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蕾++張會明
摘 要:課程考核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是對教學目標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校時間短、考核目標定位不準、考核形式單一、考后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通過剖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課程考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內容主觀化、考核機制完善化的理念,強化了課程考核的反饋功能。
關鍵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課程考核;反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2-07
課程考核作為評價高等學校教師授課水平、教學目標達成度、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考核過程既要體現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把握評價,更要體現出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評價,使考核過程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深入和升華,合理的考核方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隨著大眾化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及模式的不斷更新,各高校遵照教育部要求,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但對課程考核的改革相對滯后和簡單,影響了改革效果。所以,近年來,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進行了許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從課程考核方面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如梅迎軍構建了課程考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完善了反饋機制, 保證了考核效果。[1]羅三桂等提出了考核主體由教師為主走向教師、學生同伴、學生本人共同參與,充分反映了課程參與各方的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2]當然,不同層次的學校存在不同的問題, 本文以濱州學院為例,討論地方本科院校課程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課程考核的現狀
濱州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一直在開展課程考試管理改革研究,完善考試管理制度和過程,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有所提高,教學成效突出。但從總體上來看,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還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部分教師課堂考核不嚴,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個別教師提供考前輔導,期末考試存在批閱“放水”現象等。
二、課程考核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考核目的定位不準確
傳統意義上,考核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考核結束對教師來說意味著授課的結束,對學生來說意味著課程的結束,考核的主要功能是決定獎學金、評優選先的等次的砝碼。
2.考核形式單一
當前我校的考試主要形式是閉卷、筆試,一次考試成績作為學生最終成績的主要依據。考核過程缺乏多元化考核機制,助長了學生平時學習松、考前沖刺復習緊的學風。帶來的后果往往是考試結束后,學生會忘掉80%以上的內容。隨著我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單一的考試形式顯然無法滿足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需求,阻礙了課程考試的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的發揮,甚至迫使學生將死記硬背知識點作為考核過關的“法寶”,形成了錯誤的學習方法。
3.考試題型和內容不盡合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師資力量相對不足,部分教師工作量較大,很難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命題。另外,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多數試卷內容中客觀題內容占的比例大,而反映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綜合性、主觀性題目太少。
4.考后管理缺失
課程考試一般安排在學期期末,教師閱卷結束后,學生已經離校,試卷的講解均無法進行,導致考試結束即為課程結束,對課程考試分析以及評價環節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忽視了課程考試的反饋和導向功能。
5.教師重視程度不夠
一個評價體系的執行,必須要有良好的執行者。教師就是課程考核的執行者,個別教師在考核過程中缺乏對人才培養重要性的理解,在考核過程中,缺乏主觀能動性,導致學校的一些政策很難落到實處。
三、原因分析
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僅在于學生能夠順利入學、教學體系能夠運行,根本無暇顧及課程考試改革及教學評價等環節的實施。同時,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對于“課程考試”這一司空見慣的工作存在慣性思維定勢,缺乏對其進行改革、創新的主動意識,對舊培養機制下產生的課程考試模式的改革缺乏認識和研究。[3]
從目前的形式來看,一些教師對于考試的功能認識不到位,往往局限在測試和選拔功能上,對于課程考試的激勵、導向和教育功能卻忽略了。
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的主體,有權參與各項教育教學管理。但實際情況是,學生很難發揮其參與作用,僅以被測者的身份出現,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被強制的狀態,對政策的制定和環節的實施沒有任何發言權。所以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很難體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層次多樣,本科學生、專科學生、專升本的學生等,基礎參差不齊,任課教師在命題時會人為調控,導致難度降低。
四、課程考核改革的建議
1.正確定位考核目的
逐步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觀念,改變“課程考核是課程終點”的觀念。該過程需要教師掌握該門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地位,使學生明白這門課程對于后續課程的重要作用,在考核過程中也要體現出來。
2.考核形式多樣化
學校教學管理部門一直強調考核形式多元化,但從任課教師層面上來看,傳統的考核方式簡單易行,節約時間。作為教師應該結合不同課程的特點,開創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將開放式作業、平時課堂討論等方式加入到最終的考核成績中。通過全方位的知識傳輸,相信學生一定會更加重視平時的學習,提高知識的接受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考核內容主觀、隨意
近年來,我校本科生比例逐漸增大,但專科生也是我校學生的主要部分,這就要求從系級層面上必須保證任課教師明確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結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制訂不同的授課計劃。在命題過程中,充分體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主觀題比例應適當提高,給學生提供展示應用知識的平臺。
4.完善課程考核機制
對于多數高校來說,課程考試即為課程結束。建議在每學期的開學第一天或者利用晚自習的時間,任課教師進行試卷講解。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扣分原因,另一方面,可以針對綜合性的題目為學生進行示范講解,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該過程也可以充分體現課程考試的反饋功能。
5.提高教師積極性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課程考核的質量主要取決于任課教師的重視程度。教師的重視程度一方面取決于教師的責任心,另一方面表明,教師責任心不強是激勵機制還不完善。從學校層面來講,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課程考核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改變當前考核現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管理層面和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梅迎軍.高校專業課程考核現狀及改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6).
[2]羅三桂,劉莉莉.我國高校課程考核改革趨勢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 2014,(12).
[3]史 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課程考試管理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