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
摘 ?要: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和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是兩部版本學高水平著作,文獻學入門必讀書目。本文通過對兩書進行對比,對其中的版本學知識進行客觀綜合性的評價。
關鍵詞:《古籍版本學》;《古書版本鑒定》;比較
[中圖分類號]:G2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版本學是古典文獻學的組成部分,但到近代才逐漸形成專門的研究體系。版本學的著作有清人葉德輝的《書林清話》,標志著中國古籍版本學走向獨立。之后的版本學著作如錢基博《版本通義》、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等,使中國的古籍版本學逐步成為一個體系。筆者就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和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進行比較,得出更好的結論。
一、體系完備,各有千秋
黃著分為“緒論”、“版本史和版本鑒別”、“版本目錄”三個部分,分別獨立成章,按代順序將各時期的版本特點及鑒別方法統一起來,讀者既能了解版本學的發展,又能熟悉各時期版本的特點。講宋刻本時,他按照宋浙本、宋建本、宋蜀本,遼本和金平水本的順序,從字體、版式、諱字、等方面闡述。這樣的框架設計,清晰而不雜亂,利于入門者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李著則更加全面。全書分為“史證編”、“版本編”、“鑒定編”三部分,“史證編”中,詳盡介紹書籍的產生過程、裝幀藝術等,為版本鑒定做了鋪墊。“版本編”重點介紹版本基礎知識,如版本、版本學、善本的概念與界定、版本類型等,條理清晰,語言平實。“鑒定編”對一般刻本書、活字印本書、抄寫本書的鑒定方法做了介紹。總結了宋、元、明、清刻書的特點,依據序跋、牌記、題跋識語等來鑒別。
二、觀點明確,各抒己見
黃著根據經驗寫成,論述多有創新。李著是吸收了前人經驗,表述引經據典。下面從對版本鑒定的幾個問題的不同見解來進行比較。
1、 關于版本與善本問題
黃永年提出“版本不能等同于善本”,認為“由于認為善本以外的版本就無足輕重,甚至以善本來代替版本,把古籍版本學局限與善本來探討研究,那就不合適了。”對為編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而制定的判斷善本的“三性九條”提出質疑,“其實,‘三性中的后兩條很難成立……清末民國初還有一些高水平學術著作仍用雕版印刷……但也不能進入善本的行列,原因是時代太近。可見真起作用的只有一個性,即歷史文物性,是‘一性而不是什么‘三性。”黃永年把善本區分為校勘性的善本和文物性的善本兩類,對善本問題提出了較恰當的論斷。
李致忠從善本最初概念出發,提出了“珍本”的概念。通過張之洞“足、精、舊”的善本三定義等資料,提出了善本的概念,其實也是遵從“三性九條”之學說。“凡具備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或雖不全備而僅具備其中之一之二又流傳較少者,均可視為善本。”從這一點看,黃永年先生的觀點更有創新性。
2、關于版本鑒定的方法
黃永年對于版本鑒定更側重于運用經驗進行鑒定,特別重視刻書的字體、版式、紙張、墨色濃淡等外在特征。黃先生忽視了如何從內容上進行鑒別。
李致忠對于版本鑒定的論述則更為嚴謹務實。版本鑒定不僅僅需要經驗,更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作為依據。《古書版本鑒定》中的“史證編”與“版本編”都是大量的理論知識,為版本鑒定提供了依據。從這點來看,李致忠先生的鑒定方法更為系統科學。
3、關于書冊制度
對于書冊制度,黃永年把旋風葉和經折裝混為一談。他認為“把卷子一正一反地折疊成長方形的折子,前后連起來包上一張樹皮……查找起來極為方便,迅速得像旋風一樣,于是給它起了‘旋風葉的名稱。”并認為旋風葉出現于唐代后期,“習慣上又稱這種‘旋風葉為‘梵夾裝或‘經折裝。”其實,學界早已將旋風裝和經折裝的概念區別開來,是兩種不同的裝幀形式,黃先生對此卻沒有做出合理判斷。
李著中將經折裝、梵夾裝、旋風裝作為不同的裝幀形式分別具體講述,“經折裝就是經折裝,梵夾裝就是梵夾裝,兩者既不相同,也不相通,不能混為一談。” “事實上,旋風裝和經折裝沒有任何聯系……是不同社會文化需求而產生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裝幀形式。”
三、語言平實,援引豐富
黃先生評論前人版本學觀點時,語言不免偏激,結論也武斷。在明初本的鑒別中說“字體都是趙體,這是因為明前期書壇上流行的仍是這種字體”。在資料引用的方面,黃永年列舉學術高水平論著,對其進行客觀公允的評價,如王國維《簡牘檢署考》、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等,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參考書目。
李致忠語言則較溫和,嚴謹詳盡,善于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舉例子、打比方,使讀者對版本鑒定知識有全面的了解。在資料征引方面,李致忠更為嚴謹,論述時做到有理論支撐,絕不空泛而談。對征引的文獻注明出處,為讀者進行查閱、引用提供了方便。
總之,兩書在結構、概念界定、版本鑒定、語言等方面各有特點,皆為版本學的高水平著作。
參考文獻:
[1]黃永年.古籍版本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致忠.古書版本鑒定(修訂本)[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7
[3]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4]賈衛民.豈能僅憑“望氣觀風”——評黃永年《古籍版本學》[J].中國圖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