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真
(舒蘭市城鄉規劃設計室,吉林 舒蘭 132600)
城市居住區規劃的抗震防災問題探析
王穎真
(舒蘭市城鄉規劃設計室,吉林舒蘭132600)
[摘要]文章主要對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的抗震防災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探究,提出了通過強化居住區規劃方案和法制體系下的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優化居住區公共土地的綜合利用,從而讓居住區的整個空間有一個較好的抗震減災能力。
[關鍵詞]城市建設;居住區規劃;抗震防災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7.134
地震災害是自然災害當中危害最大的一種,雖然城市建筑有牢固的基礎和一定的防震能力,但是在地震災害面前還是非常脆弱的。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地殼板塊運動也越來越活躍,逐漸從平靜期走向地震活躍期,因此,城市居住區就應該做好充分的防震抗災工作,對居住區域空間進行一個全面的規劃處理,盡量減少地震災害對居民的危害。
1城市居住區規劃工作中抗震防災的重要性
1.1災害程度控制
地殼運動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是一種對人類安全危害極大的自然現象,地震的破壞能量巨大,從人類出現至今,全球地震災害大大小小的出現,給人類的生存空間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而我國部分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之上,因此屬于地震高發國,一旦出現地震災害,那么國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必定受到威脅。
1.2城市發展的保障
近幾年,我國城市建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人口基數劇增,中小型城鎮的建設速度也隨之加快,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不同規模的城市集群。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化發展,城市居住區也會得到擴散性發展,城市用地也將越發緊張。而為了進一步滿足城市人口密集化發展的居住需求,建筑物的建設密度也將越來越大,一旦發生地震災害,那么所導致的后果將是毀滅性的,城市的經濟和發展也將退步一大截。所以,對城市居住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就成為了保障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居民人身財產安全的關鍵性工作。
我國城市建設的高速化發展和地殼板塊活動進入活躍期,因此,我們應該全面做好城市抗震防災的各項準備工作,尤其是城市當中人口集中的區域,如居住區、商業信息中心等,結合城市的人口特點和建設密度,對抗震防災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規劃和研究,這項工作不僅關系到城市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同時還對城市科學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保障了社會的安定和諧。
2我國城市居住區抗震防災工作規劃的現狀
我國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亞歐地震帶之間,近幾年的地震現象較為活躍。目前,我國內地大部分地震烈度都處于四級以上,全國有二十四個省會城市和近3/4的人口處于地震高強度范圍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城市居住區的科學規劃工作,加強城市居住區的抗震防災能力,進而創建一套基于城市建筑空間的全面化災害預控體系,同時還應該提高人們的災害應急逃生和防災意識。
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抗震防災工作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在抗震防災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已經在災前防控、災中應急反應和災后避難重建這三個方面逐漸形成一套相應的工作管理體系。但是我國城市的抗震防災工作與我國的城市經濟發展形勢很不協調,其整體工作能力還相對較差,其缺陷主要有這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的地震監測預控技術還相對較為落后,絕大多數的地震監測站都不能對一些具有毀滅性的地震災害進行預報;其次,城市居民的地震災害的危機意識較弱,對于地震災害的認識性還不強;再次,當地震發生時,地方政府缺乏針對性的管控預案,在人員調動、安置這幾個方面還需完善;最后政府部門的抗震防災資金還相對較少,具備專業技術的人才也比較稀缺。
3強化城市居住區科學規劃中抗震減災水平的措施
