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曼殊作為清末民初動蕩歷史中“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傳奇人物,其哀感頑艷的“小說六記”和半譯半著的《慘世界》,對中國現代文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其小說創作中的身份認同上的沖突入手,對蘇曼殊其人其文進行更深刻的解讀。
關鍵詞:小說六記;慘世界;身份認同;女性形象
作者簡介:李志秋(1990-),女,上海市閔行區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2
蘇曼殊天才絕世,被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譽為“近代中國文學史上之一彗星”。1903年,20歲的蘇曼殊以半譯半著的《慘世界》在文壇上嶄露頭角,1912年,又因自敘傳色彩濃厚的悲情小說《斷鴻零雁記》文名大噪,在文壇立足。而后,又分別在《民國》、《甲寅》、《青年雜志》、(《新青年》)《小說大觀》發表了《天涯紅淚記》、(未完)《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構成了其“小說六記”,并以其特有的清新典雅的文調,凄涼初測的風格,震撼了眾多讀者的心。天性浪漫,身世坎坷的蘇曼殊與北宋詞人秦少游一樣“將身世之感,大并入艷情”,成為淮海,小山之外,又一古今之傷心人。而“詩僧,情僧,革命僧”的多重身份,也造成了其小說文本的復雜性,和意旨的多重性。
身份認同的問題,一直貫穿于蘇曼殊的小說創作中。對自身血統的問題的困惑和糾纏,使蘇曼殊的小說呈現出哀傷凄清的漂泊之感;而對文化身份的認同,更讓蘇曼殊的小說呈現出激進入世的革命情結和淡泊出世的佛禪情調以及隱微幽深的遺民心態。同時,作者蘇曼殊自己對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身份認同問題,更暴露出了在歷史轉型期間,受西方文化沖擊和傳統文化浸淫的知識分子的矛盾和困惑。探析蘇曼殊小說創作中身份認同問題,有助于我們對蘇曼殊的傳奇人生賦予其小說的特性和和變革的歷史大背景賦予其小說的共性進行更清晰地把握。
1.血統身份的認同問題
蘇曼殊的身世血統問題,曾是蘇曼殊研究最早關注的問題,也是蘇曼殊一生的“難言之恫”。中日混血的尷尬身份和被父母遺棄,寄人籬下的童年經歷,使蘇曼蘇形成了憂郁敏感,自閉自憐又自戀的性情,使他的身上永遠帶著飄零,感傷的調子,這種感傷凄惻的氛圍也一直氤氳在他的作品中。
蘇曼殊為中日混血,其父蘇杰生在日本行商時,與其日妾河合仙之妹河合若子私通所生。若子產后三月便離開了蘇杰生,蘇曼殊自此由河合仙撫養,一直生活在日本,直到六歲回國。在日本的這段日子,是蘇曼殊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不知真相的他也一直視河合仙為親生母親。回國后寄人籬下的生涯,父親角色的缺失和受家人歧視的遭遇,使蘇曼殊更加懷念遠在日本的河合仙,這也是蘇曼殊成名之作《斷鴻零雁記》中重塑出身和尋母的情結的原因。
在蘇曼殊托名日僧飛錫的《潮音跋》中,寫道“曼殊闍黎,始明宗之助,自幼失怙,多病寡言,依太夫人河合氏生長江戶。”在《斷鴻零雁記》里,三郎“呱呱墜地無幾月,即生父見背。爾生父宗郎,為江戶名族,生平肝膽照人。”柳亞子曾根據上述文章,斷言蘇曼殊為日本人。蘇曼殊在文學的世界里,將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一個純粹的日本人,柳亞子作為蘇曼殊的好友,尚且不置蘇曼殊的真實血統,何況旁人?蘇曼殊這種日本血統的身份認同,表現在文學作品里,使之氤氳著無家無國的漂泊者身上與生俱來的凄苦感傷的情緒“死生契闊君莫問,行云流水一孤僧”。
