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守玉
摘 要:在新課改的指導下,要時刻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只有這樣,才會讓課堂教學更有效率,學生學習效果也高。通過互動合作學習,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克服思想雜念,好好地進行小學數學的學習。本文主要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動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01
小學數學課由于抽象思維活動比較多,所以在有些學生的眼中通常是枯燥乏味的,導致一些學生逐漸對數學學習失去了信心和興趣,那么怎樣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呢?我認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是要使學生在參與數學認識活動的過程當中,其學習行為能夠自覺的、積極的去進行,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參與有被動參與和主動參與之分,主動參與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標志之一。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就是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參與學習的條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巧妙地誘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把學習行為變成自身的需要,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呈現了探究學習的過程,將學習的感性、觀察、發現和自己的情感體驗等表達出來,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善于運用恰當的語言建立自己的邏輯思路。數學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對學生探究理解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只有探究深入,理解深刻,才能表達準確無誤。因此,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有計劃地訓練學生表達能力,讓學生多發言。但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成了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的積極性缺乏,更提不上探究思考了。
二、發揮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中,教師要提供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凡是學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暗示,給學生多一點主動參與的機會。為了保證學生能真正主動參與學習,教師要把學習過程創設成讓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會聽: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課堂上,既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會看: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盡量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做出判斷結果。會想:教師要巧設疑問,激勵、促進學生善于想,勤于思,更要留給學生較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主動去動腦想問題,并且引導他們通過探索交流,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會說: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說,盡量讓學生多說,哪怕學生說的是錯誤的,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特別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要給他們說的機會,說的自由。說思維過程,說自己的想法。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效的把耳、目、腦、口等多種感官充分的利用起來,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會看了會想了會說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就自然提高了。
三、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小學生的畏難情緒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培養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心理素質。經常用一些題型新穎的數學習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避免學生看到新題型后由于緊張而產生的畏難情緒。在數學課堂的新課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典型例題的示范引導,通過對例題作深入細致的剖析和講解,使學生對數學解題思路有明確的認識和理解,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關鍵字眼,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分析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在數學教學中,解決隱含條件的問題占有相當的比重,有些數學題的部分條件隱含在題目之中,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把隱含條件挖掘出來,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后進行總結時,要提醒學生:當以后遇到根據現有的已知條件難以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要首先想到本題是否有隱含條件,促進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四、動手操作,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學生的學習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感性基礎之上,教學才能扎實有效。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活動。因為小學生思維簡單,形象直觀,掌握知識比較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年齡特征,有意識設置問題情境,拓寬學生思路,變抽象的教學內容為能動的具體形象化的學習材料,把教學過程演變為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獲取知識的過程。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合作交流,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使靜態數學知識動態化。因為邏輯思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啟發創造性思維。否則,這種所謂的邏輯思維,實際上只是純粹的機械思維,沒有活力,呆板固執。所以,我們要談如何培養邏輯思維,就必須考慮如何啟發創造性思維。創造,需要以邏輯為基礎。有邏輯的創造,才是真正的創造。啟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邏輯思維不斷地發展的過程。所以,要啟發學生思維中的創造性,就必須讓他們嘗試多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地增加思維的廣度和復雜度。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邏輯思維,就必須先讓學生理解邏輯思維的含義,然后再逐步引導啟發。其中,最重要的是當思維初成時,要對其進行鞏固。到一定階段后,要嘗試在此基礎上啟發創造性思維,使教學成果更進一步。啟發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發展特點與需要,適時而巧妙地給學生以啟迪、開導、點撥,幫助他們獨立思考。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融會貫通,認真鉆研,靈活運用各種方式,才能把學生帶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才能使學生積極探討知識的源泉,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參考文獻:
[1] 郭 楠.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組織好合作學習[J]. 學周刊,2013,04:44.
[2] 黃劍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積極性的探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3,21:92-93.
[3] 李艷華.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快樂學習[J]. 學周刊,2013,19:91.
[4] 黃春燕.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興趣提升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3,4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