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東 唐寅玲 吳 越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
音韻無痕、動靜其中——論音樂節奏感的訓練
陳 東 唐寅玲 吳 越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節奏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創造必要的條件和前提。它包含了對音樂節拍的強弱和音樂音符快慢的感知兩個基本能力要素。良好的節拍感、準確把握音值均分和熟練掌握各種節奏型是訓練和提升音樂節奏感所必需的、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音樂節奏感;內涵;訓練
事物的發展無不呈現出起伏、高低、強弱、快慢、急緩、曲直等節奏現象,它亦存在于一切藝術的結構、形象、情節、語言之中。顧名思義,節奏感就是人們對節奏的感知能力。在音樂藝術這個領域里,節奏和節奏感就更加顯示出它的獨特地位。比如人們在勞動生產中,需要多人協作時就必須統一節奏,才能使力量凝聚在一起,勞動號子便應運而生。因此,有沒有節奏與節奏感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音樂感的優劣。音韻無痕,動靜其中,音樂節奏感是我們從事音樂活動的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能力和素質。
在音樂理論著作中對節奏是這樣界定的:即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系,叫做節奏。節奏包括節拍和速度這兩個概念,前者是指音樂規律性的強弱交替的運動,即拍點的組合,后者是指這種律動的速率。高低、快慢、輕重、緩急的不同音響構成音樂的聽覺節奏;快速的旋律與短暫的間歇、停頓構成舞蹈的形體動作節奏;平仄、抑揚、頓挫構成詩歌韻律的節奏;粗細、濃淡、明暗的不同點線、色彩構成繪畫的視覺節奏;密不透風與稀可走馬構成書法布局上的節奏;幽雅的抒情與粗獷的武打構成舞臺上表演的節奏;遼闊的遠景與微細的特寫構成熒幕鏡頭上的節奏。正是這種種形式的節奏形成了各種藝術樣式表現方法上的多樣性、豐富性、美妙性。人們對節奏各因素的感受和表達的建立過程即可認為是節奏感的訓練和建立過程。而能敏銳感受和準確表達節奏各因素即可認為是具有良好的節奏感。音樂節奏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音樂中節拍的強弱感知,另一方面是對音樂音符(休止符)的快慢感知。我們知道,對音樂節奏形態的一種感知是人的情感外化的一種方式。節奏感知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相對應,它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和獨特的表現功能。節奏包含了有,節奏的感知即是對強弱關系的節拍和快慢規律的速度這兩方面的感受和掌握能力。其中,強與弱的變化形成的不同的拍子,是音樂的各種情緒、不同風格的重要內在因素和表象特征。
音樂節奏感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因素,但是,專業的、科學的音樂節奏感訓練是總體上提升音樂技能和素養甚至人文情懷的重要手段。其訓練的必要性突出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音樂欣賞的基本素養之一
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和理解音樂作品中音樂形象、音樂意境、音樂風格的審美過程,而音樂的形象、意境、內容、風格又與音樂的節奏密不可分。節奏感是具有運動性、情緒性的,欣賞者如果沒有良好的節奏感,就感受不到音樂的運動和它所含的情緒,也就領會不到音樂這種因節奏感而帶來的內容、風格與意境。因此,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必須依賴一種良好的節奏感。
(二)學習音樂的重要的專業條件
音樂作為一們時間藝術在其流動過程中不會留下任何可視的痕跡,正所謂音韻無痕。而主導其運動發展的核心因素正是音樂的節奏。這種音樂的節奏或行云流水、淺吟低唱,或奔騰咆哮、鏗鏘激越。因此,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對節奏感的培養,提高我們對音樂節奏的把握和表現的水平,從而使之更快地從最初的潛意識的忙亂中擺脫出來,從容而又準確、流暢、生動地把握、表現好音樂節奏,直至完美地、藝術地表現音樂。無論是對于初學者還是音樂家,都應該不斷的追求和完善音樂節奏的修養。
(三)音樂創作的重要前提
音樂的創作包含了感受、創意和塑形三個既相互交融又相對獨立的環節。音樂創作必須把創作者的創作沖動和情感以音樂的形式加以體現。因此,對音樂語言特點的掌握是創作的重要條件,二節奏正是音樂語匯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此時的節奏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動律,而是音樂創作過程中對各種藝術手法如旋律、強弱、調式、織體等的表達進行的有序的、有變化的創作手段。音樂聽覺的層次、旋律色彩的冷暖、變化交織的聚散、樂句線條的長短、情感表達的輾轉以及強弱變化的虛實等都構成了音樂聽覺上的節奏感。如若與之相反,則任何創作都無從談起!
(一)節拍感的訓練是節奏感訓練的首要任務
培養節奏感應該從等速感著手加強節拍感的訓練。它是指對拍子內每一個單位拍的長度均等及強弱關系的感受和把握能力。這種訓練能夠幫助音樂學習者有意識地去體驗不同節拍的不同律動。單位拍即是一個固定時值的音符為單位來計算拍子,如2/4拍就是以四分音符為一個單位拍,3/8拍就是以八分音符為一拍,如此等等。音符本身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時值,但同一節拍中音符之間的時值是固定的倍數關系,隨著單位拍的改變,其他音符的拍值也以等比的關系擴大或縮小。這種相對的比例關系是音符與拍值關系的實質。音樂學習者對這一理論概念必須清楚,并且要加強對不同拍值的節拍作對比與變換的練習,提高對拍值變化的應變能力,這是節奏訓練的基礎。訓練時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拍速穩定;二是每一個單位拍時值等長均勻。我們首先可以用擊拍法進行訓練,擊拍法是用手輕輕的敲擊節奏,同時口念該節奏或唱旋律,一下一上為一拍。練習時用中速,速度太快太慢難以掌握。如:
練習時口念(強拍念嘀,弱拍念嗒)的辦法進行,熟練掌握擊拍法后,就可結合指揮圖示來練習。在掌握以上方法后,我們可以改變拍速練習加強拍感和應變能力。單位拍是衡量音樂節奏的尺度,有了相對穩定的尺度,才能衡量出節奏的快慢、疏密和各種變化。所以,建立良好的的節拍感是節奏感訓練的基礎,應貫穿在整個音樂學習的始終。
(二)音值均分能力的訓練是提升音樂節奏感的重要手段
音有長短之分,長音和短音有規律的組織在一起,稱之為節奏型。音符(休止符)是記錄樂音時值長短的符號。音值是按等分的原則,成偶數或基數倍細分下去的。那么要建立節奏感就必須掌握音值的組合規律。這就需要音值均分能力的訓練。音符的時值有基本劃分和特殊劃分兩種形式。一個音符的時值,按二等分的原則,成偶數細分下去,為音符時值的基本劃分。這一音值均分為二的原則,是節奏組合的基礎。將全音符二等分為二分音符,將二分音符二等分為四分音符,以此類推。在訓練時務必按比例唱準。在四分音符為一拍的基礎上,增加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的練習。練習方法為手擊下方的拍子,口念上方的節奏。例1練習八分音符的均分能力,例2為十六分音符的均分能力。

