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敏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內醫學模式中心的轉移,新醫改提出新要求,各種因素都促使中國的護理事業需做出相應的調整來面對人們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新時期護理教育改革社會背景,了解當前護理理念及教育現狀(護理科學定位不當、護理教育規模和層次結構不盡合理、教學觀念落后以及師資貧乏、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形式單一、考評體系失全),從而提高護理教學質量,是新時期下培養優秀護理人才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護理教育;護理理念;現狀;改革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醫學和護理模式的轉變,人們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順應這些轉變,就需要尋求適當的護理教育模式,對護理教育進一步的改革。與國外先進的護理教育相比,國內這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不足之處,這就要求我們在新醫改方案的指導下,針對護理教育結構層次、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水平、教評體系做出相應的改變,加強對國外先進理念的學習,逐漸與世界接軌,努力使我國的護生得到世界的承認。
1 護理教育改革社會背景
1.1 社會的發展
隨著知識經濟化的發展,人們生存質量、GNH(國民幸福總值)、HDI(人類發展指數)的提高,國民對社會衛生保健需求不斷增長,健康和醫療衛生保健已被人們越來越重視,成為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全球人口數量持續增加、人口老齡化加速、疾病譜改變都對現代醫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醫學的發展及模式的改變
21世紀醫學發展戰略,醫療目標上移,即從疾病轉為健康,范圍的重心從醫院擴展到社區及家庭,治療的時間界限從診治到預防與健康促進。醫學模式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護理學的核心思想也已經從“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階段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發展,這種轉化使護理的服務范圍從治療擴大到預防,從生理擴大到心理,從醫院擴大到院外,從個體擴大到社會群體。
1.3 新醫改方案的提出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出臺。其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要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完善其服務功能,以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為目標,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衛生部近日發布《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要求,在2010年底所有三級醫院必須啟動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上,2011年全面推進優質護理服務。
2 護理理念及教育現狀
2.1 護理理念現狀
與國外尤其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中所提倡的“我在為病人服務”的護理服務理念相比,國內護士在護理理念具有許多的不足:臨床護理工作未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沒有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護士只是機械的執行醫囑,淡化、忽視了對病人的生活照顧、心理護理和康復指導。對于病人的健康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未對病人進行較系統及深入的個性化的健康知識普及。臨床的不足也反射出了國內現代護理教育缺乏個體護理的意識等不足。
2.2 護理教育現狀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護理教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多層次而完善的教育體制。教育中強調整體化思維,從多方面培養護生的能力。教育方法中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IPE(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DG(problem-discuss-guidance)均應用的比較廣泛。相對于國外的護理教育,國內這方面就凸顯了不少的不足之處。
2.2.1 護理科學定位不當
隨著護理專業的蓬勃發展,護理學科越來越作為一門獨立的醫學分支在發展,護理專業的教育也日漸凸顯出其重要性[1]。護理學必須向多元化發展,才能適應社會文明的進步[2]。在國家的學科專業目錄上護理學科仍然是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而國際上通常將護理學從臨床醫學分離出來,成為醫學門類下與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相平行的一級學科。
2.2.2 護理教育規模和層次結構不盡合理
現階段我國護理教育呈現出重規模、輕質量的發展態勢,大大影響了臨床護理工作的質量[3]。大量的招生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護理學生培養質量的擔憂而且不能快速應對市場對護理人才的需要,在滿足社會健康保健各種需求方面,在對專科護理、護理管理以及社區護理人才培養方面,仍然顯得滯后和不適應
2.2.3 教學觀念落后以及師資貧乏
現階段,我國的護理院校對經濟效益過分重視,成人護理教育與繼續教育未能達到預期的標準,僅僅是以解決就業為短期目標的培養機制,使得普通學歷護理教育一直在較低水平徘徊不前,這種教學觀念是以教育質量為代價[4]。因此,伴隨著護理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教育層次的提高,對護理專業的師資要求也在逐漸提高。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師資力量貧乏,學歷層次結構不合理。這就導致了近幾年來護理師資隊伍參差不齊。除此之外,在師資的培訓方面也有所欠缺。
2.2.4 課程設置不合理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醫學模式轉變的改變,護理模式也隨之改變為“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5],著眼于人的身心整體護理的模式。并強調心理、社會層面的護理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強調了人文教育在護理教育中的地位應該提高,逐漸加大比例。而國內多數學校注重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的設置,并存在多而全的傾向,使課程種類增加、學時數增加,造成學生課程多,課業負擔重,在完成教學計劃后,護生自主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時間過少,導致培養出的學生跟不上快速發展的臨床護理的要求。
2.2.5 教學形式單一
課堂教學的組織雖然在形式上已經注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是總體來說仍然采取的是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式,老師為了完成大量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沒有給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通常是填鴨式教學,重視護理技術的操作,過分強調操作的步驟,而沒有靈活的變通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大多數臨床的護理教材和課程是由臨床醫生寫并且授課,缺乏護理知識和護理特色,使得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與臨床的實際應用相脫節,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實習護士在臨床中實踐的效果,并且教材的使用周期較長,不能及時的更新,不斷補充更多新的前沿的知識。
2.2.6 考評體系失全
我國教育歷來都是中央集權性的統一教育,政府既是辦學者,又是管理者,同時還是高等院校的評估者,難免會帶來某種利益導向,不利于保證評價工作的客觀公正性。我國由于護理高等教育起步晚,我國護理專業在劃分上屬于臨床醫學類專業下面的二級學科,尚無專門的護理教育認證機構及認證制度,更是缺乏一套衡量高等護理教育質量的統一標準,造成護理專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依附于醫學教育,沿用醫學類專業的課程框架和教學模式展開教育評估,限制了護理專業的發展,阻礙了護理教育與世界接軌。
3 小結
通過以上闡述的觀點可以看出,在臨床醫學教育中,護理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總體來說護理教育就是針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訓的過程[6]。而新時期護理教育存在著護理科學定位不當、護理教育規模和層次結構不盡合理、教學觀念落后以及師資貧乏、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形式單一、考評體系失全等問題,因此,必須要通過護理教育改革,才能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再結合實際練習過程來不斷豐富學生的護理經驗,以此在為以后步入臨床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蕓芳,伍林生,江自云.醫改新形勢下我國護理教育改革發展之管見[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1):1018-1020.
[2]Hillestad EA, Hawken PL. Nursing in the year 2000[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1996,12(3):127-128.
[3]宋妍,何國平.質與量的抉擇——高等護理教育質量的反思[J].中華醫護雜志,2007,4(5):389-390.
[4]張麗華.護士素質與患者健康[J].臨床醫藥實踐,2009,18(10):787.
[5]安力彬,李昆,彭歆.我國綜合性大學護理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4):311-313.
[6]陶慧.我國社區護理教育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09,1(6):39-41.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