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芝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根本在于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從問題出發,得到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數學思想的完善,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用問題情境作為鋪墊巧妙實現數學課堂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于是,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充分保證問題的出現,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創造一個激勵、探索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學習空間。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理解設置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精心組織學生提問,進而學生解決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常用手法。
首先,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數學學習的生活性,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在備課、教學內容銜接上要盡可能地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比如,數字的學習要利用生活中的購物、數量、銀行、數字廣告等可以有效完成數感的形成,真正理解數,懂得數的基數與序數的根本意義,從生活中來,抽象到數學世界的本質,再回到生活得到更多的應用。
其次,教師要利用在豐富多彩的課堂練習來完成問題的設置,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數學課堂要有豐富的課堂練習達到鞏固的根本目的,練習的開放性是最重要的。使用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有提問的空間,可以稱作拋問題,如果學生還沒有理解有關問題,教師可以:“怎么條件不夠?是不是有多種答案,是不是還有不同的方法?你再觀察一下具體的信息,你還有什么補充……”,這樣,數學問題就來了,學生就會發表意見,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再次,問題的提出關鍵要教師有聰明的“啟智”過程。新舊知識的矛盾本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激發,這個時候就要求教師能夠及時“啟智”,從數學知識的矛盾得到更好的理解與升華是十分必要的。從學生已知的東西提出問題,既要學生能力所及,又要有突破利用新知識,新問題與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矛盾,提出學生力所能及,而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完成知識的飛躍。如同摘桃子,只有跳起來才可能碰得到,才能摘到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狀態,讓他們在積極主動中集中智慧和意志,從而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鍛煉能力。
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境教學的使用
情境,即情感或心境的氛圍,情境理論認為,學習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情境。情境不同所產生的情趣也不同,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融洽、寬松的教學情境,以情育人,以情動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創設問題情境,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數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能夠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數學的價值。總之,課堂教學中要靈活設置問題,善于引導學生提問,并且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從而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