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摘 要】眾所周知,小學教育是一個人教育的啟蒙階段,對人的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同時,青年人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以及文化素養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語文作為最為基礎的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與此同時,語文又是小學階段最難的一門課程,因為它有著文字的多音性,內容的復雜性,等學科特點。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無從下手,教師在教學中無法提高教學質量。語文教學長期停滯不前、效果不理想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問題;改進措施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育缺乏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度,再加上我國目前國情的決定,都要求中華傳統文化興盛不衰。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迅速發展,物質基礎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嚴重的沖擊。同時,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少之又少使得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人們的意識中被逐漸的淡化,造成了傳統文化嚴重缺位的問題。也正是這種傳統文化的缺失,導致了我國社會當下嚴重的社會問題,部分學生自私自利,鋪張浪費,不珍惜勞動成果,更有甚者集體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思淡漠。這種情況必然會使社會急躁功利的風氣盛行,削弱我國的綜合國力,導致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傳承的流失。
(二)讀寫教育的脫節
讀和寫是語文教育的兩大教學任務,而這相輔相成,聯系密切。只有二者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能力,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小學教育過分強調了“讀”,卻輕視了“寫”。部分學校與老師要求學生大量背誦一些古今中外名篇,但是卻從不對這些背誦的內容做深入的講解,這樣學生難以對學習內容有一定的了解與體悟,影響了學生的在寫作上的發揮。同時讀書雖然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當如果不能經常練筆的話,那就不能將書中讀來的知識充分利用,讀書也就失去了意義。當今我國學術界抄襲現象成風,“文字垃圾”遍地,難以出現石破天驚之作,與讀寫教育脫節這一問題的存在不無關系。
(三)信息化手段的濫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多媒體逐漸走進了大部分小學的課堂,這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方便了教師教學。但是卻也出現了嚴重的信息化手段濫用的問題。很多教師上課時過分依賴多媒體,講課時聲、光、電齊上陣,把語文課變成了戲劇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則被遺棄。這樣的課堂里老師放棄了對課文的教學與講解,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內容的機會則被剝奪。此外,一些老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讓學生長時間聽音樂、看視頻、欣賞圖片、做一些偏離課堂主題的討論,這樣雖然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卻極大的偏離了主題,浪費了學生學習領悟知識的時間,更背離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四)教師的定向思維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對學生的啟迪與引導不可忽視。但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思維定勢嚴重,墨守成規沒有突破與創新。他們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習慣于遵從定向思維或者是教參的解讀,呆板的對知識進行講解,這樣很容易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同時,部分教師仍使用填鴨式教學,課堂上的生得不到發言與展現自我的機會。21世紀是一個開放的、創新的時代,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懂得培養學生靈活變通的思維能力,這樣的教育必然是不足的。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將傳統文化因素滲透到教學之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區別于其他國家,民族的重要標志,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印記著中華民族的鮮明烙印,也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當下的小學教育中,必須更多的融入傳統文化因素。首先,漢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漢語的基礎。小學語文必須要對漢字做到足夠的重視,可以開設專門的習字課程,培養學生們寫一手好字,并且在教學中讓學生過漢字了解悠久的傳統文化。其次,在教材的編寫方面,應當更多的加入一些中國古代名篇。同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對古代名篇詳細講解,力求做到學生能讀、能背、能懂。最后,通過語文課堂的教學來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在講述《屈原》等課文時將屈原生平詳細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們感受到他高尚的愛國情操,從而是學生自發地形成愛國的品性。
(二)擴大小學生的閱讀量,讀寫結合
語文是一門需要積累的學科,語文素養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而閱讀,背誦與寫作正是實現語文積累的最好方法。書要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是前人所留下來的經驗。書籍也是前人知識的傳承與綜合,而語文書中的課文更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名家之作,學生通過反復閱讀不及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更能將其中的寫作技巧化為己用,提高寫作水平。當然,閱讀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與課本,更要閱讀一些課外的名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之“漁”,教會學生閱讀技巧更是重中之重。這樣,他們就能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寫作,在寫作中不斷進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求學生歲文聯比發揮主體意識,可以采用仿寫、續寫、改寫、擴寫等方法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創作。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
多媒體手段教學對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但其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合理的話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豐富課堂內容,但是如果使用不合理的話就會喧賓奪主,浪費課堂時間,影響教學。合理的使用多媒體,最關鍵的就是要正確定位多媒體。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只起中介與輔助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永遠都是教學的主導,教師在制作課件,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必須時刻保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因為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將課件做成課堂知識的資料庫,方便教學,更方便學生學習。這樣就不會出現教師被多媒體“束縛”,就不會因只專注于操作多媒體而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只有這樣,才能提高
(四)提升教師素質,轉變教學方法
教師是人生的導師,他們引導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小學教師對一個人城中的影響尤為重要。前蘇聯曾涌現出大批科學家,文學家,這與其重視小學教育,重視小學教師的培養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因此,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絕對是重中之重。同時,轉變教學方式更是刻不容緩。我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學仍是照本宣科。這種方式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教師在教書育人時必須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發揮能主觀能動性。針對一些教學內容可以采取反轉課堂的形式,要求學生自學部分內容,教師只對其中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存在疑問的地方進行重點分析講解。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和思維,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的狀況。
三、結語
總之,在素質教育迅速發展的現在,我們需要反思教學的方法,分析現存在的問題,大膽地改革落后的教學方式,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能出現新的局面,我們的語文教學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崔志林.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教學效益的提高[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07).
[2]劉丙月.重視多媒體輔助作用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2).
[3]劉沛.腦科學:21世紀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新基石[J].中國音樂學,2000,(3):88-99.
[4]春山茂雄,竹村健一.腦內革命的活用[M].臺灣星光出版社,1997.
[5]于麗萍.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構建動態生成課堂[J].吉林教育,2010(23).
[6]何振乾.小學語文教學應強化教法創新[J]. 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