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隨著社會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高等教育體系的完善,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也遇到了屬于自身的問題。高職高專的學生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找到高質量的工作已經成為了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重要課題。通過對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分析,以及對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分析,提出了新時提升期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教育;就業質量;策略分析
1 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
21世紀之后高等職業教育迎來新的發展階段,關于配套的高等職業教育政策正完善。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就業質量成為了社會各界研究和關注的熱點。全國各地的高職高專院校已經普遍的建立了校園就業指導、培訓部門,開展大量的就業指導工作。伴隨著各個高職高專的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也產生一些問題。現在全國的高職高專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中職中專升級而來,這些高職高專辦學時間不長,學院的很大工作精力在把學生招進學校,對于就業指導、就業能力的提升并沒有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差異化、精細化的輔導。許多的高職高專學校由于建校時間多,系統的就業能力指導提升工作缺乏,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就業能力提升指導課成了國家政策、用人單位信息的提供會,成了創業指導的宣講會。對只有3年在校時間的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缺乏職業規劃、職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時,一些高職高專雖然能夠解決學生面試的常見問題,并沒有將就業指導、就業能力、就業發展等形式結合,學生雖然能夠走出去,但對于未來學生難以掌握。另一方面,高職高專院校就業指導部門和心理咨詢部門協調不夠,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不夠,即使有對應的老師,老師們大多忙于處理其它事物,無法深入實地進行一線調查,魏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進行有效引導。
2 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分析
高職高專的就業情況不僅僅反映的是學生能否尋找到工作崗位,還需是找到好的工作崗位,能夠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可以說,新時期的就業情況是需要在對社會需求準確預測的情況下,高職高專院校通過合理的招生,進行對學生個人的認識、專業的培養,再通過合理指導以及宏觀政策的把握,形成招生就業一體化。招生就業一體化,是對社會需求的準確預測的基礎上,建立高職高專院校市場分析部門,調整專業和人才的培養方案,從而避免招生時熱門,畢業時冷門的情況。縮小社會需要和高職高專技能人才需求質量之間的落差。具體如圖1所示。
“高就業率”是新時期高職高專院校就業的主要表象。這種“高就業率”是停留在畢業能找到一份工作的范疇上。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尋找一份一般性工作看似容易,就業也好于本科生,是因為高職高專尋找的工作往往工資待遇較差,工作穩定性較差,并且可持續發展前景較差。高職高專出現的“高就業率”,更多是指在社會市場中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崗位。這種崗位對于企業來說,缺乏不可替代性,不是不可或缺,大部分招工難的單位不需要復雜的專業技能,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夠上崗。缺乏專業性、專屬性的崗位缺少職業發展前景,長遠來說,不利于高職高專畢業生的發展。
高職高專的畢業生沒有學位證,雖然是高等教育文憑的持有者,大多數從事的是一線藍領工作。很多的崗位沒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高中畢業生,職高畢業生以及中專畢業生也能勝任。還有一些屬于次勞動力市場的工作,無需高等教育就能夠勝任。當然,不能排除一些只有高職高專文憑的畢業生能夠很好的可持續發展。但是,能夠進入中高級階層,工資高,福利好的畢業生還是少數。整體來說,高職高專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還停留在表面的“高就業率”上,離“高就業質量”還有些距離。高職高專把就業率當成了終極目標,把在校教育變成了入職崗前培訓,忽略了就業質量,學生未來的發展。
3 新時期提升高職院校畢業就業質量的策略分析
3.1 老師和學生共同從自身做起,提升就業能力
3.1.1 培養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校的高職學生和就業指導的老師大一就按照社會需求的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在校學生的生活實踐需要老師的及時指導以及迅速反饋。做到不斷的總結,分析不足,讓職業生涯規劃不再是形式,同時防止職業規劃落空。
3.1.2 扎實學習理論并掌握技能。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有些高職高專的學生注重理論學習,而有些高職高專的學生注重進行實踐、實訓技能忽視了理論知識。前者進入崗位需要長時間適用,后者進入崗位后發展后勁缺乏。新時期的高職高專的學生要既需要加強理論學習,又要提升實踐技能,提升職業技能,為以后的崗位打好工作基礎,儲備構建的完備的理論實踐體系。
3.1.3 利用社會資源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高職高專的學生在學校時間是3年,比4年制本科生(5年制的本科)要短,高職高專的學社得珍惜各種就業機會,才能有可能尋找的滿意的工作崗位。此時,需要學校給高職高專的學生構建合適的活動平臺,在社會實踐中分析處理各種問題。同時,利用假期專任老師可以到相關企業指導學生,利用企業崗位的員工的實踐之長彌補學校的不足,讓相關實訓教師能夠在學校進行理論教學的時間把實踐升華。同時,為了促進高質量的就業,高職高專還需利用社會資源開辟員工上升通道,完成自我價值的可持續發展。
