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偉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
延續與共生
——以萬州萬達廣場購物中心設計為例
李雄偉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城市歷史生命的延續意味著城市空間發展的不斷完善。為了達到對傳統商業文化的延續及與地域特性的共生。從城市設計角度,探索對現代商業空間的塑造。
【關鍵詞】傳統文化;歷史回憶;商業空間
1項目背景與概況
1.1項目背景
萬州區屬重慶市,瀕臨長江三峽,扼川江咽喉,有“川東門戶”之稱,是三峽庫區的中心城市和長江十大港口之一。萬州因“萬川畢匯,萬商云集”而名 ,“帆檣櫛比,百貨鱗集”而興,是一座富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城市。獨特的地域特色,使其兼具山城之美和江城之秀的城市,具有其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文化內涵。特征鮮明的巴楚文化、三峽文化、碼頭文化、外來文化等都在萬州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26年楊森任萬州市長后更是“仿歐美各國,移風易俗”,委任留日學生任海暹為工程師,在老城的基礎上修建新城,新建街道兩旁建筑均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為主流。而位于萬州濱江地段沿線的四方井街區建筑群以其矗立街頭的西式洋房和石板小巷里幽靜的四合院,集中代表了萬州自開埠以來西式建筑本土化的建筑特征,體現出的地域性、時代性、民俗性、人文性特征非常鮮明,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特征。如老萬縣的“吊腳樓”、 “港碼頭”、“碑鐘樓”等(圖1)。

圖1 萬州碑鐘樓
隨著萬州近年城市建設發展的不斷深化,人們開始對舊城建設問題進行新的思考,舊城的傳統文化品質重新得到關注。而舊城空間所承載的現代生活不斷對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就城市空間而言,一方面需要延續、保護和發揮傳統城市空間結構的魅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城市空間結構,回應現代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
1.2項目概況
萬州萬達廣場建設用地位于重慶市萬州區濱江路歷史保護區(原三元街、鞍子壩、四方井片區),毗鄰萬州港客運中心,曾一度是歷史上商賈云集的繁華集市。
地塊呈不規則的三邊形,三邊環路,依山傍水。萬達廣場集合了山地、濱江、商圈和人文的多重資源,是萬州重點城市形象工程。項目用地面積約5.5 hm2,總建筑面積近18×104m2。基地東面正對長江,東南側即為萬州客運碼頭,可飽覽“滾滾長江東逝水”的美景,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資源。
2設計理念與方案構思
2.1規劃設計理念
2.1.1延續與共生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是萬州的特征,水是萬州的命脈,二者均是這座城市文明的源泉。如何充分處理好山地豎向,利用好濱水資源,延續獨特的山水地域文化,是設計思考的首要因素之一。
山地建筑屬于建筑形態的一種,結合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異進行建筑布局,起到錯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與山地自然景觀相協調。強調對原有地形的共生,可以有意識的建立起建筑與環境在肌理質地上的聯系。針對地形高差所采用的建筑設計方法和構筑手段,就構成了現代山地建筑創作新的地域特性。
城市濱水區向來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地段,泛指毗鄰河流、湖泊以及海洋等地段,即在城市中的水路接壤區域,受水域界面的影響,大都呈帶狀分布且有一定的縱深。城市濱水區是城市生態和生活相結合的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具有自然、開放、生態、宜居、活躍、業態豐富、功能復雜、空間多樣等特征。
為了達到對傳統商業文化的延續及與地域特性的共生,設計過程中深入分析山地、臨江的空間模式,借鑒碼頭文化和商貿歷史,從現代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力求塑造一個“包含傳統文化、歷史記憶與現代商業空間的結合體”,建筑外觀借鑒萬州近代“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糅合現代時尚風格,并按照綠色建筑的要求,打造一個充滿傳統歷史元素和現代城市氣息的商業室內外空間。與萬州這座風光秀麗的山水歷史名城取得呼應與共生(圖2)。

圖2 萬州萬達廣場沿江夜景
2.1.2“繁華集市”的重構
萬州自古以來就是渝東北地區中心城市。距重慶主城和湖北宜昌200 km以上,是200 km半徑范圍內唯一超過50萬人口的中心城市。將來的萬州將成為渝東北地區的核心區。同時,渝東北地區有上千萬庫區人口,消費潛力可見一斑。而萬州中心商圈高筍塘商業區上百億元的消費額,更凸顯萬州強大的購買力,曾一度出現單個百貨店年銷售收入16×108元的奇跡。然而,旺盛的消費力的背后,是萬州商圈捉襟見肘的硬件、軟件欠缺。高筍塘商業區沒有真正意義的購物中心,沒有純粹的步行街,更沒有領銜風尚的商業核心。很多時尚大牌苦于找不到門店而與萬州失之交臂。萬州商業升級迫在眉睫。
萬州萬達廣場,這是迄今為止萬州區投資最多、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城市綜合項目。規劃設計引入“第三代商業模式”這一理念,這與近年來的第三次商業浪潮密切相關,這次商業浪潮帶來了中國商業的重大變革,即國際化、連鎖化、專業化。
在商業市場的定位上,萬州萬達廣場是以構筑“城市區域商業中心”為目標。“連鎖超市”、“百貨商場”、“精品市場”和“餐飲娛樂”等是構成該項目的主體業態。
“室外商業步行街”則是方案細化出的產物。其“集群效應”將會在規模和人氣上取得超凡的商氣。因此,在本項目中引入“室外商業步行街”,很快就會以全新的模式吸引眾多的商家和消費者。
在項目總體布置(圖3)和商業各業態的功能規劃上,設計結合地形現狀及周邊環境,在滿足重慶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及地塊用地強度的要求下,充分考慮裙房各個業態的商業價值及潛力, 建筑盡量展開以爭取各個業態均有較好的外部商業面寬。各個業態均臨城市道路,有相對獨立的區劃及外部商業集散休閑廣場和出入口。通過商業步行街有機聯系,景觀設計以簡潔明快的風格,巧妙利用廣場景觀將城市與商住綜合體融合,大氣、寬闊的開合空間,進退自如;多層生活空間架構,讓每一個普通人在繁忙之后細細品味閑暇的快樂;精巧的綠茵點綴,為時尚生活平添了幾分溫馨。而這一切以方便的垂直和水平交通為依托,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圖4)。

