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興
【摘 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階段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成果展示交流階段,以《大家來看限塑令》為例,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展示,進行深層的交流。教師要不斷地創造機會,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的自主探究之中,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取得成功,進而把自主探究當作一種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為其今后的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自主探究
一個個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多渠道獲得知識并加以綜合運用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成果展示匯報既是對自己在開展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活動產品和收獲的集中展示與體現,也是師生、生生開展學習、交流的重要機會,同時也是學生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認識,我們認為成果展示階段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在近幾年中,我們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自己的實踐探索,總結了此類型的課可以設計這樣的流程:回顧活動主題→匯報小課題,說說選擇的原因→組內交流,確定展示形式→分組匯報,多向互動→總結提高,生成主題。
我們覺得在成果展示交流階段,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展示,深層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不斷探索和總結,積累了一些活動主題的課例。為了便于說明問題,以《大家來看限塑令》為例來談談我們的踐行。
一、前期指導要細致
在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對學生開展活動的情況進行調控。及時關注學生活動開展的情況,并做好相關的指導,畢竟學生在開展活動時困難重重。如果不及時地了解與幫助,活動很可能中途夭折。教師要俯下身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眼光看待問題,細致考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當學生需要的時候,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教師應當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忠實的傾聽者和合作者,觀察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認識和困難,并給予相應的參與、合作和鼓勵。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困難,讓學生在磨練中成長。
在《大家來看限塑令》這一活動主題,在大主題分解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了適合的小課題,并分組進行了探究。小主題分別是:(1)有毒、無毒塑料袋的區分;(2)塑料袋的危害(分成兩個小組);(3)世界各國限塑的做法;(4)關于菜場塑料袋的調查與研究;(5)塑料袋與環保袋的較量。應該說第一小組“有毒、無毒塑料袋如何區分”這一問題,查找資料十分容易。學生也很快找到了資料。
資料找到了,如何進行匯報呢?如果只是把收集到的資料讀一讀,那就失去了研究探索的意義了,也毫無趣味。于是,我們試圖對他們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指導。
〖指導回放〗
師:你們小組真不錯,這么快就找到了資料。(學生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么你們準備如何把資料呈現給其他同學呢?
生1:我們可以把資料大聲地朗讀給同學聽。
師:還有更好的辦法嗎?(學生沉默了)我們在展示交流的時候可以增強一些趣味性,互動性。你們看區分塑料袋有這么多方法,比如說沉浮法,我們可以動手演示啊!
生2:是啊,我們可以準備一個透明的器具,里面裝上水,采用演示的方法。
師:那其他區分塑料袋是否有毒的方法可以怎么樣呢?
生3:觀察法,我們可以準備好各種顏色的塑料袋,然后一邊說一邊演示,
讓其他同學猜一猜。
……
通過這樣簡單的交流,這一小組的學生很快找到了適合的展示方式,他們小組采用一人說一人演示的方式進行匯報,他們還讓其他的小組的同學準備好塑料袋,還說課堂上還有互動的環節。老師的點撥指導顯得極為重要,在學生的關鍵處、困難點進行稍加指點,學生的潛力會開發出來的。教師前期的指導是上好成果展示交流課的基礎。
(二)展示形式要多樣
活動的成果展示是重要的一環。成果展示主要是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現場展示,讓別人了解他們在主題活動中所獲得知識和碰到的困惑。成功的展示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循環。多樣化的展示是學生所期待的,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活動的魅力。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靜態的,如一些觀察日記、一幅漫畫、一張自編的小報等;展示的形式也可以是動態的,如邊說邊演示、小品表演、辯論等形式。在選擇采用何種方式展示時,我們要充分考慮主題的類型特點,學生的個性特點,材料的特點,采用最優化的展示形式。
〖展示回放〗
在《大家來看限塑令》這一活動主題,“有毒、無毒塑料袋的區分”小組在匯報時采用一人說一人演示的方式,其他小組的同學認真傾聽與觀看,收獲不小。學生都紛紛拿出自己的塑料袋,細心擺弄一番。“塑料袋的危害”這一主題有12人喜歡探究,于是又把他們分為兩個小組。一組著重從環境污染的角度研究,一組著重從危害健康的角度研究。根據主題不同類型的特點,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小組不僅查閱了相關的資料,還從實地拍了不少的照片進行展示;而塑料袋對健康的影響小組除了收集相關的資料外,還從網上查閱了一些視頻資料,在成果展示時還播放了代表性的視頻,使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世界各國限塑的做法”這一小組則采用了PPT演示的方式。“塑料袋與布袋的較量”小組則采用小品表演的方式。
學生匯報的形式多樣,有解說,有演示,有表演,有視頻。應該說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增強了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受到啟發與教育。特別是塑料袋與布袋的較量采用小品的方式進行匯報,學生非常喜歡。小品表演結束后,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全班同學不僅為他們精彩的表演喝彩,更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感受到塑料袋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以及該小組的同學通過資料收集后,進行再創造,不僅培養了合作探究能力,又提高了語文素養,真是一舉多得。其實,匯報也有一個小插曲。在六(3)班試教時,每個小組在匯報時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把搜集到的資料讀一讀的方式,沒有對資料進行再加工。整堂課下來課堂氛圍比較沉悶。我想問題出現在第一課時上。因為在第一課時的時候,我沒有對學生提出如何匯報的要求。于是在六(1)班執教第一課時時設計了成果預期形式,并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匯報,而且對每個小組進行一定的指導。因此,在本節課中學生匯報的形式能夠多樣化。在多樣化的匯報中,不僅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性,還增加了趣味性,提升了參與深度。
