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蕓
摘 要: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歷來都是語文教師特別注重的地方。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分別對“閱讀”與“寫作”的教學內容與要求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并把這兩方面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可見讀與寫在語文教學中是具有同等意義的教學的兩個方面。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偷”,這些名言也都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其實閱讀過程就是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閱讀給人以智慧,給人創造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能力;自主性
一、走出傳統誤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可是,很多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更談不上閱讀習慣的養成,因此,我認為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重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因為閱讀習慣本身就是閱讀能力的外化。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這樣一來,語文閱讀教學習慣于用理性肢解作品、禁錮學生在閱讀中應該得到的審美評價想象,使語文閱讀變成純粹的技術課,變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練課。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手段提高語言水平,點燃感知想象、思考創造,照亮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置于新的背景,強化語文閱讀能力尤為重要。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字字句句充滿著愛和恨。在這節課中就可以以讀和講演為主,把自己當作聞一多。先請男女各一位學生朗讀課文,然后再聽錄音,讓學生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課文,以講演的口吻,用雄渾的聲音,有力的手勢,時愛時憎的神情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在嚴肅的氣氛中,時而悲憤,時而奮然。通過這樣的閱讀過程,使學生了熟于心,悟出文章的真諦。
三、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這樣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采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學生最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的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節。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
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認準了的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應體現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于組織的就去組織,善于觀察的多談觀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于辯論的要讓他暢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勵他表現自我……每個閱讀者都能懷有奮發向上的情緒的話,最終會產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積極性的發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問題解決問題的滿意度都趨于最佳狀態,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參考文獻:
[1]馮群.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有效教學[J].新課程(中學版).2008.(Z1):108
[2]楊飛.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談[J].才智.2010.(4):130-132.
[3]錢少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