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飛
【摘要】 高職院校在依托“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教學改革的同時,也亟需搭建一套設計合理、多元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使其既能夠真實、全面的反映學生學習情況和綜合素質,又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從而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宗旨。本文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學情分析、師資分析、教學實施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究形成性評價體系在高職院?!胺D課堂”教學模式中實施的可行性。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翻轉課堂 形成性評價 教學改革
前言: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正在拉動國內高職院校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和教學方法演進,亦對職業院校的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各類高職院校不斷嘗試將“翻轉課堂”模式實施于日常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并取得很大的進展。但同時可以看到:很多情況下高職院校的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僅作為展示課、公開課、觀摩課,日常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無法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精神。如果要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結合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學情、師資特點,長期、有效的在日常教學中實施,則亟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一、“翻轉課堂”及“形成性評價”的定義界定
“翻轉課堂”即流行于歐美國家教育界的“Flipped Class Model”教學模式。在這個新型教學形式中,學生們可以在家中按自己的步調觀看教學課件,并通過在線方式與同學及教師進行交流,然后帶著問題在課堂上參與討論,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教育過程中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邏輯安排,推翻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了重新規劃,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
相對于傳統的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成績以及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明確評價對象在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及時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使教學成為一個“自我糾正系統”。應此,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
二、高職院?!胺D課堂”教學模式中實施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傳統的考核方法往往基于平時作業和總結性測試,其明顯的弊端是它既無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作出全面的評價,也無法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并積極的按照教師的教學安排來展開學習。由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重新定義了整個教學過程,傳統的書面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不再作為主導性的評價依據,因此傳統的總結性評價方式正不斷的制約著“翻轉課堂”模式在高職院校的全面、深入展開。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亟需設計并采用一套更為多元、開放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進行跟蹤記錄,在各個活動環節設置評價節點,讓學生和教師都可以及時的得到反饋并歸納、總結,以便更好的進行學習和教學活動。
三、高職院?!胺D課堂”教學模式中實施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可行性
鑒于此,筆者嘗試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學情分析、師資分析、教學實施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究形成性評價體系在高職院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實施的可行性。
3.1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顯著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崗位特征: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培養目標具有服務于特定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職業定向性。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更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圍繞實踐、實訓組織教學內容,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勝任具體崗位、勝任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且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
相對于傳統的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內容覆蓋知識因素(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和非知識因素(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過程和方法)。因此,形成性評價體系在衡量學生是否實現學習目標的同時,兼顧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評價,包括學習態度、探究方法、參與意識、溝通能力、人際關系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等。由此可見,形成性評價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及翻轉課堂模式中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宗旨,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和自主發展的職業教育核心目標,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和長遠發展。
3.2課程設置
基于上述人才培養特點,高職院校在實施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中強調以職業所需的能力、技能為主線,課程內容包括崗位職責所需專業知識、工作技能和工作態度的培養,并努力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體系。
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將理論學習安排在課前自主學習階段,將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用于實踐教學和實訓環節,使課程內容更具職業化、務實性,以“必需、夠用”為度,突出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以盡快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對接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
設計科學、合理的形成性評價體系適用于高職院?!胺D課堂”模式下理實一體化的課程特點,教師根據突出應用性、職業性、實踐性的原則將課程內容和模塊結構進行重組、根據實踐教學的要求更新教學內容;同時,科學、合理的形成性評價體系能夠全面涵蓋課堂外的自主學習(理論知識)環節和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實踐應用)環節,從而真實、準確的反映出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規劃和自我成長。
3.3學情分析
就讀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首先,他們善于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活動和社交活動,習慣于從各類網絡媒體中獲取信息。這個行為習慣有利于學生在“翻轉課堂”模式下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并按照教師設計的導學案,自主檢索、歸納網絡學習資源和參考材料;
其次,高職學生個性鮮明,擁有自己的獨立觀點,希望被教師、家長、和社會尊重,不喜歡被灌輸“傳統”的觀點和理論,對家庭、學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說法和規定敢于質疑。由于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的自我意識也較強,常以自我為中心。而“翻轉課堂”模式能利用學生的表現欲和競爭欲,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和實踐環節,也能夠在自主學習環節將學生的自我意識引導為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
第三,高職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積極性較高,因此對實踐環節的學習興趣明顯高于理論環節的學習。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各類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個人形式或團隊形式完成學習任務。
形成性評價體系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其發展過程的評價體系,它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設置了評價節點,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學生可以在這個評價系統中及時得到來自組員和教師的評價,有利于不斷審視自己的綜合學習能力,不斷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糾正學習習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不僅能配合“翻轉課堂”模式的實施,還能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培養其自信心、主動性、和創新能力。
3.4師資分析
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這一特點決定了其師資隊伍應具有雙師素質——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并具備相應的知識、素質、能力結構。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須為復合型人才,其知識儲備更為全面,專業技術和實踐能力更高,相關常識和知識面更廣。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中,首先要改變的是傳統教學中教師作為“布道者”高高在上的姿態,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并將教師的主要角色轉變為教學組織者和設計者;其次,教師需要將課程內容重新進行重組和調整,以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覆蓋課前自學階段和課堂教學階段)、相互轉化、相互銜接的學習流程,以利于學生吸收理論知識并應用于實踐活動中。
設計科學、合理的形成性評價體系能夠幫助教師有效的獲取學生在整個學習流程中產生的多方位評價信息,一方面有利于及時發現學生在課堂外和課堂內學習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找到癥結并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有利于根據反饋信息不斷調整課程內容、改善施教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3.5教學實施
高職院校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始終強調教師需根據課程特點,在日常教學中實施理實一體化的雙邊互動式教學方式。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組織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不但檢驗了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環節的學習效果,也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實踐性。教師可采用的教學方法包括合作學習法、項目學習法、任務驅動型學習法、情境教學法等,借助不同形式的實訓設施設備,有效的促進學生動手能力、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崗位的職業體驗。
在上述教學方法中,教師可以根據實情合理安排各個評價環節,評價內容涵蓋學生參與度、合作度、活躍度、項目作業等方面,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給予全面的評價。形成性評價體系能保證上述教學方法真正實現其教學目的,同時有助于活躍學習氛圍和提高學生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同時,形成性與總結性評價的有效結合,能夠全面、真實的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在為高職院?!胺D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形成性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充分認識到其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學情、師資、教學模式等方面的特點,努力結合本土情況,探索如何搭建一套科學合理、又切實可行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使其既能融入高職院校現有課程體系、符合高職學生的學情、適合高職師資隊伍,又能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同時,這套形成性評價體系應能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樹立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我評價和自我管理的水平,并學會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形成性評價體系為平臺,高職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課堂外的自主學習和課堂內的教學活動,在實現學習目標的同時兼顧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真正的從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被動學習”轉變為“翻轉課堂”模式下的“主動學習”。因此,科學、合理的形成性評價體系能夠推動高職院校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理念,并在日常教學中長期、有效的實施“翻轉課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
參 考 文 獻
[1]吳昌提,林菊芳,陳寧紅:《國內外形成性評價述評兼評開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
[2]徐亞君:《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幾點思考》,遠程教育雜志,2004(2)
[3]劉輝:《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結果處理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0
[4]黃光揚:《新課程與學生學習評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Ainsworth, L.; Viegut, D. 《Common formative assessment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