(三)展示交流要互動
我們在成果展示交流階段,這是反饋交流的過程,是經驗分享的過程,我們要強調多向互動,使學生的交流是深層次的,而不是浮在表面。缺乏趣味性的展示,往往是上臺展示的同學興高采烈,臺下的同學無精打采。那這樣的展示就失去了意義。
1.充分交流
我們在組織學生展示交流時,要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在匯報時,不僅要交流成功的喜悅,交流結論,還要交流面臨的困難,是怎么解決的。還可以說說失敗之處。這樣的交流可以啟發其他小組的同學,下次我們遇到這樣的困難可以怎么解決,引發別人思考。如:“關于西區菜場塑料袋的調查與研究”小組本來是打算以錄象的形式進行展示。他們小組里有一位同學的鄰居剛好在西區菜場賣菜。(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本來已經聯系好了,那位阿姨已經答應采訪了。但是當聽說要拍錄象時,又拒絕了。他們就來求助于我,我告訴他們可以換個方式進行匯報的,可以采訪時記錄下來,變成訪談錄,還可以拍一些照片。
〖展示回放〗
師:接下來有請第五組的同學進行匯報。
生1:我們研究的問題是“關于西區菜場塑料袋的調查與研究”。
這是我們拍的一些照片。我們發現很多人沒有挎籃子買菜的習慣。我們在一個小攤前做了統計,短短三分鐘就有五位顧客前來購買,沒有一個人使用籃子。賣菜的人還是免費提供塑料袋。買一個洋蔥也用塑料袋……
師:你們在預期的展示方式提到錄象展示。
生:本來是拍錄象的,但是那位阿姨聽說要拍錄象時拒絕了。后來我們就換了別的方式了。我們做了一份訪談錄。
……
展示成功的一面固然重要,但是展示遇到的困難,并且把這個困難解決更能打動別人。在總結交流過程中,活動成果的展示必須是“學生內心對活動的感受的真實反映”。脫離學生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的表演,顯得是那么蒼白無力,并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深度體驗。我們要鼓勵學生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包括在活動中的困難、活動中的不足以及各種真實的情感體驗。展示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充分交流,可以讓學生說說聽后的感想和收獲等。
2.細細傾聽
有了傾聽,才有深層次的互動交流。因此,在學生小組匯報前,我總是會提出要求。在別人匯報的時候,我們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做個傾聽者。互動交流時,你才有發言權。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匯報中,了解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方法。當一組匯報完畢時,我總是會設計一些問題,進行互動。如:在《大家來看限塑令》這一活動中,第三小組的同學研究的是關于塑料袋對身體的危害。他們采用解說和播放視頻的方式。在視頻播放完畢時,我就問同學們:“從剛才的視頻中,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學生正是因為認真傾聽和觀看了,談得都很到位。有時候,我也鼓勵展示的同學可以穿插互動的環節。這樣有助于交流不僅增強趣味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四)關鍵之處要挖掘
展示形式的多樣化,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增加趣味性。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關注趣味性。我們更加要關注的是孩子深度的交流。有時候,學生看問題或許比較片面,這就需要教師在關鍵處進行挖掘、點撥。
〖引導回放〗
在第五組“關于西區菜場塑料袋的調查與研究”匯報完畢時,學生認為限塑令沒有很好地執行,其實自限塑令實施以來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師:其實,自限塑令實施以來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們的行為還是有變化的。誰來說一說,你看到了有哪些變化?
生:(沉默)
師:比如我們到超市買東西……
生1:我到世紀聯華超市買東西,那里購物,塑料袋不是免費提供的。
生2:我和媽媽去超市,我們帶上了環保袋。
生3:現在去超市購物,自備袋子的人越來越多了。
……
師:(出示圖片和資料)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限塑令”實施3年,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年使用量減少240億個以上,累計減少塑料消耗60萬噸,這個限塑成效相當于節約石油360萬噸,折合標準煤510多萬噸,折算成二氧化碳1000萬噸,尤其是商場、超市三年使用塑料袋減少2/3。
師:看了這些數據,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偏差時,教師要適時進行指導,補充一些資料,引導孩子更深層的交流。
體會:關注學生的深度體驗
在實踐探索中,我們發現學生的轉變真不小。原來學生對于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成果展示感到茫然,無從下手,而采用懶惰的辦法——直接將資料堆砌。在一個個活動專題的開展后,學生對于如何展示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哪些資料、主題是適合靜態展示的,哪些資料、主題是適合動態展示的,通過小組的交流總能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展示交流。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開展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體驗,了解活動進程,適時地進行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的發展開辟了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生活的空間,學生在這個大空間里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新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實踐學習、互相學習,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被拓寬。在活動中,教師要不斷地創造機會,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的自主探究之中,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取得成功,就會強化這種愉快的情緒,進而把自主探究當作一種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為其今后的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宋艷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設計.課程研究,2007(7):19-20
[2]劉鋒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合作能力探究.中國校外教育,2005(1):33
[3]應漢良,章利江.如何讓綜合實踐活動更有效.教育教學論壇,2016(1):253-254
[4]朱海月.小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幾點思考.教學實踐研究,2015(30):178-179
[5]孫桂萍.對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再認識.文教資料,2015(3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