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龕手鏡》是遼僧行均為佛徒研讀佛典、通釋文字而編撰的字書。《龍龕手鏡》采用部首法和音序法相結合的編排體例,輯錄了佛經中大量俗字、異體字、古文字等。它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普及,并為敦煌學的研究提供了文獻材料;優化了檢索方法,解決了難檢字的問題,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龍龕手鏡》;編寫體例;價值;不足
作者簡介:付海燕,女(1991-) ,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中圖分類號]:H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1
一、作者及編寫背景
行均,字廣濟,俗姓于,遼幽州高僧,祖籍青齊。行均擅長音韻文字之學,由其書序“善于音韻,閑于字書”可知。《龍龕手鏡》(以下簡稱《龍龕》)成書于遼圣宗統和十五年,本作《龍龕手鑒》,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名諱,宋人在翻刻時將“鏡”改為“鑒”,因此本書又稱作《龍龕手鑒》。“以新音徧于龍龕,猶手持于鸞鏡,形容斯鑒,妍丑是分,故目之曰《龍龕手鏡》”,此即書名之含義。行均作書之時,佛教典籍大量涌現,傳寫中岀現的俗文訛體,影響信眾研讀佛經。行均感嘆于此,遂于五臺山金河寺花五年功夫撰成此書,以期為研讀佛經之人提供一部可靠的解字注音辨形的工具書。
二、編排體例
《龍龕》的編纂體例頗有創意。《龍龕》序曰:“總四卷以平上去入為次,隨部復用四聲例之。又撰五音圖示附于后,庶力省功倍垂益于無窮者矣。”全書以平上去入為次序分為4卷242部:平聲97 部,上聲60 部,去聲26部,入聲59 部。每個部首下隸屬的字,再按其聲調的平上去入先后排列并依次標明。對于收入的每一個字,都列出該字在當時的異寫形體,并有簡單的音義注釋。對每一種形體分別標明古、今、俗、通、正、誤、或作等名稱。
《龍龕》采用了部首法和音序法相結合的編排體例。它以部隸字,又以聲調排字,這樣既使用了《說文》一類字書的部首排字法,又參照了《切韻》等韻書的音序檢字法,解決了字書一個部首內字無定序,韻書每一韻部內字無定序的檢索困難。
三、主要內容
《龍龕》收字數量達26430余字,注文163170余字。《龍龕》主要收錄佛典中的字,而且只收音義不明之字,不收那些不致造成辨讀困難的常用字。書中所列各字先辨別字形正誤,然后詳列諸體,再釋音義,釋音采用直音和反切,釋義簡潔明了。
(一)收字種類
書中收錄正、俗、今、古、同、通、變體、誤等諸體,還附有少數籀文和古文。如《龍龕·金部》:“,正。”“,俗。”“鏑,今,都歴反,箭鏃也,三。”這三種字形分別為“鏑”的正、俗、今體。
(二)注音
該書用反切或直音注音,對異讀也加以說明,詳列出處。《玉篇》、《切韻》、《經音義》、《隨函》及佛經中的自切音皆為其注音來源。如《龍龕·禾部》:“,《經音義》切居竭反,長禾也。”
此外,對于異讀,《龍龕》也做出了說明。如《龍龕·金部》:“錠,音定,錫屬也,又音殿。”“又音”即異讀。
(三)釋義
釋義主要采取直接訓釋和引用的方法,多引《中阿含經》、《賢愚經》等佛教典籍以及《說文》、《玉篇》、《切韻》、《字林》等字韻書,釋義簡明。如《龍龕·人部》:“傆,音愿,點也,出《說文》。”
四、評價
歷來學者對《龍龕》有褒貶不一的評價,筆者將以客觀的態度來探討此書。
(一)《龍龕》的價值
《龍龕》作為一部字書,不論是內容,還是編排體例,都有值得贊譽的地方,在工具書史和文獻學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1.部首設立的創新
《龍龕》將部首減為242部,不只是數量的減少,更是編纂理念的革新。《龍龕》以楷體定部,對《說文》的部首體系進行了改革。立“雜部”,即難檢字表,為部首法處理難字、怪字提出了一個方法。
2.音序法和部首檢字法相結合
傳統字書多效法《說文》,據義設部,往往導致“尋求一字,往往終卷”的困境。然而,《龍龕》在編排時不落俗套,吸收了部首法和音序法的優點,使每部所收字定序,大大方便了檢索,是對編排法改革進行的偉大嘗試,也是辭典功能的重要體現,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3.便于敦煌學的研究
敦煌文獻中存在大量的俗字、訛體、變體等,令研究者難以釋疑,而查閱《龍龕》往往迎刃而解。張涌泉認為《龍龕》是“研究敦煌俗字的重要參考書”。敦煌學創始人潘重規指出,《龍龕》“別出手眼”,尤其在敦煌學研究之時,“炳然一燈,閃耀千古,照明發伏,得不謂為學林之大幸耶。”
4.對文字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龍龕》對佛經中大量的俗字和異體進行注音、釋義,加以規范和整理。如合義字“甭”字,字書中標為“不用”的切合音,注為“棄”。此類注釋在《龍龕》中十分多見。行均對佛經中疑難字進行的歸納分類,為后世解讀唐、宋以前的俗字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書,也為漢字字形演變的研究提供了珍貴材料,在俗文字學上有重要價值。
(二)不足
《龍龕》也存在一些不足,研讀者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明辨正誤。如對一些形似部首(如黑—里)歸類不清,造成了一定的混亂。由于傳抄錯誤,抑或行均自身學識有所欠缺,對所引字書理解有誤,也導致書中出現一些訛誤。
參考文獻:
[1]鄧春琴.《龍龕手鏡》在辭書體例中的創新[J].辭書研究,2010(6).
[2]龍國富.第一部音序檢字法字書[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
[3]鄭賢章.《龍龕手鏡》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