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近些年來,在小說研究中更是呈現出大熱之勢。但縱觀《聊齋志異》的研究文獻,對女性群體的真善美特性進行分析的作品敘述不夠豐滿,本文試圖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真善美的層面分析聊齋女性,揭開她們美麗的面紗。
關鍵詞:聊齋志異;女性形象;人格;真善美
作者簡介:杜銀龍,學校:遼寧大學文學院,專業: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01
引言:
作為獨特的審美群體,女性形象研究在《聊齋志異》的研究歷史中得到的重視程度可能是最大的。但大多數研究文獻在分析女性形象時,沒有注意到女性形象與作者情志的充分鏈接,導致小說研究中作品與作者的鏈性斷裂。本文試圖深化“女性真善美”這一研究切入點,從“人格之美”和“真情之美”兩個方面充分展現《聊齋志異》女性的心理狀態。
一、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集大成者蒲松齡
明清兩代是通俗小說盛行的階段,小說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學藝術形式頗受市民青睞,成為他們茶余飯后的消費奢侈品,大量的需求刺激了小說的蓬勃發展。其中就包括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聊齋志異》就是集大成式的力作,藝術成就極高。
(一)作者生平
《聊齋志異》是中國清代著名短篇小說巨匠蒲松齡的代表作。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山東淄川人。蒲松齡的家族雖非顯赫之家,但世代多讀書人,是典型的書香門第。
蒲松齡喜愛文學創作,并和當時其他的士子一樣,嚴格奉行通過科舉出人頭地的人生信條,認為科舉之路是人生終極目標。他勤于讀書,才思敏捷,但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才學淵博卻屢試不中,只能靠做塾師養家糊口。心緒壓抑的同時,蒲松齡惟有寄身創作來排解自身的千愁萬緒。
(二)關于《聊齋志異》女性形象
蒲松齡嘔心瀝血創作《聊齋志異》。這部作品藝術水平極高,最讓人稱道的還是其塑造的女性群像,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態,個性鮮明,色彩繽紛,總體上涵蓋了整個封建時代的婦女形象。另一方面,作品的現實意味十足,作者描寫女性,刻畫人物的同時穿插了當時的風物人情,并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之下開展故事情節;另外,這些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向性亦是本書的藝術特色。正是因為眾多藝術塑造手段造就了《聊齋志異》無限的藝術張力。
二、女性群像與真善美
《聊齋志異》塑造了眾多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各異,但都閃現著作者希冀的理想光芒,通過這些女性群像讓讀者感受到獨特的藝術魅力。
《聊齋志異》中的眾多女性,作為作品世界觀展現的一部分,生發出浪漫的花妖狐鬼世界,體現了作者對于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情感。現實是殘酷的,但通過閱讀那些塑造了眾多奇女子的作品,感覺不到作者由于失意而產生的厭世情緒。通過對女性群體的解讀,可以了解到作者在《聊齋志異》中的思想情感的爆發,在遭遇現實的壓抑時,是眾多女性創造出來的美好世界平息了作者心中的憤懣。
(一)聊齋女兒的人格之美
聊齋志異談鬼說狐只是表象,這些故事的底子里是真實的社會和人生。或許有幸福,但大多數時候故事中都包含著心酸的淚水。聊齋女兒的交往對象大多數都是貧困潦倒的書生、文人,而這些聊齋女兒大多數時候都是不懷著功利的心態去和書生文人交往,她們與這些書生休戚與共,同甘共苦。不論這些書生輝煌與否,都一直陪在身邊不離不棄。
(二)聊齋女兒的真情之美
這類女性形象在《聊齋志異》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她們是用來關照社會人生的。她們身上展現的是人性的光輝,是真善美,給人帶來幸福、安慰和溫馨歡樂。在她們心中,愛情是生存的意義,是她們出現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理由。在于鐘情之人相遇之后,她們往往全身心投入,全心全意地向愛人貢獻愛情。
三、真善美的聊齋女性——作者的理想花園
《聊齋志異》中的女性,是作者蒲松齡有意識地結撰奇異故事而創作出來的。這些故事都出自于他個人心靈的創造,其中深意可以想象。清朝末期統治愈加腐朽,更加殘酷的壓榨民脂民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些女子的出現撫慰了他們的心,她們表現了冷酷的制度下溫情的一面,是作者心中夢想的原地,展現了多彩的光芒。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短篇文言小說創作著作的高峰,它以對女性的高度肯定和認知創造了其自身的獨一無二。這部作品中林林總總的女性群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它所要向讀者傳達出來的概念與意識。我們甚至可以做出這樣的論斷:聊齋中的女性,即是作者心中理想的花園。
結論
曾有人說過:“文學是苦悶的象征”。現實中蒲松齡坎坷的一生無疑對他寫作的《聊齋志異》有重大的影響,他借《聊齋志異》來抒發他的苦悶情懷、他的孤憤之情。他以《聊齋》來釋放苦悶,尋找慰藉,其中的女性形象恰好充當了他理想的載體,留下了不朽形象豐碑。雖然已經過了三百多年,但蒲松齡筆下不凡的女性形象,在時間的印證下,依然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蒲松齡. 聊齋志異[M] .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3.
[2]唐富齡. 明清文學史[M] .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第1 版.
[3]齊魯書社. 蒲松齡研究集刊[ C] . 1982 年第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