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舉 彭玉平
摘 要: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快速發展的今天,特別是探索“實驗設備+工程背景”下的核心技能一體化技術、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與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結合鄭州科技學院實驗室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案,就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基本原則、功能進行以下闡述。
關鍵詞:實驗室建設;校企合作;教學改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9.205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智能化建筑已經走進普通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功能齊全的小區成為人們生活追求的主流。另外一方面隨著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和互聯網+等行業的興起,人們對未來建筑的發展,應當是“人性化的設計—智能化的設備—生態化的環境”三者的密切融合和相輔相成。因此應加大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人才的數量及質量的培養。
隨著科技發展和建筑行業的興起。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也越來越受到了家長及學生的認可。特別在民辦類高校中,學習該專業學生的數量更是急劇的上升。如何建立一個能夠適應該專業學生學習和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的實驗室,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建筑類專業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掌握電氣及電子方面的相關知識。在“工程背景+實驗設備”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切實更需要深化和升級校內對該專業的實驗室投入建設。與此同時遵循以下原則:
1 更新觀念,創新理念的基本原則
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學科與學科之間出現了大量知識共用、交叉、融合的現象。因此在新建實驗室時應該拋棄舊的思維,要有創新的理念以用來適應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具體有一下做法:
(1)多功能性。傳統本科的實驗室基本上是提供學生做一些驗證性性的理論實驗。教師先指導、演示;同學隨后驗證。很快上課時間就結束了,這樣很多情況下學生隨后在想做這樣的實驗機會比較少。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實驗室應該在建設的時候不僅僅考慮到上課學生用到,還應該考慮到學生在課余時間對實驗內容回顧與創新。
(2)實際性。在建設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時,要突出面向實際應用,面向學生實際設計需求。切實把學生畢業后將要從事該專業工作時需要技術、技能在實驗室功能中給體現出來。
(3)創新型。創新是學生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我們在設計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時候,應該才用分項目、分模塊化的教學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以往一成不變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
2 實驗室建設的基本原則
(1)適應性。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以應用技術型為核心,參考電氣、建筑、電子等方面實驗建設方案。圍繞本專業所從事的和在建設課工作崗位及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優秀課程群”要求,加強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基礎實踐能力建設,為學生提供“教、學、做”一體化的實驗平臺,從而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2)整體優化性。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建設要滿足“實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會創新”的應用型本科培養目標定位。強化工程意識、專業技能、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堅持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相結合,實現實踐教學過程不斷線,形成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相配套的實踐教學體系。
(3)實用性。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學生的培養更應該采用更多的實用性。如項目式教學法,以項目驅動方式是學生達到在練中學和學中練的目的,從而緊密的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3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室建設的功能
(1)該實踐基地建好后可以輻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工程造價專業、電子科學技術專業、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及建筑環境及能源工程專業的學生理論教學與實踐和創業就業等功能。
(2)全面展示樓宇控制的各個子系統的功能、構造、和設備,逼真實現各個系統的主要功能。打造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如同在工作中做科研一樣。
(3)可以為本科生的教育和教師的科研提供一個平臺。
(4)為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訓基地。
(5)通過與設備提供公司進一步合作,為社會培養智能建筑系統的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人員。
(6)學校和企業緊密結合。通過與企業聯手,打造“訂單培養班”的培養模式,實現用人單位和人才培養單位的零距離接觸。使該專業畢業生高薪就業。
(7)該實踐基地立足于學校,服務于地方經濟。
4 結束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實驗室建設對人才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適應當今社會智能建筑對新技術的需要,實驗室的建設還需要進一步的建設和完善,才能建設成一個功能相對完備的建筑智能化實驗室。推進“工程背景+實驗設備”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明月.筑巢引鳳校企一體——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99—101.
[2]董春橋.智能樓宇BACnet原理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3]邵世凡,徐立平.高校實驗教學改革要適應個性化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師教育研究,2010,22(03):107—108.
作者簡介:趙明舉(1984-),男,河南內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從事自動化、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