3.1.4 合理安排崗前培訓。要完成高職高專畢業生高質量的就業,還需要有完整的崗前培訓。學校的崗前培訓,主要給高職的學生提供后勁,把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引導成有內容,有認識的自我。同時,給高職高專的學生提供社會市場的需求特征,讓企業和畢業生都能找到入職的合適點。
3.2 按照社會需求預測培養技能人才
3.2.1 理論教授與就業技能聯合。高職高專的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想和本科生一起競爭中取得成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許多的高職高專畢業生選擇的崗位也和本科生差距很大。雖然有一些高職高專的學生的待遇和薪酬能夠超過本科,但是畢竟是少數。高職高專在學校的教育需要和社會生產需要深入的結合,把技能型崗位落到學校實處。高職院校根據市場的需求開展崗位分析,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研,做到3年內能夠觀測,觀測畢業生的上升通道。同時,通過對畢業生的追蹤,根據社會的需要及時調整專業方向,防止學生3年后的技能不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
3.2.2 就業指導體系不斷完善。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普遍抽象能力較弱,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更適合把就業指導融入到實習,實訓,通過具體的活動和實踐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通過每學期的就業實訓周進行集體協作能力以及協調能力的鍛煉,指導學生正確的自我推薦。專業就業指導老師通過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引導,讓學生利用合理的理論課余時間進行學習禮儀,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前能夠先學習這么重要的一課。
3.2.3 合理安排創業能力。進入21世紀之后,大學生創業成為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部分,雖然現階段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遠遠小于失敗者(高職高專畢業生創業成功案例也不多),但是還是有很多大學生會投入的創業的洪流中。于此同時,隨著國家相關創業優惠政策的頒布,扶持創業也起著風向標的作用。高職高專院校也可以積極貫徹大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政策,依據信息化時代的特點,優化創業課程的開設,進行模擬創業實訓,通過提升高職高專院校的創業教育,完善創新與創業課程教學體系的建設與評價。
3.3 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加強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3.3.1 提供就業能力提升培訓服務。高職院校的高職生就業教育是一項艱巨而系統的工作,整個系統的完善不僅僅需要高職生自身整體素質的提升,更離不開社會與政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支持[4,5]。作為高職高專的教師,教師隊伍質量的本身的直接影響著畢業生就業的能力。可以說,高職高專的老師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為高職高專的學生,做到教學相長較為困難,更需要老師通過教學教育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通過過程導向型的任務讓學生的理論和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積極為走入就業崗位打下基礎。
3.3.2 加強高職院校自身建設。高職高專的院校和相關企業比較的優勢在與大量的老師具有特別強的理論。無論校內的實訓室如何修建,還是和現場存在一些距離。現有的高職需要利用優勢互補,院校的老師通過帶領學生進入企業來抵消學校實踐的不足,培養出更合適社會需求的崗位。
同時,高職高專的院校依據自身的特色已經所在地區的優勢,把校內外的資源整合,做到能讓學生看到5年內的發展空間,實現批量式的高質量的就業。
3.4 促進就業考核導向的轉變
高職高專的學生還存在一些生活困難的學生,院校應該通過合適的渠道聯系單位,進行推薦;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加強輔導,幫助他們化解就業恐懼,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同時,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把高質量就業變為考核就業的方向。讓高就業率變成高質量就業。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變成高職高專的優勢[3,6]。
結束語
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我國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開辦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已經成為了新時期發展的重點。本文提出了高職高專院校要依據市場需求實現招生就業一體化體系。同時,對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分析,提出了新時提升期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策略,希望通過這些能為新時期的高職高專的就業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參考文獻
[1]陳磊.高職院校就業困難學生群體就業指導探索[J].才智,2015(36):37-38.
[2]陳華勇.高職院校招生就業工作淺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1(4):153-154.
[3]謝志遠,余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質量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27-129.
[4]李玉蘭.高職生就業“難”在“滿意度”[N].光明日報,2012-2-8.
[5]李紅梅.高職院校如何加強學生就業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5(51):200-201.
[6]姜宇國.終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職院校就業“后服務”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5(4):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