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嬌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新課程標準多次提到要提倡運用語言文字,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但是具體到語文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呢?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字詞揣摩,體驗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字義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對字詞有了深入的理解,就能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就能恰切得體運用于表達。
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我請學生自由閱讀課文8-10自然段,畫出描寫人物神情和動作的詞句,選擇最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細細體味,學生讀完后舉手說:“老師,我發現這幾段里有好幾個描寫哭的詞語,‘啜泣、‘嗚咽、‘低聲哭泣,我覺得它們都用‘哭泣不就得了?”聽了他的質疑,其他同學也附和道:“是呀是呀,為什么要用不同的詞語呢?”我心里非常高興孩子們懂得揣摩字詞,會感受語言了。于是我點擊課件,出示詞語解釋。啜泣:一吸一頓地哭。嗚咽:低聲哭泣。我問:“阮恒從啜泣到嗚咽,到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你發現了什么?請你找出相應的句子認真閱讀,細細品味。”過了一會兒,一個孩子高興地說:“我發現阮恒哭得越來越厲害了。”“是呀,他哭得越來越厲害,他為什么會哭得越來越厲害呢?”因為他內心的害怕與痛苦越來越強烈了。”我又問:“如果這些詞語都換成‘哭泣行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不行,不行,如果都用‘哭泣就不能表現阮恒越來越強烈地痛苦了。”“如果都換成‘哭泣,聽起來也很枯燥,讓人感到乏味。”
引導學生揣摩字詞,體驗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句式品評,把握語言表達的規律
我校一位教師執教《花鐘》一課,在學生朗讀、明白什么花在什么時候開放后,老師提問:“通過朗讀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作者把花當人來寫了。”“作者使用不同的詞語描寫花兒開放。”“作者是按時間順序寫的。”老師又問:“文章如果這樣寫:“‘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五點左右,薔薇花開了;七點,睡蓮花開了……行嗎?”學生回答:“不行,這樣寫的文章太枯燥、太單調了”老師順勢又問:“課文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這樣寫文章更生動、更形象。”“作者把這些花寫活了。”接著,老師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不同的花兒在不同的時間開放的資料,并且用多媒體展示教師收集的一些整點開放的花兒圖片。老師問:“你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展開想象來寫一寫這些花兒的開放嗎?”教師用課件出示小練筆:________,________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__________。學生仿寫句子,然后交流。
在語文教材中,所入選的課文語言表達各具特色,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對語句進行推敲、品味,把握語言表達的規律,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片段仿寫,實踐語言文字運用
著名語文專家呂叔湘說過:“語文的運用是一種技巧,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入選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有許多精彩的片段都值得我們積累并模仿運用。
《秋天的雨》中有兩個典型的句式:“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教學這個片段時,我先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品味,感受文本獨特的語言美,然后,我相機誘導學生遷移仿寫,指導學生運用語言,“秋天的雨用那盒五彩繽紛的顏料把銀杏樹和楓樹打扮得如此美麗,秋天的雨還會把什么顏色給了誰呢?讓我們學著課文的樣子也來寫幾個美麗的句子吧!”有了課文的引導、生活的積累,學生的筆尖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它把紅色給了蘋果樹,紅紅的蘋果像小姑娘的笑臉,笑啊笑啊,盛滿了秋天的美酒。”“它把紫色給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就像紫色的水晶,閃啊閃啊,閃出了秋天的光亮。”
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教師應該借助內容和課文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仿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來說十分重要。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去。
四、結構模仿,學習文章的布局謀篇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小學語文課本所選入的文章大多結構都有其特點。在小學第二、三學段,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結構特點并加以模仿和運用。小學階段的文章結構方式有總分總、倒敘、首尾呼應、篇末點題等。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是按總分總的順序寫的,而且首尾呼應,作者選取了西沙群島的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景物來表達自己對祖國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在教學這課時,我讓學生依照文本的寫作形式仿寫“美麗的校園”。首先,我引導學生選取最能表現校園特點的景物,學生經過觀察、討論、交流,最后選取了校園的大門、花圃、旗臺、教學樓、老樟樹等景物進行描寫,采用總分總、首尾呼應的方法描寫校園。學生有范本可依,又有教師的指導,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培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