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靜
[摘 要]三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水》的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感覺器官認識水,可使其對水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
[關鍵詞]水 課堂教學 感覺器官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5-072
《水》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中的第一課,根據對學生情況和教材的初步分析,可知三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科學內容的學習需要親身經歷,在實踐中建構知識。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存有好奇心,喜歡探究事物。所以本節課,我利用學生對水的感性熟悉,抓住學生喜歡游戲、動手的特點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玩”中學會用感覺器官觀察水,把對水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上。
一、推出感覺方法——觀察水
本課在第一次試上時,為了先了解學生對水的前概念,教師提出問題:“你們對水有哪些認識?”讓每個學生在紅色圓形卡片上寫下自己對水的認識,接著讓學生匯報,教師把學生的卡片粘貼在黑板上,并加以整理形成網狀圖。接著拋出問題:“同學們可以親自觀察一杯水,看看水到底像不像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那樣。你們準備怎么觀察這杯水呢?”有學生說出觀察方法:看、摸、聽、聞、嘗。接著開始實驗,記錄對水的認識,再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過程中,指出之前的錯誤認識并糾正,保留正確的,修改網狀圖,進而得出水的特點:無色、無味、透明、會流動、無固定形狀。
通過反思,本次試上的內容存在以下不足:調查學生前概念,讓學生寫關于水的認識,此處和接下來讓學生親自觀察水,記錄對水的認識,存在內容重疊,而且花費時間較多。經過考慮,決定將此處修改為:調查學生前概念時讓學生口頭說說對水的認識,接下來引導學生說出觀察方法:看、摸、聽、聞、嘗,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一杯水,記錄水是什么樣子的,再匯報。由教師將事先寫有預測觀察結果的圓形卡片貼在黑板上,與學生一起整理卡片,將這些卡片按與水的不同關系形成網狀圖。關于學生匯報錯誤的知識,教師與學生一起舉例糾正,正確的直接貼在黑板上,進而得出水的特點。
通過這樣的整合,讓學生帶著對水的初步了解,運用我們的觀察器官去觀察水,重新認識水,使水的結構清晰明了,課堂順暢、不拖沓,并為后續的實驗作鋪墊。
二、運用觀察方法——找水
關于這一過程,教師是這樣設計的:“前面我們學習了水的特點,現在我們要利用水的特點來做個游戲。老師把七樣東西藏在七個黑色袋子里,分別有水、石頭、木頭、空氣、橙汁、醋、樹葉,并給七個袋子標上不同的序號,要求在不打開袋子的情況下,判斷哪個袋子里裝的是水。”小組討論分析每個物品的序號是什么,以及這樣判斷的理由,接著匯報交流,對小組間不同意見的地方提出驗證方法。教師適時設置障礙:同學們可以打開袋子,但是先不要看,試著用別的方法判斷物品的序號,實在判斷不出來,你再用看的方式。學生繼續實驗,再匯報交流。
學生在利用水的特點找水這個游戲當中玩得不亦樂乎,覺得相當有趣,把用感覺器官觀察物體這個方法運用得淋漓盡致,再一次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三、升華觀察方法——分類
“接下來老師還要考考大家,請你們把七個物品從黑袋子里拿出來,擺在桌面上,把這幾樣東西分分類。請思考:可以分為幾類?誰和誰分在一起?為什么這樣分?”接著小組分類討論、匯報交流,教師對學生的分類標準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評價,并適時提出:我們科學上把像醋、水、牛奶這樣的沒有固定形狀的叫做液體,像樹葉、石頭和木頭這樣的有固定形狀,不容易變形的稱為固體,像空氣這樣的稱為氣體。請學生舉例: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液體呢?并小結: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
通過分類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水與其他物體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學會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
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運用了我們身體的感覺器官,去看、摸、聽、聞、嘗,將觀察的最基本的方法運用在其中,這是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所要掌握的方法。三年級學生認識一種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較單一,還不懂得用多種感官去發現事物的特點,也不知道該做些什么,因此讓學生認識到觀察活動是學科學的重要方法是關鍵,培養學生對觀察方法的運用意識是重點,養成合理的探究習慣是難點,要做到這些借助“玩中學”的教學方式是比較合適的。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