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吉慧
摘 要:學生是一個復雜的多元體,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差異。教師要善于分層要求,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不斷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關鍵詞:分層要求;學習興趣;自信心;自我發展
學生是一個復雜的多元體,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差異,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處于不同的起點,也反映了他們各自發展的不同特點。也就是說,現在校園內學生的差異很大,知識水平懸殊及智力水平極不平衡。一些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快,記憶保持得長久而牢固;而另一些學生的腦力勞動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對某些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說,“三分”可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美國學者卡羅爾提出“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或是學習機會),再具備合適的學習材料和教學環境,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
一、分層看待所有學生,教育和保護相結合,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讓學生在失敗中收獲“成就感”,是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守護這點火花。周密地考慮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應做些什么,給所有的學生布置合適的作業,使他們能在作業中獲得發展。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問題。
例如:數學課上,在解答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所教的班的學生分成幾個組。第一組是學習最好的學生,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題目;其中還有一兩個學生能夠即席口頭解答。不需要做書面作業:教師剛剛讀完條件,學生就舉手要求回答。對于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除了課標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出課標要求的習題:應當給這些學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輕松的、需要不斷動腦的工作;有時候,需要給學生布置這樣的習題,使他不能獨立地解答出來,教師給予的幫助只能是稍加指點和提示。
第二組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適合進行一定程度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教師常說,這一部分學生是通過“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他們能順利地學習,是因為他們勤奮用功和堅持不懈。
第三組學生能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但是對復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在他們做作業的過程中,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使用高超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節課上所能完成的作業,要比第二組、第三組學生所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但是教師無論如何都不能催促他們。
第五組是個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應付中等難度的習題。教師要為他們專門挑選一些題目,始終使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二、分層布置作業,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2007年3月,我們學校承接了“分層探索實驗研究”課題,當時我就很不理解,心想在課堂上實施分層教學,難度較大啊!每節課有大量的教學內容要按計劃完成,稍微照顧學得慢的學生,教學進度就跟不上,而且每個班有四十多個人,每個孩子的情況各不相同,一節課要照顧所有的人,滿足每個孩子的不同需求,很不現實啊!
隨著實驗研究的深入,我漸漸改變了這一觀點。作業分層讓我嘗到了“甜頭”。
對于分層作業我們數學組的有效做法是:除了每次作業有設計上的分層,還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水平把他們分為二層或者三層。對A層學生布置的作業旨在培養能力,因此以能力題和拓展題為主;對C層學生布置的題目是以基礎題為主;而對B層學生布置的作業則是以上兩者相結合。批改時B層盡量面批,重點關注C層學生。例如,在教完“計算長方形周長”時,A層學生在練習時要能靈活運用“(長+寬)×2”這種求周長的方法;B層學生要掌握“長×2+寬×2”這種計算方法;C層學生只要會用“長+長+寬+寬”這種計算周長的方法就行。
剛開始嘗試分層作業,也走了不少彎路。C層學生的作業仍然有人不做或漏做,無論作業多與少,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他們的心思不在學習上。A層學生的作業剛開始可以看出很認真,到最后有點敷衍了事,雖然看上去做了很多拓展題,但不知道效果如何。他們沒有認真去做,如果以研究的態度學習,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我們還發現由于對B、C層學生常實行面批,一些學生養成了一定的依賴性。
于是,我們又調整教學策略,開展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即按學習成績差異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合作學習小組,由成績優秀的學生擔任該組“小老師”。在完成一些實踐性作業時,發揮“小老師”的帶頭作用。同時在組內學生完成作業遇到困難時,“小老師”應熱情指導。
每隔一段時間班級還開展“同學喜愛的先生”“優秀合作小組”等評比活動。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大家都覺得在分層作業的探索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樣就給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自主鉆研的舞臺,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分層進行測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分層測試的最大特點就在于面向全體,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傳統的考試模式一般不管學生的學習能力層次水平,實行一個標準、一個模式、一張試卷的測試模式,往往強調了評價的甄別和選拔的功能,不但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教師在出考卷的時候往往左右為難:是多出些難題好還是多出些容易的題好?試卷出難了,只能凸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對于學習能力較弱一些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挫折,他們往往要面對低分的命運,由于無法品嘗學習的成功,久而久之便喪失了學習興趣。而試卷出得容易了,對于中下層的學生來說當然好,但是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來說,卻因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倍感壓抑,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而分層測試則淡化了以往評價中考試成績的甄別和選拔功能,為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發展創造了相對平等公正的機會和條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積極學習、樂于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優化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提高了師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對教師的教學實踐更具有指導意義,使教師的教學活動具有有的放矢、目標明確、針對性強的特點,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分層是手段,遞進才是目的。透過分層測試的動態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確定奮斗的目標,學習成績達到遞進之目的。
總之,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流水線上出來的機器,要承認和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了解學生,不斷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思考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進行腦力勞動,那么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是成功的,就是快樂的,就是雙贏的!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