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買買提·吾吉
《小學漢語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應從小學階段一開始,就應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聽話和說話能力,應鼓勵學生敢說、多說、好說,不怕說錯,不能急于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聽和說的雙方應該互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口語交際應該從最基本的日常口語開始訓練,內容跨度不能太大,應該以貼近學生生活話題為主”。
我所在學校,是在新疆和田市的一所農村小學,農村孩子由于受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膽小害羞,日常生活中又習慣使用維語,漢語語言環境差,漢語口語交際能力很差,漢語水平低,影響了其它科目的雙語教學。在小學漢語教學中,怎樣培養少數民族小學生的漢語口語交際能力呢?
一、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漢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少數民族學生要用漢語進行口語交際,首先要學會漢語拼音,為今后的漢語識字打好基礎,為漢語口語交際做好準備。為了讓民族小學生對漢語拼音感興趣,必須給小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場景,讓學生愛學拼音,在學習拼音的同時,培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小學漢語課程標準》指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應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剛入學的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樂意與他人交往,但是在交往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說話不完整、表達不清楚等現象。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善于模仿、渴望交際的特點,從教學拼音開始就提出說好普通話等口語交際要求,并進行必要的訓練,從而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逐步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態度和習慣。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啟發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和自己的感受,再請其他同學進行評議,在這一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漢語拼音教材中,每個字母一般都配有插圖,我在漢語拼音教學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進行說話訓練。如,教單韻母“a”時,我先叫學生仔細觀察圖,并思考下面的問題:圖上畫了幾個人?都是誰?他們在干什么?小女孩發出了什么聲音?小女孩的頭型和字母有像的地方嗎?然后進行了下面的教學設計:
師:看了這幅圖,你想說什么?
生:我覺得這里很美。
師:美在哪兒?
生(指著圖):樹木、房子、草地、小女孩、小河、小蜻蜓、大白鵝、小鴨子都很美。
生:我想這里的空氣一定很新鮮。
師:你是怎么想到的,能告訴大家嗎?
生:因為我看到這里的樹木很多、很綠。
師:樹木很多、很綠,用一個詞怎么說?
生:樹木茂盛。
師:小朋友,茂盛的樹木不但能給我們帶來新鮮的空氣,還能美化我們的環境,你們喜歡這美麗的山村嗎?
生(齊):喜歡。
師(指著圖):山村的早晨實在太美了,讓我們來到這美麗的山村看看小女孩、大公雞、大白鵝在做什么呢?哪個小朋友的耳朵最靈,能聽到好聽的聲音?
生:我聽到小女孩唱ɑ的歌,公雞唱o的歌。
(師出示ɑ,o,e)
師: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還很聰明,現在一邊看畫面,一邊跟老師讀:小女孩唱歌,ɑ、ɑ、ɑ;大公雞打鳴,o、o、o;大白鵝撥水,e、e、e。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整體觀察情境圖,說說自己的感受;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把畫面說具體;最后又一次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借助畫面讀準拼音,練習說話,將拼音教學與漢語口語培養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識字教學中,漢語口語能力的培養。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段漢語教學的主要任務,在識字教學的同時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不僅能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益,而且能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小學漢語課程標準》提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因此教學時,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發現構字規律、識字方法、掌握書寫特點,同時運用口語交際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別人。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方式,用漢語介紹自己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并教給其他同學。而不明白的同學也可以向小老師發問,這樣不僅讓學生正確識字,也訓練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如,學習“告”字;先讓學生自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再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有的學生說“告字上面是牛字一豎不露尾巴,下面加個口”,有的學生說“我是先把上面一部分拆開成一撇和一個土字,下面加個口”,還有的學生說“我是用編字謎的方法來學習的,謎語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學生在說方法的過程中,相互啟發、補充,口語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接著讓學生組詞,“告訴”,我再啟發學生用所組的詞說話,學生說出了“我要告訴同學們一個好消息”,使學生逐步建立完整句子的概念。練習時,要求小學生用漢語把句子說完整、清楚、明白,同時注意矯正或改變學生的不良口語習慣。
三、課文教學中,漢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學習課文是漢語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通過自己對課文的解讀,充分利用課文中的交際話題,對學生進行漢語口語交際訓練。
1、聽課文錄音。
聽是說的前提,只有自已用心聽,聽懂了意思,才能為說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我經常將與教材配套的聽力材料,播放給學生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或者放一些與課文內容話題相近的故事、文章,讓學生邊聽邊展開合理的想象,練習說話,既要求看誰說得合情合理,還要看誰說得流利通順。這樣的口語訓練,對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重視民族小學生課文朗讀 、熟讀、背誦。
朗讀是學生口頭表達的基礎,它既能讓學生積累規范的語言,又能讓學生體驗到規范語言的價值。重視朗讀訓練,要讓學生多聽錄音和教師范讀,通過直接感受語調、語氣的變化和體態語言去感受語言的情感;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會將作者的思想感情轉化成自己的“口頭語”去充分表達發揮。如,分角色朗讀、換角色演講、課本劇表演都是口語練習的好形式;還要通過老師、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來提高朗讀能力,展開你來我往的口語交際過程。這樣既提高了漢語教學的實效,也提高了漢語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漢語教師在課堂上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多樣的口語訓練,傳授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民族小學生逐步具備口頭交際能力,民族小學生的漢語口語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