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赫
[摘要]青少年的健康體質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各個方面的建設,如果一個國家青少年的體質持續下降,那么實現強國夢和中國夢一定是沒有基礎的。而陽光體育運動的可持續長效發展又是關系到整個青少年健康發展這一長效戰略,青少年身心健康體質強健,我們的體育強國夢、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才能得以實現。
[關鍵詞]陽光體育運動 可持續發展 深遠影響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138-01
青少年可以說是國家人才戰略的寶貴財富。歷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新中國成立伊始,毛澤東同志就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多次提出過“要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這樣的話語。改革開放以來,江澤民同志把體育當成是關系到人民健康的大事,提到“體育水平是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新世紀以來,胡錦濤同志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有其關注人民的健康問題。“黨的十八大”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青少年體育工作有了更新更深的要求,在對教育領域改革中提出了“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要求。[1]可以看得出青少年的健康已經受到歷屆政府的關切,而陽光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將關系到整個青少年健康發展這一戰略。只有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我們的體育強國夢才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才能實現。因這兩個夢是與青少年的體質密切相關,和健全的人格密切相關。
一、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現狀
青少年的健康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關注,我國體育工作的基本方針一直都是以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指導。然而近些年,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壓力之下,學生體質健康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在2006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多部門組織的全國第二次國民體質檢測調查發現,我國學生身高體重增長的同時肥胖和超重率都有所增長,肺活量水平和耐力素質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學生的視力不良率也有明顯的升高,據調查,我國青少年學生兒童的近視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在2006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團中央共同舉辦了一場中日韓三國青少年體能訓練營活動,比賽活動中大家發現,我方學生的耐力水平明顯低于日本和韓國學生,反差很大,若這種反差不能得已很好地改正,長久之對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將帶來很大負面的影響。
二、陽光體育運動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陽光體育運動對體育事業的影響
陽光體育是中國體育事業的基礎環節。可以說,陽光體育運動是發展學校體育的有力動力,也是發展社會體育事業的有力保障。[2]因為它可以為高水平運動隊培養體育人才,又可以促使青少年把良好的鍛煉習慣貫穿至終身,形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學校體育其中的陽光體育運動是推動廣大青少年熱愛健身,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圍,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使得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事業形成良性的循環,它將會對體育事業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陽光體育運動對學校自身的影響
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會對學校自身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社會的發展其實就是人的發展,對學校自身來講學生是其發展的主體,陽光體育運動的持續發展,學校將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積極推進該項體育運動不僅能使廣大青少年擁有健康的體魄,身心健康發展,也是學校素質教育成果的具體體現,對學校自身的發展而言將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三)陽光體育運動對社會的影響
陽光體育運動是在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青少年體質關系到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人才質量。陽光體育運動順應教育時代發展的趨勢,能夠提高青少年健康體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與實施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四)陽光體育運動對教育的影響
陽光體育運動倡導的是“健康第一”的終身體育鍛煉的理念,是學校教育學科的重要提升和具體化。[3]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觀,并且能夠拓寬學校體育教育的思路。以體育教育為基礎,陽光體育運動鍛煉為輔助,根據不同的對象實施運動鍛煉處方,著重培養青少年的自我健身習慣的養成,使得青少年德智體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結語
陽光體育運動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程,如何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要依靠個人、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青少年要在陽光體育運動下受益,增強體魄,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分享體育運動帶來的成果;學校要以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提高人才質量為契機,大力推進素質基礎教育貫穿“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實好以人為本;社會方方面面都要時刻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健全教育體制改革,促進青少年均衡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睿.立體式“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構建[J].新鄉學院學報,2014(10).
[2]王衍榛.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效果及發展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1).
[3]邵金艇,王美燕.普通高校陽光體育運動長效發展機制研究——基于SWOT視域[J].科技信息,2014(08).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