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選取近5年(2009-2014)的研究成果(以期刊為主),對聞一多學術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方法和思路進行簡單探討與概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與思考,對今后聞一多研究趨向提出相關見解。
關鍵詞:聞一多;學術研究;研究方向;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丁曉瑩(1990.11-),女,山東淄博人,現就讀于青島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全日制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3-0-02
引言:
新世紀以來,西方文藝思潮不斷涌入,改變了人們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為聞一多研究模式的突破奠定了堅實的社會、思想和文化基礎。縱觀近幾年的聞一多學術研究可以發現,對其進行中外比較的學術著作與日俱增,同時也出現了一部分跨學科、運用綜合方法來研究的文學和文化現象。下面就選取其中極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對其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問題稍作探討。
一、近年聞一多學術研究的方向問題
對于聞一多研究的基本方向與新時期以來并無太大差別。宏觀上還是對其生平、詩歌思想主題和內容的探索,筆者認為其中較有特色的是廣東海洋大學李樂平教授關于聞一多與現代戲劇的相關研究。[1]
李樂平教授在《聞一多批評易卜生問題劇在中國發展的原因及功過》一文中,通過對聞一多美學藝術追求的詳盡敘述,指出了聞一多先生對于易卜生等問題劇的批判及相關原因。李樂平先生的研究應當引起學術界重視,在許多學者依然沉浸在對聞一多詩歌創作研究時,他已把目光轉向對聞一多的戲劇觀與其美學思想關系的探討中來。
從具體研究方向上來看,多數集中于對其具體作品、學術研究領域及美學思想的某一方面來進行研究。較為引人注目的是許多學者將研究的目光轉向外國作家作品及詩人,運用比較文學中的平行研究等理論來進行探討。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的肖佩華,他進行了對于聞一多與波德萊爾文藝思想和詩作影響的比較研究。其文章《異曲同工:“死水”遙映“惡之花”》是從更為微觀的具體作品角度來分析和比較兩位詩人之間的相似之處。
二、近年聞一多學術研究的方法問題
近年來對于聞一多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多種多樣。總體來講,在微觀上主要還是常用的文本分析法、考證法以及比較研究等。還有一些學者試圖運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來對聞一多的作品進行探索。如武漢大學的陳瀾、方長安便從西方接受美學的角度來闡釋聞一多的著名詩集《紅燭》、《死水》在每一時期的不同解讀。
山西大同大學的劉殿祥教授則是通過對于聞一多著作的版本演變來探討聞一多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史上的意義。在其論文《聞一多著作的版本演變和全集成型》中,劉殿祥先生對不同時期《聞一多全集》的出版情況進行了概述和研究,并總結出了四個階段版本發行的各自特點,以此說明聞一多全集的出版和完善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探究了其在現代學術史上的重要意義,為聞一多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更為新穎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從宏觀上來看,聞一多學術研究的方法還是以歷時與共時兩種思維方式為主,有個別學者在對聞一多的學術成就進行考證研究時,突破了原有的單一模式。中國海洋大學的楊洪勛、吳力群先生的《從詩人到學者——評聞一多1930-1932年在青島兩年的學術研究》,就是通過對聞一多先生在青島地區的學術研究進行總結,來探討聞一多由詩人到學者的轉變過程。
同樣,江錫銓先生也對聞一多先生在北平的六年進行了考證研究和綜述。江錫銓先生也是通過對聞一多生平及學術活動進行歷時梳理,進而研究聞一多在詩人、學者與民主斗士身份之間的相互轉換。以上的幾位研究者的共同特點便是:在探索聞一多先生在某一地域的學術活動的基礎之上,進行空間領域中的歷時研究。
三、對于近年聞一多研究的幾點思考
眾所周知,中國自步入21世紀以來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文藝界也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變化。作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多元化的經濟、多元化的政治以及多元化的文化。結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圖塞認為,現實中的某一歷史或是文化現象都是多元決定的,并非以前柏拉圖的“理念”或是黑格爾的“精神”。
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啟示我們要摒棄過去通過現象找出其背后的實質的單一研究方法。就中國現當代文學而言,更要摒棄國家意識意識形態主導時期所“遺留”的二元對立論,進行文學研究時也許可以從更多角度來入手來進行探索。就近幾年聞一多的學術研究而言,筆者認為不必拘泥于其詩歌創作、美學風格,以及學術成就考究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多關注聞一多的戲劇理論及觀點。縱觀聞一多生平可以發現,聞一多先生在求學期間對戲劇十分感興趣,他甚至親自參演各種劇本,甚至在美期間,聞一多先生與梁實秋等人還一心策劃著籌辦相關戲劇社。在現代文學史上,聞一多先生對于后來的“國劇運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近年來對于聞一多先生的戲劇觀研究來看,許多學者還未真正地進入這一新的研究視野當中去,而且多數研究都局限于聞一多對于戲劇的基本觀點與看法上,極少有人能從聞一多對于中國現代戲劇的貢獻方面入手來進行探討。此外,有部分學者選擇從教育學、國學、人格研究等視角來審視和探討聞一多先生在這些方面的貢獻和意義,筆者認為是一種多元化的思維維度。在今后的研究當中,需要基于歷史事實,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多角度的聞一多學術研究。
