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靜 李巧玲 賀今
【摘要】 目的 對30例中暑患者的臨床救治進行探討。方法 對30例中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探討臨床救治對策。結果 30例中暑患者經及時救治, 無一例轉為重癥病例及出現并發癥。結論 中暑后及時就診并正確救治能避免重癥病例的發生, 確保患者在社區醫院就能痊愈康復。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中暑;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98
中暑是指人體持續處在高溫高濕環境中, 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 突然發生高熱、皮膚干燥、無汗及意識喪失或驚厥等臨床表現的一種急性疾病。若處理不及時會引起嚴重后果, 重癥中暑可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 病死率很高[1]。除了高溫作業、烈日暴曬外, 時間過長、過度疲勞、身體免疫力低均為常見誘因, 個體差異性較大。本院兩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013年8月~2015年7月收治30例中暑患者, 經過及時救治均取得較好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訪調查本院2013年8月~2015年7月長盛社區和燕山社區30例中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入選患者均符合《內科學》第7版中暑分型標準[2]。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齡25~46歲, 平均年齡32歲。按照病情分為輕度中暑26例和重度中暑4例, 既往無其他病史。其中20例患者為高溫下作業引起, 為職業性中暑患者, 均為建筑及修路等職業因素引起, 其中4例重度中暑均為職業性中暑患者, 按照《職業性中暑診斷標準》(GBZ41-2002)[3], 患者符合熱射病診斷。每例患者從發病時間到就診時間為0.5~48 h。
1. 2 臨床表現 就診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頭痛、惡心、乏力、精神不振不適, 繼而出現高熱、脈搏細速、胸悶、不同程度呼吸困難, 均無嗜睡、意識障礙。30例患者體溫情況:38~39℃ 20例, 39~40℃ 8例, 40~41℃ 2例。中暑原因:高溫作業中暑20例(室外15例, 室內5例), 烈日下暴曬5例, 睡眠不足及過度疲勞5例。4例熱射病患者因僅僅表現為高熱無汗, 均無意識障礙。患者就診后進行常規血糖、血常規、心電圖檢查。排除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疾病。
1. 3 治療方法
1. 3. 1 20例職業性中暑患者治療分析 20例職業性中暑患者中, 15例男性患者均為夏季高熱、高濕天氣從事露天建筑及修路作業, 5例女性患者為從事室內建筑作業。20例患者主要表現為高熱無汗, 伴頭暈、心慌、明顯乏力, 無意識障礙, 被工友們就近送至社區門診。
1. 3. 2 10例輕度非勞力性中暑患者治療分析 患者發病時間均較短就診, 有不同程度頭痛、頭昏、口渴、多汗、乏力、胸悶、心慌、惡心等臨床表現, 無明顯煩躁及意識障礙。體溫均在38~40℃, 符合輕度中暑診斷。來本院社區門診后立即在有空調房間治療, 在患者的頭部、頸部放置冰袋, 冰袋表面包上毛巾;同時開放靜脈通道, 適當補充5%葡萄糖氯化鈉液體, 鼓勵患者經口服含鹽飲料。10例輕度中暑患者均在1~2 d內癥狀全部控制。
2 結果
30例中暑患者均得到及時救治后痊愈, 無并發癥發生。對患者隨訪2周, 隨訪期間, 患者未出現其他不適及后遺癥。3 討論
中暑易發生在悶熱季節, 對非勞力者而言, 烈日暴曬下在沒有遮陽物的道路上步行及運動健身者易中暑。非勞力者中暑是夏季常見突發疾病, 多有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精神緊張等誘因, 對輕度中暑患者需要立即轉移到通風陰涼處休息, 降溫措施應該以物理降溫為主, 適當口服補充含鹽飲料, 口渴、頭暈癥狀較明顯的可給予靜脈滴注葡萄糖生理鹽水, 經補液及物理降溫后體溫多能降至正常, 不支持早期應用地塞米松作為常規退熱處理。對勞力者而言, 在高溫(室溫>35℃)環境下工作, 或室內溫度偏高而室內濕度大, 通風不良時從事重體力勞動者也易中暑。本文中室內作業中暑勞力患者均為高溫高濕作業環境, 因此夏季戶內應加強通風、降溫措施, 大量出汗后一定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同時加強含鹽飲料的補充, 防止低鈉血癥的發生, 避免向重度中暑發展。
中暑是熱應激癥候群的總稱或俗稱。20例職業性中暑患者按照《職業性中暑診斷標準》(GBZ41-2002), 又分為三型:熱衰竭、熱射病和熱痙攣, 本文中4例高熱無汗的勞力患者符合熱射病診斷標準。高溫作業職業性中暑在夏日經常發生, 一般認為應脫離高溫作業到陰涼通風處休息, 給予含鹽飲料等處理多可自行緩解, 但作者收治的患者均有疲勞作業、睡眠不足等誘因, 經過上述處理體溫仍高溫不降, 有1例患者經過48 h體溫仍在40~41℃, 但患者意識清醒、精神狀態好, 因此必須經過藥物治療體溫才能降低至正常。本文中20例職業性中暑患者年齡均為青壯年, 與楊麗文等[4]報道一致, 雖然有4例熱射病患者, 但由于就診及時且均無意識障礙, 均治療后完全痊愈。所以在職業性中暑的治療上要特別注意降低體溫, 糾正失水, 就會防止繼發腦水腫, 從而阻斷病情的繼續進展。
4 附:病例報告
患者, 男, 35歲, 就診時已經高熱2 d, 物理降溫無效, 最高體溫41℃, 神志清, 精神一般, 查體無陽性體征。測血糖、心電圖、血常規均正常。予靜脈注射5%葡萄糖鹽水500 ml、氯丙嗪25 mg、地塞米松5 mg 2 d后, 患者體溫降至正常, 囑多飲水、休息3 d后再工作。
參考文獻
[1] 楊鑫森. 重癥中暑搶救的臨床分析. 中國傷殘醫學, 2015(17): 512.
[2] 陸再英, 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958-961.
[3] 羅時. 高溫作業中暑的預防與現場處置 .勞動保護, 2014(7): 89-91.
[4] 楊麗文, 鄭倩玲, 張宗軍, 等. 32例職業性重癥中暑臨床分析. 中國熱帶醫學, 2007, 7(6):932-934.
[收稿日期: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