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遠
【摘 要】咸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歷經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何順利實現高新區發展的轉型發展,真正實現快速發展,是高新區面臨的重大的歷史課題。本文從創新體制機制為切入點,在分析咸陽高新區目前的形勢后,對咸陽高新區創新體制機制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模式;體制機制
咸陽高新區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管理體制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新常態下,進一步推動高新區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是一個十分緊迫而又重要的問題。
一、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的情況
目前,全國國家級高新區的管理體質主要有五種模式,一是全權托管鄉鎮的管理模式;二是不托管鄉鎮,只負責開發建設的管理模式;三是由所在市、縣政府統一規劃和管理不單獨設立管委會的管理模式;四是區政合一高新區管委會和所在縣區政府職能歸并的管理模式;五是不完全托管鄉鎮即僅負責區內經濟建設不負責社會事務的管理模式。
1.全權托管鄉鎮的管理模式。高新區管委會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市政府管理區內的經濟建設、征地拆遷、土地規劃、稅收財政、人事組織及社會文化等事物。代管區內的所有鄉、鎮、街道辦,這種管理體質可以加快高新區的建設發展。大大的推動了高新區建立初期的發展和壯大。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新區采取這種管理體制,我省寶雞、渭南等高新區都采用這種管理模式。
2.不托管鄉鎮,只負責開發建設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省市相關部門及部分區縣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高新區建設領導小組是高新區的決策層,主要負責制定高新的發展思路和長遠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目標,協調解決新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排除外部各種干擾,保證高新區新體制、新機制的正常運行。高新區管委會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是高新區的管理層,負責高新區開發建設的組織實施和日常管理工作。管委會擁有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及市一級的土地、規劃、財政、人事等權限。不托管區內的鄉、鎮及街道辦,不管理區內的社會事物。征地拆遷和一切社會事物委托所在縣區政府管理實施,高新區職責就是發展區內的經濟建設。西安高新區就是這種管理體制的成功案例。
3.由所在市、縣政府統一規劃和管理不單獨設立管委會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目前出現于深圳高新區,其特點一是區內區外政策幾乎一樣,特區政策適用于高新區。二是開發區管理中心沒有項目審批權、批租土地、審批項目都是由深圳市相關行政主管負責。管理中心的主要職能是規劃、協調和監督檢查政策落實情況。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區實行三級管理。第一個層次是高新技術產業帶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和常務副市長為副組長,各區委書記為領導小組成員。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針和發展戰略。第二個層次是高新技術產業帶辦公室。辦公室是執行機構,由原來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辦公室承擔。高新區的領導辦公室沒項目審批權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審批權,只有規劃權、協調權和企業進入區內建廠的權利。第三個層次是產業帶片區管理機構,負責各片區的具體開發組織管理和政策落實。
4.高新區與所在行政區合一的管理模式。高新區與所在行政區合一管理模式是高新區管委會與所在縣區政府職能歸并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管委會主要領導兼任區委、區政府領導職務,園區內既有管委會機構設置,又有一級政府機構設置,既承擔高新區園區的開發建設任務,又承擔區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會職能,我國的蘇州工業園區、青島、廣州、株洲高新區都是選擇這種模式。
5.不完全托管鄉鎮的管理模式。不完全托管鄉鎮就是僅負責區內經濟建設不負責社會事務。高新區管委會擁有市一級經濟建設、土地規劃、財政稅收等權限,全力負責高新區內的經濟開發建設,管理區內鄉、鎮及街道辦的組織人事、及征地拆遷等,但是管轄區域內的所有社會事物都由所在地政府代為管理。目前長沙高新區采取了這種管理模式。
二、咸陽高新區存在的問題
咸陽高新區目前現狀距離國家高新區的標準有一些差距。與其他高新區相比,仍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是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不明確。目前,高新區的產業發展定位基本明確,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型合成材料”三大特色產業,但戰略定位、功能定位不明確。按照市政府的安排,高新區以及市直相關部門已經完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型合成材料三個產業的發展規劃,但還沒有通過市政府審定,另外,沒有整體的產業發展規劃,發展目標不明確。二是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落實力度不夠。沒有引進具有帶動力強的重大產業項目,項目少、小、散、科技含量不高,項目推進慢,高新區整體形象差,對全市經濟貢獻小。三是沒有科技創新能力。政策體系不健全,沒有相應的人才、技術、資金引進和鼓勵科技創新的扶持政策,沒有建立起發揮科技資源優勢的體制機制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服務平臺,服務業發展幾乎空白,科技創新和創業服務能力差。四是內部機制不活。思想保守、觀念陳舊,開放意識不強,沒有建立起與高新區發展相適應的決策、用人、薪酬、激勵等內部管理機制,缺乏干事創業的機制與環境。
三、咸陽高新區創新體制機制的意見
為了推進國家咸陽高新區加速發展,進一步發揮咸陽科教資源優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充分發揮高新區對咸陽科學發展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特就改革咸陽高新區體制機制提出以下意見:
1.充分利用好咸陽高新區管委會在項目審批、外經貿、財政、土地、規劃、建設、房產、環保、科技、人事等方面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行政管理職能,為園區企業和居民充分服務到位。
2.充分的做好各項目包裝,提升高新區整體形象及土地價值,激活下屬公司的融資能力,依靠資本運作來推動高新區發展,充分發掘土地價值,運用文化產業包裝土地,實現土地的增值和利用。同時,通過創新資本運作模式,積極探索銀行授信融資、銀企合作的有效途徑,吸引投融資公司落戶。
3.加大重大產業擺布、公共基礎設施財政補助、高新技術產業扶持、人才引進、信用擔保、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傾斜。
4.依托周邊大學及科研院所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加快孵化基地建設,搭建以特色服務為核心的支撐平臺,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產業鏈,使研發、生產、經營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完整生態環境。積極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制定獎勵政策,鼓勵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建立大學生創業園或留學人員創業園,為大學生創業、留學人員創業、中介招商等提供特色服務政策。
5.充分利用毗鄰西安這個全國第三大高校聚集區的區位優勢,吸引和高新區三大產業相關的高端人才來咸發展、創業,采取科技立項、種子基金、小額貸款、房租補貼、創業輔導等多種保障措施,降低創業風險,并通過信用擔保、風險共擔、股權投資、產權質押等途徑予以支持,加快成果產業化。運用貸款貼息、債券信托、上市上柜等方式推動企業發展。積極鼓勵多方力量共同培育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市場格局和平等合作、多層次、網絡化的人才資源配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