現代物流報,2010(5).
[2]郭海玲,李松.我國應急物流運作流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綜合運輸,2009(6).
[3]劉一波.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研究[J].經濟師,2013(10).
[4]幕艷平.從汶川大地震看應急物流體系建設[J].當代經濟,2008(8).
[5]唐穎麗.論信息化建設在提高應急物流效率中的作用[J].當代經濟,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