蘇曼殊自己,是知道自己的中日混血身份的。在馮自由的《革命逸史》中記到,“蘇曼殊十六歲,在橫濱大同學校讀書時,教員陳蔭農嘗因某事語乙班學生曰‘汝等誰為相子者舉手?于是舉手者過半,蘇曼殊亦為其中之一人。”①相子即中日混血的意思。可見,蘇曼殊是知道自己的混血身份的。他將自己的身份認同為純粹的日本人,既有功利使用的一面,即愚弄北洋軍閥,獲得外交上的庇護;更有精神補償的一面,蘇曼殊的血統雖然在中國,但是,在他的大家族并沒有給予他親情應有的溫度。在他的小說里,他將自己的父親塑造成英年早逝的仗義豪俠,是對自己人生中父愛缺失的合理解釋與對父親形象的幻想,這是一種心理補償;同時,摯愛的母親河合仙又遠在日本,這個唯一讓他感受到親情的女人成了他對家庭血統的全部寄托。
2.文化身份上的認同問題
在文化身份上,他既是激進入世的革命者,又是一個出世的苦行僧,同時,其作品中暗含的眾多遺民意象,又暴露了其心中的遺民情結。在他的小說創造中,入世的英雄主義在半譯半著的《慘世界》里,得到了展現;而他的出世情懷則貫穿在他的“小說六記”之中,成為他愛情悲劇的原因。
在日本求學時,蘇曼殊就假如兩人現代中國留日學生中的第一個革命組織——青年會,積極主張“排滿”和“反帝”。“嗣加入青年會,漸與各省豪俊游”②同時,翻看蘇曼殊的郊游名單,孫中山,章太炎,劉師培,陳獨秀,梁啟超,章士釗,黃興,柳亞子……都是20世紀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僅參加革命團體,還撰寫文章,《嗚呼廣東人》批判國人的賣國求榮,《女杰郭耳縵》鼓吹無政府主義暗殺,甚至為伸張正義,欲借槍刺殺康有為。《焚劍記》中的廣東書生,《慘世界》中的明男德便是這種革命英雄主義的延續。在白話小說《慘世界》中,蘇曼殊用影射的手法,用法國的人物和故事影射中國現實:“尚海”“滿周茍”“明白”字“男德”“吳齒”字“小人”;他用“慘世界”來寓意中國的社會現實,在指出清政府腐朽黑暗的同時,也指出了“無恥小人”“飯桶”等人身上具有的民族劣根性。“明男德”作為一個行俠仗義的革命者,寄托蘇曼殊個人的情感和期待,在“風雨如磐暗故國”的當時,《慘世界》有著重要的覺世意義。
然而,其小說中蘊含的眾多遺民意象,與上述激進的革命形象有形成了交錯和沖突。在蘇曼殊小說的代表作《斷鴻零雁記》 開篇“相傳宋亡之際,陸秀夫既抱幼帝殉國崖山,有遺老遁跡于斯,祝發為僧,晝夜向天呼號,冀招大行皇帝之靈 故至今日,遙望山嶺,云氣蔥郁,或時聞潮水悲嘶,尤使人欷歔憑吊,不堪回首”③這段話直接指涉到南宋覆亡的痛史,1729 年,宋軍在崖山海戰中大敗,陸秀夫負幼主趙昺投海自沉,宋朝滅亡。《斷鴻零雁記》在南宋覆亡的慘痛歷史中開篇,即為全篇奠定了悲凄慘惻的基調。小說主角三郎在海云古寺受戒后下山尋母,在日本找到母親后,又在姨母家邂逅表姐靜子,兩人一見鐘情,感情迅速升溫。在靜子的閨房,三郎發現書架上的漢文古籍,原來,這是當年明遺民朱舜水贈給靜子祖上的舊物。曼殊借靜子之口述朱氏事跡云:迨萬治三年,而明社覆矣,朱公以亡國遺民,恥食二朝之粟,遂流寓長崎。”④在男女情愛故事發展到高潮階段時,突然插入一段明末痛史。而這忠烈遺民的史記在小說中反復出現,貫穿始終。在三郎逃離情網,重回廣東,路經嶺南懷庵古寺時,舟子指出:“嗟乎!風景依然,而江山已非,寧不令人愀然生感,欷歔不置耶?”是夜,在懷庵寺荒殿之中,又發現碑上有明遺民澹歸貽吳梅村七律一首。三郎對同行僧人說:“澹歸和尚固是頂天立地一堂堂男子。嗚呼!丹霞一炬,遺老幽光,至今猶屈而不申,何天心之憒憒也?”⑤最后,三郎決定回到海云寺歸省師父,故事在“彌天幽恨”中謝幕。宋明忠烈遺民的故事成了小說的暗線,與三郎尋母的明線交相輝映。
然而,最終這一切都消解在佛性之中。“一切有情,都無掛礙”,佛禪成了蘇曼殊的精神歸宿。“這也是一代文人的典型:同情革命而最后疏離激烈的文化運動”⑥
3.對作品中女性的身份認同
