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芬
摘 要: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當中精心創設問題的情景,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何卓有成效地啟發引導,促使學生思維活動的持續發展,從而更有效地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新課程下值得教師們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巧妙的提問可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在教學工作中,我們發現,課堂提問常有許多不良傾向。為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講求提問技巧,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提問技巧;啟迪思維;發展思維;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40-01
新《課標》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實施教學計劃的過程,更是一個適合于學生個性主體發展的創新過程,應當說,巧妙的提問正是激活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溝通師生教與學的橋梁,是傳授知識的有效途徑。提問得法,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提問不當,不僅對教學無益,而且會堵塞學生思路,窒息課堂氣氛。
那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并實施提問呢?
一、切中要害,啟迪思維
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聯系實際的啟迪性提問,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他們心靈的門戶,這正是我們追求教學藝術的一個理想境界。
二、捕捉信息,開拓思維
蘇聯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主動探求知識,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的問題”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學生回答提問時,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從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時延伸引導,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幫助學生完善認識,順利完成回答。——這正是提問中的引導藝術,“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
三、巧選角度,變中求異
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書本與生活相結合,注意采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四、利用矛盾,激發疑問
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
五、化難為易,深題淺問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的處理。
六、此意在彼,直題曲問
現行的語文教材深入淺出,可讀性很強,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地提問,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教師力求避免所提的問題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題曲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熱情。
七、多層設問,化整為零
對于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必須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易及難,順藤摸瓜,逐步抓住問題的實質。要做到這點就要在提問中化整為零,多層設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實質。
當然,上述課堂提問的藝術并非是孤立的,單獨存在的,一堂課并非只是運用其中的一種方法,更多的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互相滲透。這就需要教師對問題教學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靈活運用這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質疑是創新的基礎,當教師在運用問題進行教學時,也應該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鼓勵學生主動提問,獨立思考,特別是鼓勵有創造性的、與眾不同的見解,哪怕是見解不成熟、有缺陷或問題,因為每個問題都有一定的發散性,我們不必追求完滿的答案,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采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標所要求的。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采用問題教學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從而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地向前推進。而且,問題教學法對于改革和優化課堂教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只要積極實踐,努力去做,無論何種基礎的學校和師生,其課堂教學都會收到實效的。
參考文獻:
[1] 李江琳;優化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語文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20期
[2] 李少鑾;優化課堂提問行為 促進學生自我表現[J];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3] 夏桂花;談教師課堂提問的行為策略[J];新課程(教師);2010年07期
[4] 闞 武;;讓課堂中的“問”更精彩[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年22期
[5] 田 華;熱鬧的課堂≠成功的課堂——談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誤區[J];語文教學通訊;2003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