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歐美文學理論領域內的一種新型的文學批評方法。在東方大國中國,女性主義最早出現于男性批評家的群體中,他們以男性視角為女性爭取一定程度上合理合法的權利。筆者在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選取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先生的作品《紅樓夢》中的女主角——林黛玉作為審美批評的主角,并透過林黛玉的形象來簡要解讀一下女性主義文學在曹雪芹先生筆下是如何通過女性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的。
關鍵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林黛玉;文學理論批評;女性形象
作者簡介:董麗(1992-),女,漢族,河北邢臺人,伊犁師范學院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01
一、曹雪芹《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形象建構
《紅樓夢》的主線描寫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及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姻悲劇。作者真實的描寫了悲劇發生和發展的復雜過程,揭示造成悲劇的全面而深刻的社會根源與趨漸崩潰的封建社會的真實內幕。賈寶玉、林黛玉等人對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那個時代對個性解放和人權平等的要求,閃爍著初步的民主主義精神的光芒。
林黛玉個性孤傲,思想叛逆,溫柔的外表下有一顆堅強不屈的內心。她出身世家,從小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是一位知識分子女性。她喜歡讀書、喜歡寫字,還和大觀園中的姐妹們以及寶玉一起去詩社寫詩,彼此交流,共同進步。因此我們認為從“女性主義”視角來看,林黛玉代表的是在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下擁有一定女性解放意識的進步女性。
二、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觀中見林黛玉形象建構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是指在文學批評中以“女性主義”為主要立場與角度的批評。[1]我們認為《紅樓夢》中塑造的眾多女性形象,可以為我們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上探討封建社會下女性最初的啟蒙和覺醒提供較為豐富的材料。她們是封建社會的牢籠下,生活在烏托邦世界里的理想主義者。[2]
《紅樓夢》中塑造了一系列飽滿鮮明、栩栩如生、可敬可愛的女性形象。作者將目光投向女人,書寫女人的生活世界和內心世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真正的女性主義目光。這種女性主義觀新穎別致,突破了傳統的框架,這突出的表現在賈寶玉對于男女兩性的地位、價值認知與思考的顛覆上。所以有許多學者認為《紅樓夢》也表現了強烈的女兒崇拜意識。此外,也有論者從反方面思考,提出《紅樓夢》是對父權制以及男權文化的批判和反省,同時又流露出作家對這些女性身世命運的悲憫和感嘆。父權制文化是《紅樓夢》批判的中心,作者的創作意圖或許就是想借女性的覺醒與反抗沖擊男性家長制的牢籠。因此作者一反以往作品中輕視女性、侮辱女性的傳統創作意識,破天荒地把一群處于社會下層的青年女性(如襲人、晴雯、麝月、鴛鴦、芳官等)作為作品描寫的一類重要人物,表現她們善良、純潔、單純的本質品性,贊美她們為爭取女性的權利而進行的斗爭,并對她們的悲慘遭遇和悲劇命運表現出深切的同情。這樣一群天真、可愛、活潑、調皮的具有生命本真意識的女孩子們,卻在男權霸權的戕害下,一個一個香消玉殞。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林黛玉。雖然她本身的思想是有缺陷的,她的清高自許、任性逞強展現了她思想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她的才氣,她對賈寶玉專一堅定的情感方式,她對木石前盟的執拗不悔,她對愛情的熱烈追求,都反映了她作為一位弱小的女性對于男權主義的頑強抗爭。她的流淚、傷情、悲秋、葬花、焚稿斷癡情、吐血身亡等悲劇情節更是男權主義壓制乃至扼殺所造成的。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我國的發生發展有著不同于西方的中國特色。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最早出現于男性評論家的筆下,通過作品中男性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從側面了解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有一定文化知識的男性是如何評價自己身邊的女性的,從而更全面的表現女性主義。在《紅樓夢》中,鑒定林黛玉形象的最好依據是從賈寶玉的視角體察林黛玉的形象與心理。從他初次登場時表露的心聲“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3]不難看出作者以及主人公賈寶玉對于女人的喜愛。在他眼中,女人有著特別的魅力。他天生就想去接近她們,甚至與她們一道兒嬉戲玩耍。調皮地擺弄她們的胭脂,渴望嘗一下她們的口紅……這是一位柔情似水的男子對于女子打心眼兒里由衷的喜愛之情,這種情感臨到林黛玉的時候,就不止是肉欲上的追求,還體現為一種靈與肉的交流上。比如在寶玉挨打之后,眾姊妹皆來勸慰寶玉日后還是收斂些,日后多花些時間和心思在仕途上,唯獨林妹妹來時“兩個眼睛腫得桃兒一般,滿面淚光”,只說了一句“你從此可都改了吧”,寶玉回答了一句“你放心”。從黛玉和寶玉簡短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黛玉和寶玉之間是知己之愛,是彼此的心有靈犀。
因此,透過男主人公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定程度上女兒開始受到男兒的尊重和愛憐。從而進一步說明,林黛玉的形象塑造不僅僅是單純的滿足于男性的眼目需求,還滿足于男性心理上的即靈魂上的追求的實現。但她們的命運卻注定是悲劇的,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存在使理想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只能一時的存在于帶有烏托邦韻味的大觀園中,最終被現實社會所打敗以及戕害。這就是之所以林黛玉等女性形象能使我們深切同情和惋惜的原因,也是這一類女性形象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張翠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2]托馬斯·摩爾.關于最完整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M].1516.
[3]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