蘇曼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容貌”“才學”“德行”具備的。以《碎簪記》為例,分析作者對其筆下女性身份的認同。
在《碎簪記》中,作者以第一人稱“余”,講述了莊湜和蓮配,靈芳的愛情故事。小說中,蓮配是作者重點塑造的人物。在外貌上,蓮配“密發虛環,亭亭玉立”,“幼工刺繡,兼通經史”,并且“于英法文學,俱能道其精義”,而且,蓮配總是以西方裝束見人,如“紫羅蘭西服”。可見,蓮配不僅美貌絕倫,而且既有有中國傳統女性樣的美德,又有西方現代女性的風度和學識。而另一個女性靈芳,也是游歷過歐洲的“麗絕人寰”的佳人。莊湜對此二者均愛慕不已,難以抉擇。然而,作為旁觀者的“余”卻對這兩個女子抱有懷疑的態度“方今時移俗易,長婦姹女,皆競侈邪,心醉自由之風,其實假自由之名而行越貨,亦猶男子假愛國主義而謀利祿。” ⑦而“余”的觀點是否可以代表作者的觀點呢?
《碎簪記》中,還有一處值得仔細玩味。即蓮配,莊湜,嬸母一起聽西方歌劇時。當劇中人物念出“what the world calls love, i neither know nor want”時,蓮配流暢的翻譯停止了。而不同英文的嬸母一再請求,她也沒在繼續翻譯。嬸母以為“優人作狎辭”,變不高興起來,令通行人離開劇場。“由此,《碎簪記》中便存在兩層扭曲的關系,主人公與西方化的女性之間的關系,以及文本預期讀者群自身的關系。在這兩方面,對西方與現代性事物的矛盾性對應——即受到吸引,又感到厭惡——都進一步強化了關系的扭曲。”⑧
蘇曼殊清新婉約的文言寫作中加入的不加翻譯的英文,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蘇曼殊寫作中的表現,但同時,也是文化斷裂的表現。畢竟,讀者群中既精通文言又擅長英文的人所占少數,而大部分讀者只能和小說中的嬸母一樣,處于茫然的狀態。這種語言的斷裂所蘊含的文化的斷裂,我想也正是蘇曼殊對其小說中女性身份的態度。這種兼具傳統女性之美德和西方女性之風度的形象,是蘇曼殊無法面對的。他對這樣的女性是愛慕的,同情的,同時心理上也是抗拒的。因此,《碎簪記》的結局是三者的死亡,生便繼續糾纏,卻無法結合,唯有死亡,可以解決這個沖突。在其他小說中,皈依佛門也是一種出路。
“蘇曼殊透過其風格和技巧,不但將‘傳統古老的中國傳統,以西方清新而振奮的浪漫主義,幻化成一個全新的組合,同時,包含著這一過渡時期的普遍情緒,也就是倦怠,騷亂和迷惑”⑨。對自己身份的追尋和對筆下女性人物形象的困惑,一直貫穿在他的小說創作之中,留給后人以無盡的言說空間。
注釋:
[1]馮自由.革命逸史[M].上海:中華書局,1981年,第1666頁
[2]馬以君.蘇曼殊文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第462頁
[3]汪樹東.蘇曼殊作品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3頁
[4]汪樹東.蘇曼殊作品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5頁
[5]汪樹東.蘇曼殊作品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53頁
[6]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47頁
[7]汪樹東.蘇曼殊作品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93頁
[8]胡櫻.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2頁
[9]李歐梵.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派[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