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平
(南京市統計局,江蘇南京210019)
?
江蘇南京市民營經濟發展狀況分析——基于三次經濟普查資料的對比分析
劉安平
(南京市統計局,江蘇南京210019)
摘要:本文綜合運用歷次經濟普查的數據對近年來南京市民營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發現民營經濟在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南京市民營經濟仍存在整體行業層次偏低、發展面臨資金和人才瓶頸等問題,特提出進一步促進南京民營經濟穩步、健康、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營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就業;稅收
改革開發以來,南京市民營經濟經歷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快速成長,如今已經成為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民營經濟作為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在推進南京經濟快速增長、推進南京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改善就業結構做出了突出貢獻。
本文中民營經濟是指“除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以外的內資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統稱”。2004年第一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共有民營企業(指“民營企業法人”,下同)33120家,占全市企業(指“企業法人”,下同)總數的87.0%;民營企業從業人員106.02萬人,占全市企業從業人員的59.9%;民營企業實現年營業收入3398.69億元,占全市企業年營業收入的41.0%;民營企業資產總計4013.76億元,占全市企業資產總計的25.8%。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個體經營戶21.21萬戶,吸收就業人數52.76萬人,實現營業收入597.88億元。
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共有民營企業48731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0.9%;民營企業從業人員147.08萬人,占全市從業人數的64.3%;民營企業實現年營業收入7329.74億元,占全市企業年營業收入的41.3%;民營企業資產總計8946.50億元,占全市企業資產總計的28.5%。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個體經營戶22.50萬戶,吸收就業人數58.66萬人。
2013年第三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共有民營企業80941家,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3.9%;民營企業從業人員236.76萬人,占全市從業人數的67.6%;民營企業實現年營業收入16164.85億元,占全市企業年營業收入的44.2%;民營企業資產總計19215.91億元,占全市企業資產總計的36.2%。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個體經營戶28.41萬戶,吸收從業人數84.94萬人。
表1 歷次經濟普查南京市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基本情況
從三次經普的數據來看,南京市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為南京市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南京市民營經濟發展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一)民營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推動南京經濟快速增長
自第一次經濟普查以來,全市民營經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對南京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截至2013年底,南京市共有民營企業80941家,比2008年增長66.1%,比2004年增長144.4%。2004年至2013年民營企業數的年平均增長率比全市企業數的年平均增長率高出0.9個百分點。
2013年底,南京市民營企業實現年營業收入16164.85億元,比2008年增長120.5%,比2004年大幅增長375.6%,年平均增長率達18.9%,比同期全市企業的年平均增長率高出0.9個百分點,有力拉動了全市經濟增長。同時,民營企業年營業收入占全市企業年營業收入的比重也從2004年的41.0%上升至2013年的44.2%,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截至2013年底,民營企業資產總計19215.91億元,比2008年增長114.8%,比2004年增長378.8%,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9.0%。同時,民營企業資產總計占全市企業資產總計的比重也從2004年的25.8%上升至2008年的28.5%,并進一步上升至2013年的36.2%。
2013年底,南京市個體經營戶數為28.41萬戶,比2008年增長26.3%,比2004年增長33.9%。2013年底個體從業人數為84.94萬人,比2008年增長44.8%,比2004年增長61.0%,從業人數呈現顯著增長。
(二)民營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促進南京產業結構優化
2004-2013年,民營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2004年,第三產業民營企業數為20988家,占全部民營企業數的63.4%,到2008年,這一比例提高至67.5%,2013年又進一步提高至75.9%,第三產業民營企業數達到61465家。同一時期,第三產業民營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也由1938.30億元上升至9805.43億元,占全市民營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由57.0%上升至60.7%。從資產分布情況看,第三產業民營企業資產總計由2004年的2786.25億元上升至2013年的13605.03億元,三產占比由69.4%上升至70.8%。
上述數據有力地說明了,南京市民營企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個體經營戶的數據也呈現出相同的特征。2004年第三產業個體經營戶數占全市個體經營戶數的比重為93.0%,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比為86.8%,說明第三產業在個體經營戶中占絕對比重,到2013年,這兩個比重分別上升至94%和90.3%,第三產業的比重進一步加大。民營經濟支撐著南京經濟的半壁江山,民營經濟中第三產業的比重穩步上升,有力推動了南京市產業結構的優化。
(三)民營經濟就業人數穩步增長,有效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2004至2013年,南京市民營經濟吸納的就業人數也在穩步增長,在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改善就業結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截至2013年底,民營企業從業人數為236.76萬人,比2008年增長61.0%,比2004年增長123.3%。同時,民營企業從業人數占全市企業從業人數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59.9%上升至2008年的64.3%,并進一步上升至2013年的67.6%。從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的數據來看,2013年底,南京市個體經營戶從業人數為84.94萬人,比2008年增長44.8%,比2004年增長61.0%,民營經濟在提供就業方面的貢獻逐漸加大,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
就業結構方面,2013年底,第三產業民營企業吸收就業人數95.89萬人,占全市企業從業人數的40.5%,比2008年上升6.2個百分點,比2004年上升6.5個百分點,有效推進了從業人員向第三產業轉移。從個體經營戶就業結構看,2004至2013年第三產業在吸收就業方面一直占有絕對優勢,2004年個體戶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占個體戶總從業人數的86.8%,到2013年這一比重已經上升至90.3%,說明超過九成的個體戶從事第三產業,民營經濟在優化就業結構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2013年期間,南京市民營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在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和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民營企業規模偏小,對經濟和就業的拉動力有待增強