另一方面筆者注意到,聞一多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文學家,對于聞一多先生在古代文學方面的貢獻研究比比皆是。可是卻都忽略了聞一多在現代文學史甚至是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義。大多數的優秀研究成果都是關于其詩歌創作思想或是風格的研究,比較微觀和細化,缺少一種現當代文學史出發的宏觀把握。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聞一多先生的各項研究及作品是聯系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之間關系的重要資料,尤其是在具體的詩歌創作領域,聞一多先生在對許多古典詩詞與文化進行探索之后,結合西方的先進文藝理論,提出了新詩的格律問題。在聞一多先生看來,做學問、做詩都需要做“中西結合的寧馨兒”。因而,在今后的學術研究當中,筆者認為需要多關注其處在中西方藝術交融,以及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交合點上的位置與意義。
近年來許多學者將聞一多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中外比較方法上來。自新時期以來,這方面的論文以及相關著作層出不窮。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對于闡釋的重要性和意義進行了一番探討,他認為對于文學文本的具體闡釋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闡釋者自身的“成見”和“先結構”,簡單地說可以稱之為個人視界;另一個則是將文本放入到具體的歷史中來進行過去和現在的對話。而兩個方面需要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對現有文本進行闡釋和再解讀。這也提醒我們在以后的聞一多研究當中,既要意識到個人視界中的成見問題,又要關注在歷時維度的發展變化中對文本研究闡釋的變化情況。要大膽地跳出前人或是個人的研究“成見”視角中,積極地尋找和尋求更有意義的視野來進行研究。
而后來的另一位文學接受學家堯斯更進一步地探討了文學與歷史的關系,他引入“期待視野”的觀念[2],堯斯指出我們要從自己以往的閱讀經驗以及前人的研究當中走出來,通過自己切身的經驗和世紀閱歷去研究和感受文本。當然堯斯在其接受理論當中最看重的是對于文學史的闡釋和研究。在他看來,文學史應該包括三個方面:歷時、共時以及一般的歷史中的考察。這種理論的實質是強調一種文學史角度的文學接受考察,是一種宏觀意義上的闡釋學。而恰恰是這一理論基點提醒我們,對于聞一多的學術研究,可以在歷時維度與共時維度的綜合前提下,更多地探討一下聞一多在文學史,尤其是現當代文學史上的接受過程。筆者認為這一個方面是許多學者還未曾真正關注到的一種研究方法。
當然,不可否認,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于聞一多的學術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果。而21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尤其豐碩。只是筆者通過觀察近幾年聞一多的學術研究發現,對于聞一多的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有待開發和運用新的方式和思維模式。對于聞一多的學術研究,可以有更為開闊的思路,在宏觀視角的基礎上,更深入、更細致的進入到聞一多的微觀世界中去。
注釋:
[1]李樂平:《聞一多批評易卜生問題劇在中國發展的原因及功過》(河北學刊),2012:107—110.
[2]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08.
參考文獻:
[1]聞黎明.聞一多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477.
[2]劉介民.聞一多尋覓時空最佳點[M].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團,1-347.
[3]聞一多選集[M].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
[4]鄧喬彬,趙曉嵐.學者聞一多[M].上海:學林出版社,1-287.
[5]李樂平.聞一多和王爾德契合差異比較論[J].武漢:武漢大學學報,2014,67(4):76-82.
[6]陳瀾,方長安.聞一多《紅燭》《死水》批評接受史綜論[J].貴州:貴州社會科學,2014,290(2):129-135.
[7]肖佩華.聞一多與波德萊爾文藝思想和詩作影響[J].江西: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2-15.
[8]吳滿珍,李秋蕓.最近30年聞一多詩歌研究綜論[J].湖北:江漢論壇,2009:101-104.
[9]劉殿祥.論聞一多對國學的態度及其變化[J].徐州: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36(2):17-21.
[10]劉殿祥.聞一多著作的版本演變和全集成型[J].廣東:汕頭大學學報,2007,23(4)67-71.
[11]柏鈺.試論聞一多詩的基督教意蘊[J].湖北:襄樊學院學報,2006,27(3),64-67.
[12]許祖華,孫紅震.聞一多大學教育理念的現代意蘊[J].湖北:江漢論壇,2006:136-138.
[13]商金林.聞一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業績[J].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98-100.
[14]李光榮.聞一多的戲劇活動對當今戲劇創作的啟示[J].云南: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28-32.
[15]李光榮.聞一多戲劇藝術的春天[J].云南:學術探索,2001:85-88.
[16]孫德喜.聞一多與學潮[J].武漢:長江學術,2010:15-18.