例2

例3
當音符時值的劃分與偶數均分的基本劃分不一致時,則稱之為音符時值的特殊劃分。這種特殊劃分是用連音符來表示的。常見的有三連音、五連音、七連音、九連音、十連音以及二連音、四連音等。我們以三連音為例來進行分析。三連音是把原來按偶數均分為二部分的音符均分成三部分,如:

三連音的訓練應遵循各1/3的均勻時值概念進行。作為一種等分現象需要在擊拍(上下擊拍)狀態下反復練習。否則,把握不了1/3拍的均速感覺。
(三)熟練掌握各種節奏型是音樂節奏感訓練的關鍵
在節奏感的訓練中我們還必須掌握各種節奏型。所謂節奏型,就是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節奏片段。是被人們廣泛認可并被人們廣泛運用于音樂語言中的音樂詞匯,把握了節奏型,就像是語言學習中把握了大量的詞匯一樣。因此熟練掌握節奏型是增強節奏感的關鍵。組合練習節奏型,用各種不同或相同長短的音組合在一個單位拍內或兩個單位拍內,構成節奏型進行訓練。節奏型的組合千變萬化,但只要認識、區分了基本節奏型與派生節奏型,掌握了基本節奏型的分類與派生規律,就能熟練掌握音樂中常用的各種節奏型類別。因此要加強對基本節奏型的訓練,帶動派生節奏型的練習。如:

對這些常用的節奏型要求練熟、準確,能做到快速的反映,即看一眼就能反映出來。每一種基本節奏型都可以派生出一些與其有相似規律的節奏型。如:
上例都是在切分音的比例關系不變的情況下,加音減音或加休止符,看起來比較復雜,但只要抓住切分音這個基本節奏型的感覺,都可能很快地掌握它。在碰到復雜節奏時要學會分解、歸類到基本節奏,使復雜問題簡單化。
總之,要從事音樂活動就必須對節奏有良好的感知能力。音樂學習者只有采用一套比較完整的訓練法,才能使之建立起良好的節奏感。同時也應看到,節奏與旋律、和聲是緊密不可分割的,要從整體上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和表現能力,還須把節奏練習融合到充滿活力的、優美悅耳的音樂作品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學習、表達、創作音樂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錕.西方音樂節奏的形成與演變[M].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3.07.
[2]張巍.論音樂的節奏結構[J].黃鐘.2006.01.
[3]徐文.音樂節奏的結構及其表現意義[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4.06.
[4]汪明舒.從音值組合談節奏訓練[J].滁州學院學報.2008.08.
[5]陳小玲.音樂節奏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02.
陳東(1975—),男,土家族,湖南永順人,博士,現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校專業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
唐寅玲(1979—),女,漢族,遼寧本溪人,碩士,現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校專業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
吳越(1974—),女,漢族,陜西乾縣人,現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高校專業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基金項目:吉首大學教改項目:民族地方高校音樂類特色專業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與提升的探索與實踐(2015JSUJGB5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