歷次經濟普查的數據顯示,民營企業的平均規模小于全部法人。如表2所示,三次經濟普查中民營企業的平均從業人數均小于全部企業的平均從業人數,以2013年為例,民營企業的平均從業人數為29人,約為全部企業平均從業人數(41人)的四分之三。從營業收入看,2004、2008和2013年民營企業平均營業收入與全部企業平均營業收入的比率分別為47.2%、45.4%和47.0%,即民營企業的平均收入規模僅為全部企業平均收入規模的一半不到。同樣,2004年和2008年,民營企業的平均資產規模約為全部企業平均資產規模的三分之一,雖然2013年上升至約38.5%,但仍遠低于全部企業的平均值。
表2 2004-2013年南京市民營企業與全部企業平均規模對比情況
綜合以上數據,截至2013年底,每個民營企業吸收的就業人數約為全部企業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每個民營企業創造的營業收入約為全部企業平均水平的一半,每個民營企業的資產約為全部企業平均水平的四成,說明民營企業的平均規模較小,限制了民營企業對經濟和就業拉動力的進一步發揮,因而,民營企業在“做大做強”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民營經濟行業層次偏低,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歷次經濟普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民營企業仍在從事附加值較低的傳統行業。表3列出了歷次經濟普查中,民營企業營業收入排名前五的行業,三次普查中營業收入排名第一的均是批發業,三次普查均進入前五的行業包括批發業、零售業、房屋建筑業,這三個行業均是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行業。
對比三次普查的結果,可以發現民營企業在產業結構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優化,例如一經普中排名第四的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在二經普中就退出了前五的行列;第一和第二次經普中均名列前五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在第三次經普中也退出了前五的行列,這兩個行業均屬于附加值偏低、污染程度偏高的行業,它們的退出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民營企業在產業結構方面的優化。同時,在第三次普查中,商務服務業這一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行業首次進入民營企業營業收入前五名,進一步說明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在逐漸優化。但整體而言,營業收入排名靠前的仍是低附加值的傳統行業。
表3 2004-2013年南京市民營企業營業收入排名前五的行業
綜合以上數據,雖然民營企業的行業分布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優化,但從民營企業的行業分布來看,南京市民營經濟還是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科技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行業層次較低,如何向附加值較高的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是今后一段時間南京市民營經濟發展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3、民營企業在創新轉型中面臨人才和資金等諸多瓶頸
如上所述,目前南京市民營企業行業層次偏低,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但是即便民營企業有轉型升級的意識和需求,他們在轉型升級中仍面臨人才和資金等諸多瓶頸。
2013年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針對420家民營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障礙為研發成本高、人才短缺和資金短缺(表4)。
表4 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最主要障礙
人才方面,第二次經濟普查的資料顯示,全市每個企業雇傭的大專以上學歷的平均從業人數為14人,而全市民營企業平均每個單位雇傭的大專以上學歷的從業人數為9人,僅為全市平均值的三分之二左右。全市每個企業平均擁有3個中高級職稱人員,而每個民營企業平均擁有2個中高級職稱人員,也為全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左右。這說明民營企業對高級人才的吸引力相對較弱,民營企業在人才方面存在短板,進而限制了民營企業的創新轉型。
資金方面,南京市經信委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從全市整體看,企業融資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資金短缺和融資難現象一直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接受調查的民營企業認為當前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在于融資成本高和融資渠道少。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于科技含量高,因而所需要的研發投入也相對較高,進而對企業的融資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融資成本高和融資渠道少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民營企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轉移的重要障礙。
針對近年來南京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為進一步促進南京民營經濟穩步、健康、創新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幫助民營企業做強做大
首先,政府要加快制度變革進程,強化壟斷行業的改革,降低壟斷行業的準入門檻,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其次,政府還應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進一步規范涉企收費,支持民營企業擴大投資發展新型產業領域的實體經濟,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總部經濟,加大對重點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如蘇寧、雨潤、三胞等全國500強民營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和扶持在寧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前10強的龍頭民營企業,與此同時,還可以建立中小微企業救助基金,為中小微民營企業提供應急救助服務,幫助民營企業做強做大。
(二)加大研發支持力度,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
政府應加大對民營企業的研發支持力度,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首先,政府要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申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并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落實民營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其次,加快發展民營科技服務業,在提升發展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著力發展研發科技、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技術、數字內容、電子商務、生物技術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促進民營經濟向高附加值產業轉移。
(三)優化企業融資環境,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
政府應致力于優化企業融資環境,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首先,構建民營企業信用體系是解決南京民營企業信貸問題有效途徑,因而,南京市政府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倡導和組織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鼓勵建立以中小民營企業為服務主體的信用擔保機構,如政府型信用擔保、中小民營企業互助、商業信用擔保等模式。其次,完善民間融資的規則和制度,由于民間資金有著自己的優勢,很多中小企業在遇到資金困難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是借貸民間資本,民間金融的借貸手續簡便、期限長、借貸者風險意識強、借貸利率較高等市場特征,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的不足。因而,政府應鼓勵為民營企業服務的專項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充分發揮中小金融機構對廣大民營企業的融資服務,對民間資本進行更為合理的規范,形成民營經濟與小型金融的共生發展機制。
(責任編輯:高萍萍)
工作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