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蔚 張菊蘭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的權利不再局限于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受眾,自媒體的產生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方式,讓全民都能參與到信息傳播的活動中,感受到大數據時代的魅力。本文以新浪博客的誕生并迅速轉型為新浪微博為切入點,分析自媒體發展中呈現出的特性和存在問題。
【關鍵詞】自媒體;微博;傳播方式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自媒體”的概念是在2005年左右傳入中國。同年,新浪網緊跟時代潮流,將博客這個新鮮的自媒體展現給中國網民。但其實中國最早的博客概念并不是新浪引進的,而是源于2002年方興東的“博客中國”的創辦,但遺憾的是這僅僅是個個人網站,主要使用者為一些可以接觸到西方流行動態的興趣愛好者,受眾覆蓋面非常小。博客概念被引入中國之后的兩三年間,各大門戶網站紛紛在自己網站開辟博客專欄,但是新浪博客為什么能從中脫穎而出,為什么要轉型為新浪微博,轉型后為何依然輝煌依舊?
新浪在推廣博客時對受眾的定位是所有的中國網民,只要有電腦能上網會簡單的打字,就可以獨立使用這樣一種媒介發布信息,不需要什么技術性門檻。而且新浪是最早推廣“名人”博客,“名人”不僅有已經成名的各行各業的翹楚,還有通過博客紅起來的草根網紅,明星效應還有觸手可及的高質量博文,為其發展積累了大量的點擊量和用戶群。這些優勢讓新浪博客利用互聯網的發展與其優秀的營銷策略,從眾多門戶網站的博客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受眾范圍極廣的自媒體之一。
此時的自媒體已顯示出一些特性:私人性、開放性、互動性、即時性等。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國外最早的微博網站Twitter的誕生和迅速發展,國內各大門戶網站紛紛推出中國版的微博,但是論規模、普及率和影響力依然是新浪的微博辦得最成功,直到現在都擁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而博客卻漸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同樣是自我表達的自媒體,微博和博客相比更適應這個信息爆炸的網絡環境。
微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條微博只有140個字符和最多9張配圖,多大多小的事情都必須濃縮在這140字和9幅圖片中。在這個時間緊缺的時代,短小精悍的文章寫者輕松看者省事,隨手即可完成文章編輯,隨時都可發表見解,哪怕只有一個句子是經典,通過幾何式的轉發、關注、熱評,都可以成為熱門話題,引起動輒成千上萬人次的大范圍討論。隨著微博影響力的擴大,除了最初的名人認證,各種政府機構、媒體、企業的官方認證平臺,讓自媒體的范圍從個人擴大為個體。微博與博客相比,改變了:
1.傳、受方的界限。博客的博主和訪客有著非常清晰的傳、受者之分,互動僅限于博文下的博主和訪客一對一的評論。而微博只要有一個“話題”,就可以進行無人數限定的大交流,所有人既是傳者也是受者。
2.傳播內容。博客的關注度與文章的內容相關,篇幅偏長內容專業,導致訪客要有和博主有相似性才會關注他。但微博就隨意得多,信息碎片化,幾句話、幾張圖、一個視頻、甚至一個表情都可以是內容主體,用戶只要感興趣就會參與其中,甚至連博文下精辟的評論都可以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3.輿論的影響力。在微博之前,可以說中國沒有一個新媒體能如此迅速和大范圍的將民間的輿論推到風口浪尖并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例如最近發生在微博熱門的“怒斥號販子的女孩”的視頻,不知哪位群眾隨手拍攝的一段短小又簡陋的視頻,卻迅速引起了全民和國家相關部門對不良奸商“號販子“的關注。其影響力一直高漲,在今年兩會期間,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在“部長通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要感謝怒斥號販子的女孩,姑娘一聲吼推動了號販子問題的解決。現在北上廣都采取行動,要保持高壓態勢,真正做到掛號實名制。通過微博產生的輿論不僅是個人意見的表達,也能真實影響到人民的生活。自媒體成為了社會大眾的輿論場。
從博客到微博的轉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網民對自媒體的理解從最初的接受者和個人感情表達地,上升到“我也可以傳播者,媒體不再是專業人士的工具”,并利用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真正的在改變著自己的生活。自媒體無聲無息的改變著大眾傳播的模式。其特性也表現的愈加明顯。
從傳播媒介來看,自媒體的是隨著網絡和電子科技的發展而誕生的一種新媒體,它依賴于網絡提供的大數據和移動終端的普及。
從傳播方式來看,它帶有新媒體鮮明的特征,更代表著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個人也可以使用媒體進行傳播活動。它不僅消除了與傳統媒體之間的邊界,還消除了地域、群體、傳受者之間交流的邊界。只要有網絡和能連接上網絡的終端,隨時隨地都能傳播自己身邊的信息。這種幾乎零投入的傳播方式,降低了普通大眾傳播信息的門檻,人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使信息的傳播時間變得更短,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
從傳播內容來看,因為自媒體的特點是以個人為單位的大眾傳播媒介,大部分使用者是非專業的的普通大眾,這使得傳播內容貼近生活,語言口語化,篇幅較短,呈現方式多樣化,除了文字還會配有圖片、語音、視頻等各種可以想象得到的形式。
自媒體正在蓬勃發展,并預示著未來媒介的走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發展也伴隨著一些問題的產生,最主要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信息碎片化,雜亂無章,大量重復。
這是信息爆炸的必然結果,信息量的增加和閱讀時間所限,導致單條信息字數的縮減,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量龐大而雜亂,要從中找到我們需要的信息,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去選擇、甄別。信息的碎片化改變的不僅是整條信息的長度,也意味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在改變。
二是信息真實度降低。
自媒體的使用群體龐大,使用者素質參差不齊,不少心懷不軌者利用自媒體迅速且強有力的傳播力和巨大的輿論影響力,在自媒體上發表虛假卻吸引人眼球的信息,讓不明真相的群眾不斷轉發,使得自媒體成為一些謠言的溫床。自媒體讓人們傳遞和獲取信息的成本不斷降低,但驗證信息真假的成本卻越來越高。
信息真實度的降低,導致受眾在瀏覽信息時會選擇一些認證過的官方平臺發出的信息。事實上自媒體上80%的話題和信息還是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在發布,占據總人數80%的普通民眾只能貢獻20%的話題,往往還是一些關注度不太高的信息,這似乎偏離了自媒體的定義。
自媒體的低進入門檻和高參與互動度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的傳播方式,使信息傳播變得自由化、平民化、公開化。可是這種自由度極高的傳播方式,必然會導致一些負面問題的產生。自媒體如果想要健康的發展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顧萱.試析博客的衰落——以博客和微博的對比為視角[J].社會視野,2014.
[2]晏燕.網絡傳播中的自媒體報道研究[J].新聞傳播,2011.
[3]姜亞嵐.微博對新聞的影響及媒體應對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2011.
[4] 馬文秀.網絡傳播的長尾效應、成因、瓶頸與應對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5] 張驍.自媒體的分類和發展路徑[M].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14.
[6] 羅永雄.輿論學視角下微博與微信謠言傳播比較研究[J].新聞知識,2014.
新疆社科基金項目: 媒介文化對新疆社會發展的影響力研究成果之一 (14BXW097)。
作者簡介:
鄧蔚,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
張菊蘭,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