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茜瑋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將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會得到全面提升。同時,隨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 高校會計雙語教學的實施顯得更加重要。本文從實施會計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入手,針對當前雙語授課的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會計專業;雙語教學
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給高校會計教育帶來了挑戰, 會計雙語教學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國際化的會計專業人才,必須充分了解會計雙語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然后做出相應的改革。實施會計雙語教學是為了滿足高校會計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需要,既符合學科本身的特點,也符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
一、高校實施會計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一)會計準則的趨同化
從2002年開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把國際會計準則更名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旨在向全球國際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業主要經濟業務事項計量結果的財務報告。2006年中國財政部花費了巨大精力制定完成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其中包括1項基本準則以及38項具體準則),這為今后的持續全面趨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0年,財政部發布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又進一步確定了未來國內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全面趨同的時間和方向安排,為我國的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建設規劃做了重要的部署。但是各國都希望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多體現本國的意愿,多實現本國的利益,并且最大限度地減少國內準則向國際準則轉換的成本,因此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進程中會面臨著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挑戰。會計準則的趨同給高校的會計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的編制憑證、登賬簿、編報表等基本要求上,學生還需要熟悉國內外準則異同以及國際會計慣例,會計雙語教學能為我國今后會計準則的全面趨同培養更多的儲備人才。
(二)滿足財會學生的就業需要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最新發布的《財會行業從業人員薪資調查報告》中指出,所有制性質不同以及類型不同的企業中,會計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比較大。收入最低的是民營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收入最高的是歐美等外資企業, 整個財會行業收入的平均數還不及歐美等外資企業的一半。外資企業的起薪基本上都高于其他類型的企業,月最低工資一般都高于1萬元,這也是國內民營企業無法超越的。如果畢業生要想順利進入外資企業, 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備會計雙語知識,所以,高校會計雙語教學的實施也是滿足學生就業需要的。
(三)客觀形勢對會計雙語人才的需求
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國際資本的不斷涌入以及我國企業紛紛在國外設廠,在編制財務報告時需要參照不同國家地區的會計準則,這造成了大量時間、精力的耗費,并且在不同的會計準則下編制的財務報告會影響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一些合作伙伴明確要求我國企業在出口定價上采用國際會計準則作為依據,拒絕按照中國會計準則計算的成本。我國越來越多的海外公司被要求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進行披露,因此,需要培養大批能夠理解和熟練運用國際會計準則的高素質人才。并購浪潮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這也需要大量專業的財會人才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二、會計雙語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為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的評估,國內不少高校都開設了會計雙語課程。 他們在這些課程的設置上普遍缺乏系統規劃,沒有遵循雙語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連貫性和銜接性,導致學生對于學科之間的聯系很模糊,都是碎片式的學習,同時又忽略了學科的內容和性質,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英語水平現狀。所以,盡管開設了會計雙語課程,但是學生接受的能力較低,課程互動性不強,也沒能達到預期效果,
(二)合適的雙語教材匱乏
一些高校在會計雙語教學中采用國內自編的專業英語的教材,雖然教材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多數教材的內容都是“中國式英語”的思維,對專業問題的解也不夠專業,不能原汁原味的呈現術語的原意。隨著會計雙語教學的展開,部分高校開始小范圍的采用國外原版教材,比如本人所在的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在給涉外會計專業的學生開設會計雙語課時,就采用了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CIMA)考證系列的原版教材。但是采用原版教材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配套的參考資料比較少,除了教材之外,學生在課余時間很難找到別的參考資料來自學。
(三)師資力量薄弱
大多數高校都缺乏會計理論扎實、能熟練運用雙語進行教學的教師,這是我國傳統教學體制的不合理造成的,過分注重應試教育,不注重語言的靈活應用,所以培養出的非英語專業教師往往讀寫能力可以,但是聽說能力不強。如果聘用外籍教師的話,雖然聽說讀寫能力都沒有問題,但是對我國會計專業知識又不夠了解,會計雙語教學還是離不開扎實的會計專業基礎,外籍教師雖然能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文教學,但是學生會在我國會計準則的學習上存在障礙,所以教學效果會適得其反。師資的匱乏也導致教師無暇對雙語教學的方法進行探索研究,教師大多數沿襲傳統教學方法,授課以“譯”代“講”,原本十幾分鐘能講完的內容,用雙語教學后需要半個多小時,把原本可以旁征博引的課程變成了英語單詞的學習課程,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去理解學科重點。
三、完善會計雙語教學的對策
(一)構建系統的會計雙語教學體系
會計雙語課程對學生有著雙重的要求,不但英語水平要過關,還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做基礎。因此在開設會計雙語課程之前,應該開設相應的英語口語課和會計基礎類課程,英語口語課能讓學生的英語得到提升,會計基礎類課程能讓學生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雙管齊下,讓學生在接受會計雙語課程時更加得心應手。另外,會計雙語課程最好能放到大二和大三階段去開設,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已經適應了高校的生活,學習精力比較集中也不會受就業壓力的干擾,學習能力會比大一的時候強。
(二)引入實用性強的教材
目前一些國內的高校直接采用了國外的教材,但是國外有些教材存在一定的瑕疵,并且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比較合理的方法是,直接引入國外某個系列的教材,這類教材往往使用人數比較廣,專業水準高,并且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系。比如采用國際注冊會計師(ACCA)英文原版的指定教材,由于國際會計師在國內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國內也有不少教育機構出版了該教材的配套學習資料,在網絡上能獲取到不少免費的教學資源,這大大方便了教師備課和學生課下自學。
(三)加強師資建設
優秀師資隊伍的形成主要依靠人才引進和自我培養兩個方面。除了高校多引入高素質的海歸之外,高校還必須建立一個合理的培訓機制,比如定期組織外出學習,有條件的話可以去國外走訪,這對教師水平會提高得更快,教師自身也要注重提高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教師可以通過采用“示范性學習”和“閱讀性學習” 這兩種方式來提高教學水平。“示范性學習”指的是通過對一些精品課程進行觀摩和學習,獲得最直接的感性認知,從而提升自己的雙語教學能力;“閱讀性學習”指的是通過閱讀英語國家會計學科的資料和規范性文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提升融合中外會計雙語課程教學模式的能力。
四、結語
會計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比較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意義重大,因地制宜地開展會計雙語教學,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語教學體系,有助于培養更多的國際化財會人才,提高我國的人才競爭力。這些年來,我國一直都在推廣會計雙語教學,一路上也困難重重,在今后,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探索和努力,及時修正該模式的不足之處,保證我國高校會計雙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S].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馬秀鵬.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現狀及其出路探析[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3(4):3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