圖3 萬州萬達廣場鳥瞰圖

圖4 萬州萬達廣場底層平面圖
2.1.2.1集中式購物中心
項目由負1層和地上5層組成。其中負1層為超市。建筑平面以由北到南的一條室內商業街分為東西兩部分,商業街兩側為萬達持有型商業鋪面,其余為百貨和其他業態,采用大空間商業的處理方式。4層以上為萬達影城,由9座電影廳及影城大堂組成。商業模式形態豐富,在萬達持有型商業鋪面中也考慮了餐飲等業態(圖5)。

圖5 萬州萬達廣場室內商業步行街
2.1.2.2室外商業步行街
在城市之中需要的不僅是高樓大廈所構筑的天際線,還需要有傳統文化的歷史回憶。傳統街道作為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間場所,對市民有著特別的意義。因此設計通過傳承和發展,打造出一條具有民間活力及民俗文化的室外商業步行街。以自然流暢的空間形態,創造一個古樸典雅的自由天地,以“巧”而“精”的手法賦予“傳統商鋪”新的概念。打造全新的具有巴渝傳統韻味的室外步行街商業空間(圖6)。

圖6 萬州萬達廣場室外商業步行街
2.2城市空間的塑造
2.2.1依山傍水的地域特征
在山地城市中,相對于氣候、材料等條件而言,地形高差是山地城市建設一個無法逾越的阻礙,同時也是山地建筑創作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不同坡度、坡向的場地條件及其與周邊交通的關系,往往決定了建筑總體的定位和基本形態特征。因此,針對地形高差所采用的建筑設計方法和構筑手段,就構成了現代山地建筑創作新的地域特性。
在步入后工業化時代之后,隨著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對游憩休閑、娛樂交往的需求不斷增大,濱水地區成為理想的公共開放空間。同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開始跨河、跨江發展,濱水地區也由城市邊緣轉變為城市中心。
本項目基地恰好處于這種得天獨厚的城市重要地段,背依豐富多彩的山地城區,面朝寬廣的長江水面。設計從認識和保護環境的特征性出發,將地域性作為一個動態的因素滲入到設計的過程與實際成果中(圖7)。

圖7 萬州萬達廣場購物中心夜景
2.2.2建筑的空間應對策略
為了保持場地原有的山地特征,通過對場地縱橫方向剖斷面的比較分析,綜合考慮建筑景觀和功能的需求,確定建筑各功能體的位置、容量以及與場地的結合方式。
萬州萬達廣場將內部的步行主街作為城市半公共開放空間,連接多個室外廣場和不同標高的室外步行商業空間,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步道系統和停留休息空間,不僅明顯改善了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也為自身的商業與餐飲設施帶來了更多的消費人流,形成獨特的解決方式。
正對江面的購物中心建筑造型采用“中西合璧”的設計手法,力求簡潔大方,而又不失標志性。材料采用大面積的石材、淺藍色鍍膜玻璃幕墻、鋁合金百頁等進行對比協調,使得商業建筑在素雅的外墻色彩中,取得活潑的對比色,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同時對城市空間起到大尺度的呼應和小空間的對比,吸引商業人流的進入(圖8)。

圖8 萬州萬達廣場購物中心
外廊式商業街是仿民國時期建筑風格的,建筑的主體是傳統建筑的空間形態,這是特定的地域建筑形態,反映了萬州特有的經濟文化特色。具體手法是通過 “石膏線條”、“特色坡屋頂”、“抹灰裝飾外墻”、“門窗拱券”等構成要素,作為單體建筑創作的基本符號,構成整體和諧的空間形態和豐富多彩的建筑細部特征,創出作具有時代地域特色的現代建筑(圖9)。

圖9 萬州萬達廣場外廊式商業街
3結束語
在本工程的設計中,充分利用山地和濱江資源,以謙遜的姿態讓建筑將地域特色、城市文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個集購物、休閑、人文、娛樂于一體的新商業中心。它古典而時尚,具有不同于其他購物廣場的獨特魅力。項目于2013年7月開業,大幅提升了萬州商業的綜合水平,同時還為社會新增萬余個就業機會,每年創造上億元的稅收。
(本設計獲2014年度重慶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參考文獻
[1]周國鋒.萬州傳統建筑文化特質的再現[J].建筑設計管理,2011(5).
[2]馬艷秋.城市濱水地區商業空間設計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2012(31).
[3]鄧蜀陽,盧峰,陳維予.現代山地建筑的地域創新探討[J].新建筑, 2007(5) .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TU247
[定稿日期]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