眾所周知,近幾年我國的地殼板塊運動逐漸進入活躍期,地震災害層出不窮,尤其是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樹地震、2011年的東海海域地震等。因此,城市的抗震防災工作就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尤其是城市當中人口密集的居住區。
3.1做好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問題調研工作
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中抗震防災工作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唐山出現那次毀滅性的大地震之后,國家政府部門才開始意識到城市居住區抗震防災工作規劃的重要性,在后續的一段時間中都在不斷地深化研究,編制出相應的抗震防災文件和制度,而在國外,如日本、美國、英國等,對城市抗震防災的研究起步都比較早,技術觀念都相對比較成熟,因此可以借鑒參考。
想要提高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水平,就必須對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基數和建筑特點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對其開展綜合性的研究,主要對城市居住區的抗震防災能力進行一個初步評估,并且制定出相應的標準文件和法律規定來提高城市居住區的抗震防災能力。若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抗震防災體系,就應該從震前預測防控、震中緊急響應和震后人員科學管理這三個方面來進行,所以,科學的抗震防災工作就是要從震前、震中和震后這三個階段來進行。除此之外,還應該制定完善的抗震防災的技術標準文件,對部分環節的抗震防災工作進行強制性的管理。
3.2城市居住區建筑和技術設施的科學規劃
3.2.1城市居住區建筑的規劃
城市居住區中的建筑通常可以分為一般建筑、老舊建筑和重要建筑,科學的規劃工作就必須對居住區中的重要建筑、密集型建筑群和老舊建筑進行抗震防災評估,使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創建一套科學的抗震防災建筑規劃體系,為城市居住的后續規劃工作進行指導分析,并且提出相應的改革方案,降低地震發生時而受到的損失。
3.2.2城市居住區基礎設施規劃工作
對于城市居住區中的基礎設施規劃應該從三個方面出發,即:需要照顧人群的基礎設施(幼兒園、敬老院);人流量大的基礎設施(學校、政府單位);關鍵性基礎設施(消防隊、警察局、醫院)。想要做好三個方面基礎設施的抗震防災規劃工作就應該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把城市居住區內的小學、幼兒園、敬老院等基礎設施集中規劃,并且保障建筑周圍一定要有足夠的疏散空間,減少地震對該群體人員的傷害;其次,還應該提高需要照顧人群的災害疏散能力,在學校內外部設置多個應急疏散通道;最后,還應該增加學校用地,設置專門的家長等待區域,同時在救災工作中還可以作為應急場所來使用。
3.3對城市居住區的土地進行科學規劃
隨著城市建設不斷高速發展,城市的地價也在不斷攀升,城市居住區的容積率也在不斷激增當中,但是城市居住區中的公共用地卻在不斷減少,因此,城市居住區內的土地應該合理規劃,降低居住區內的建筑容積率,開拓更多的公共綠地。建筑容積率其實是一個彈性指標,在確定了容積率的同時可以根據占地使用的性質、基礎條件等因素對其進行綜合考慮。
3.4對城市居住區的開放空間進行規劃
一是均衡布局開放空間,設置專門的避難通道和快速應急疏散場所。二是將空間較大的公共綠地作為災中應急反應指揮場所。三是增加城市居住區內的路網密度,增加區域內的災害應急車輛出入口,無論是在災中還是平時,這對居民生活保障都是十分有益的。
4結論
總而言之,地震災害對我國城市發展的危害是巨大的,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更是嚴重的,因此,我們就應該時刻具備地震防控的危機意識,在平時做好城市居住區的抗震防災工作。
參考文獻:
[1]卜雪旸,曾堅.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問題研究[J].建筑學報,2009(1):83-85.
[2]卜雪旸,曾堅.居住區規劃編制和法規體系的抗震防災控制力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53-256.
[3]高杰,鐘慧,馮啟民,等.考慮抗震防災要求的居住區規劃方案評價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9(4):52-58.
[4]庹彬彬,王銀珍,曾春.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問題研究[J].建筑設計管理,2013(1):32-33,40.
[5]莊麗,高杰,馮啟民,等.城市居住區抗震防災規劃達標模糊評價[J].世界地震工程,2008(2):78-84.
[6]高亞,朱玉佼,曾黃榮.城市公共安全規劃中抗震防災問題分析[J].華北地震科學,2013(S1):8-11.
[7]卜雪旸.科學規劃公共開放空間系統 提升城市住區抗震減災能力[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